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警界专家>详细内容

警界专家

对话中国拆弹专家王百姓 我和死神握手41年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郝涛 发布时间:2010-03-30 08:05:29 浏览次数: 【字体:

 

核心提示
  前不久,美国电影《拆弹部队》囊括了多项奥斯卡大奖,影片讲述了一群为了他人安全而把自我安危抛于脑后的拆弹部队。该片虽然还没有被国内引进,但互联网上已经掀起了一轮围绕“拆弹”的热潮。中国的拆弹水平怎么样?一个拆弹专家需要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来到河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听中国公安系统内权威的拆弹专家、公安部一级英模王百姓讲述惊心动魄的拆弹经历。

每次出席颁奖会,王百姓都要穿上挂满奖章的警服。

  最“没把握”的拆弹
  出发前曾经想过放弃

  拆弹时间:2005年11月2日
  炸弹类型:自制双回路邮包炸弹
  回忆41年的拆弹生涯,王百姓说,最危险的一次是拆除河北威县的邮包炸弹。
  检察官收到神秘邮包
  2005年11月2日,一个骑摩托车的男子到河北威县检察院门前,自称是邮局的人,要求门卫将一个邮包转给该院的一名年轻检察官,邮包的寄出地址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室”,收信的检察官很纳闷,因为他在北京没有朋友,也没有工作交叉。这时,有同事突然说了一句,“该不会是炸弹吧!”果然,经过威县公安局技术人员用X光机透视检查,证实邮包里装的是枚自制炸弹。
  临行前曾作思想斗争
  为了拆除这枚炸弹,威县公安局先后请来了当地部队工兵和排爆专家,但都表示“结构复杂,拆不了,建议销毁”。后来河北省公安厅想到了拆弹专家王百姓。
  看到两名威县警察带来的炸弹X光片,王百姓也傻了眼,“这玩意从来没有见过。”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王百姓一直陪着两名威县警察聊天,只字未提去威县的事,“说实话我也有点害怕。”经过近两个小时思想斗争,王百姓最终决定跟两名威县警察走一趟。
  接下来,王百姓就到公安厅的西配楼取排爆服和工具,“原来上四楼只要一两分钟,但这次似乎步子很沉重。”此时已接近下午5点,王百姓提议跟妻子吃完晚饭再动身。席间,妻子问:“炸了吗?”因为妻子知道,如果炸了再去现场,危险会小很多。“炸了。”王百姓撒了个谎。这时,一名威县警察不明就里地插嘴说:“王老师,还没炸呢。”妻子听到这句话,立即背过脸,眼泪就流了下来。那顿晚饭王百姓和妻子吃得都很沉重。
  检察官的眼神让我坚持
  到了威县公安局后,王百姓先用X光机从不同侧面对爆炸物进行了透视观察,以确定爆炸装置下面的一根连线是否将炸弹的内、外包装相连。王百姓用手术刀将包装纸盒沿周边切割,割开后不使它脱离,再用带钩的排爆绳远距离从上部拉开。
  外包装打开后,里面是一个圆形的茶叶纸筒,周围装填了很多碎纸,王百姓用排爆绳一点一点将填充物拉出,当弄清外包装与里面的物品无连接时,才将内、外包装分离。内包装为黑色,底部为蜡纸覆盖,盒体与上盖结合在一起,结合处两边对称部位各有缺口,缺口处各有一根导线,导线的绝缘层分别为红色、蓝色。
  “结构太复杂了!”整整一个下午,王百姓也没想出拆弹的方法。威县公安局提出,实在不行就进行销毁。但这样一来,破案的线索和证据就和爆炸物一起灰飞烟灭了。收到炸弹的检察官眼巴巴地看着王百姓,“看到这种眼神,我决定亲自人工排除。”
  耗费三小时成功拆弹
  “说实话,当时一点把握都没有。”王百姓说,该爆炸装置是一个双回路的爆炸装置,只要打开盒盖或拧动盒盖,任一绝缘体与金属弹簧片脱离,线路接通就可能爆炸。决定人工排除后,王百姓把可能发生的情况和细节尽可能都想到了。“我考虑问题特别细,这也是我一直没有受伤的原因。”
  王百姓让当地警方准备一根无缝钢管,并在钢管上掏一个天窗,然后将爆炸装置放在无缝钢管内,防止爆炸冲击波,并确保爆炸装置内的钢珠往确定方向泄爆。为了确保安全,他还在钢管两侧堆上了沙袋。
  拆除过程中,王百姓通过钢管天窗在爆炸装置电源线少的位置用手术刀切一个开口,慢慢将爆炸装置从钢管中取出。然后一手扶爆炸装置,一手用竹质工具将里面的炸药掏松,掏松一点,倒出一点,反复多次,逐步将炸药全部倒出。
  接着,王百姓开始分解爆炸装置。先将爆炸装置的下半部拦腰切断,然后将爆炸装置上盖打开,再逐一分离电池、连接线、引火头、钢珠、开闭器、绝缘片。整个拆除过程近3个小时,这时,身穿排爆服的王百姓早已全身湿透。

排爆服大约30多公斤,有人帮忙才能穿上。


  最“幸运”的拆弹
  蓝线红线就像一场赌博

  拆弹时间:1998年6月27日
  炸弹种类:无线遥控、具有多种发火方式的智能型炸弹
  1998年6月27日,王百姓遇到了一枚安装在桑塔纳轿车底盘上的智能炸弹。车主是河南省郏县三郎庙村一名卖牛肉发了财的个体户,刚买的车还没挂牌,就被害红眼病的人挂上了炸弹。
  炸弹是无线遥控、具有多种发火方式的智能型炸弹,国内十分罕见,又装在汽车底部,作业空间狭窄,稍有不慎就会引爆,就连当地的部队工兵也对这枚“不按规矩来”的自制炸弹束手无策。河南省公安厅接到求援后,急派王百姓赶赴现场。
  “在美国,遇到这种情况就遥控引爆了,但是中国老百姓买辆车不容易,你给他引爆了挺可惜的。”王百姓爬到离地面只有30厘米高的轿车底下,先分析爆炸结构和发火原理,再把接触天线剪断,防止匪徒遥控炸弹;接下来的一幕,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王百姓依次剪断炸弹上的红线、黑线和蓝线。
  “你一旦剪错线,造成短路,它就爆炸了。”王百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从某个方面讲,这也是运气。当时大脑分析,可能这一根是电源线、那一根是雷管线,认准了就要下决心、动手。你要判断错了,拆响了,你就该倒霉了……”
  眼看着炸弹的雷管线、电源线、接收天线逐一剪断了,固定炸弹的铁丝也剪断了,炸弹仍未爆炸。王百姓把炸弹轻轻放在10厘米厚的海绵上,系上绳子远距离拉动,小心翼翼地移到离车150米远的地方。
  为了得到破案线索,炸弹拆除后还要分离,这也有很大危险性,“如果里面有一套装置,就还有爆炸的可能。”王百姓说。等王百姓把炸药、雷管等逐个分离,宣布炸弹已失去爆炸性能时,几百名围观的警察、村民由衷地鼓起掌来。
  最“动人”的拆弹
  搂着航弹上路感动司机

  拆弹时间:1994年3月24日
  炸弹种类:侵华日军遗留的巨型航弹
  除了人为制造的恐怖炸弹外,王百姓面临更多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炸弹,这些炸弹被发现后也需要排除。
  1994年3月24日,工人在加固京广线河南段的安阳大桥桥墩时,发现一枚重250公斤的巨型炸弹,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飞机为炸毁京广线铁路桥投下的航空炸弹,当时炸弹没炸,擦着桥墩沉了下去。
  因为情况特别严重,京广线全线停车40分钟,被紧急派遣而来的排爆专家王百姓,要在40分钟之内把航弹拆除并运走。河边站满了围观群众,公安、部队沿途守卫,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准备,王百姓则独自走向摇晃着引信的炸弹。
  “炸弹又大又重,如果用吊车起吊,万一磕着碰着,立马就会爆炸,只能手工排除。”王百姓先用铁铲把炸弹两头下面的土掏空,用绳索套上炸弹,吩咐助手们远距离拉动,自己紧紧扶着炸弹,每动一下,都要俯身听听炸弹有无异响。花了27分钟,才把炸弹拖离了铁路大桥。
  京广线通车了,但炸弹还得运走,这是一段危险的旅途,日本航弹里面装的是苦味酸炸药,与金属长时间接触后,会形成苦味酸盐,如果遇到震动,苦味酸盐一断裂,就会爆炸。
  运送航弹的卡车是从附近运输市场租的。司机看完王百姓拆弹的全过程,早就吓得魂飞魄散,说什么也不拉航弹了,“你就是给15万,我也不拉!”王百姓诚恳地说:“老弟,咱总不能一直让它在桥底下吧?你看这样行不行:你开车,不要把驾驶室的门关死,我在车厢里扶住航弹,用听诊器听它里面的动静,如果有动静,我使劲一拍驾驶楼,你赶快跳车就行了!”司机问:“……那车往哪儿跑?”王百姓说:“它跑到哪儿算哪儿,你保住自己的命就行了!”
  司机愣了半晌,说:“你这精神真感动我了!走吧,我给你拉。”30多公里的路,卡车的速度就像自行车一样,走了两个多小时。为了防止炸弹滚动,车厢里装了半车沙子。王百姓就坐在沙堆上,双手紧抱炸弹,用听诊器仔细听着炸弹内部的动静。沿途各个路口都有警察、部队战士把守,他们纷纷举起右手,向王百姓敬礼,很多人无声地流下眼泪。后来,王百姓说,他当时想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想到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拆弹41年,王百姓的获奖证书有很多。


  拆弹操作拒绝夸张行为
  北京晨报:《拆弹部队》这部电影您看过吗?
  王百姓:这部电影被炒得很热,我从网上看过一点。
  北京晨报:作为拆弹专家,您对这部电影有何评价?
  王百姓:电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东西,与实际的拆弹工作相比,电影中的一些拆弹镜头运用了夸张手法。
  北京晨报:能举个例子吗?
  王百姓:比如电影中的主人公在拆那个迫击炮弹组成的炸弹时,在拆完一个迫击炮弹后,突然用力一扯,地上所有的迫击炮弹都被拽了起来。在实际拆弹操作中,这种夸张的行为是没有的,拆弹要求一举一动特别小心,每剪一刀都需要深思熟虑。
  北京晨报:一般来说,拆弹有哪些程序?
  王百姓:第一,接到警情,带上X光机、排爆服、工具箱、机械臂等工具,赶赴现场;第二,到达现场,对爆炸物品进行简单勘察;第三,设定安全警戒范围,划警戒线;第四,亲自制定排爆方案,尽可能考虑到拆弹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第五,穿排爆服,接近爆炸物的现场实施排除;第六,排爆成功后,分析原因,确定犯罪嫌疑人。

  拆弹前自测脉搏减压
  北京晨报:听说您每次执行任务都会带上全家福?
  王百姓:每次接到任务,是妻子默默地给我准备行装,将全家福放进我的行李里。临出门时她总是那么一句话,完成任务打个电话。
  北京晨报:对死亡畏惧吗?
  王百姓:说不怕死是假的,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但我是一名警察,职责要求我随时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献身。
  北京晨报:你拆弹有自己的原则吗?
  王百姓:有。特别想干的事不会急着去干,不想干的事不会让别人拉着去干。
  北京晨报:您如何减压?
  王百姓:到达排爆现场后,因为紧张,我的心跳会突然加快,这时我一般不会立即投入工作,而是一个人坐着平静一下心态。然后用右手的三个手指把一下左手的脉搏,当脉搏数降到每分钟80至90次左右时,我才会投入拆弹工作。
  北京晨报:每次拆完弹之后,用什么方式来庆祝?
  王百姓:每次成功拆除炸弹后,我不是兴奋,而是找个很安静的地方,比如到田间地头安静地呆一会儿,这实际是一种后怕,把自己拆弹的经过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再好好地回家睡一觉。
  中国排爆技术世界领先
  北京晨报:您在排爆领域干了40余年,有什么体会?
  王百姓: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业,我的很多同行都在排爆工作中受伤致残甚至牺牲,我至今完好无损,这是我非常幸运的地方。
  北京晨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排爆技术怎么样?
  王百姓:应该说还是世界领先的。中国有顶尖的排爆专家,但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点差距。
  北京晨报:排爆机器人和排爆服的作用大吗?
  王百姓:有作用,但不会太大,排爆工作者不能依赖排爆机器人和排爆服,否则就会相当危险。在排爆过程中,排爆机器人只起运输的作用,而排爆人员身上的排爆服,只能对0.5公斤以下的炸药爆炸起保护作用。
  北京晨报:您为什么能做到一直没有受伤?
  王百姓:除了幸运外,我想是排爆前的方案制定得比较好,考虑周全细致。就像拆威县的那个邮件炸弹时,我最后想出在一根无缝钢管中开个天窗来拆,还用沙袋堵住钢管的两侧进行减震,一旦发生爆炸,危险也会降到最低点。
  北京晨报:排爆工作要尽可能细致和全面吧?
  王百姓:除了要细心,平时也要注意观察。没事时,我会到五金市场和家电市场闲逛,看到新鲜东西都会用脑子记下来,一旦在排爆现场遇到,才会心里不慌。
  退休后最想回家种田
  北京晨报:您今年59岁,考虑什么时候退休?
  王百姓:明年11月吧。
  北京晨报:退休之后有什么打算?
  王百姓:工作40多年,感觉亏欠家人太多了,特别是对老伴和女儿,退休后主要花时间多陪陪她们。
  北京晨报:您退休后考虑发挥余热吗?
  王百姓:我已经找了一个好苗子,决定好好带他,将自己拆弹和排爆的经验和技术全部教给他。退休后,我最想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研究新爆破技术。另外,我是种田能手,对养殖也比较擅长,可以考虑回到农村种几亩田地。

  ■对话王百姓
  《拆弹部队》镜头太夸张

  3月25日7时,记者走出郑州火车站时,59岁的王百姓已在出站口处等候,身着便服的他,看上去就像是一位慈祥的大伯伯,很难想象他是一位上万次与死神握手的人。
  ■人物小传
  和死神打交道的人


  王百姓,59岁,中共党员,全国知名排爆专家,公安部排爆领域唯一没有受伤的一级英模,现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警衔,曾获得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第二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从1969年参军至1985年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至今,已经在爆破、防爆和排爆岗位上工作了41年。先后排除各类炸弹15000多枚,排除爆破装置和哑炮1100多个,被称作“和死神打交道的人”。

拆弹专家 王百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