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警界专家>详细内容

警界专家

我国DNA检验领域一位专家---陈松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白水 发布时间:2005-05-13 15:28:21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见到了陈松,他给人留下一个深刻印象,每每要说话,先微笑起来,你就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充满阳光,很好打交道。

  陈松说话的语速稍快,但很清楚,只要是他办过的事情,基本上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可以实在地感觉到,他是个充满活力的人,离人们想像的专家学者差得太远,可他又确实是一位专家,在我国DNA检验领域里,是领军级的人物,虽然没有谁这样正式任命过他,但在一系列重大的案件事件当中,如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包头空难、杨新海系列杀人案、焦作特大火灾案等等,在其中的DNA检验中,都有他的身影。他是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二处的副处长,也许,你认为他的工作就是穿着白大褂,穿梭于试验室中间。这没错,但仅仅是太小的一部分了,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到现在为止,他是全处里到过案发现场最多的人。他还与大家一起,刻苦攻关,研究出许多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项目,填补了许多科研上的空白,至于是什么项目,就不必说了,因为我说不明白,你也未必懂,只告诉你这些项目在案件或者事件中,起到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常常就是一锤定音。

  怎样一锤定音呢?还是说几个故事吧。

  初春,某地一个村庄里,一位少女惨遭杀害,两个多月后,她才被人发现,当地公安机关全力破案,通过排查,确定了30个犯罪嫌疑人,这30个人的血样,与残留在少女体内的罪犯体液,一起被送到物证鉴定中心。这起案件的DNA检验工作,从傍晚开始,陈松和同事们连夜干,而第二天的早晨的结果是,30名犯罪嫌疑人全被排除。当地公安局的同志只能回去,再找犯罪嫌疑人,又有20份血样被送到物证鉴定中心,再进行DNA检验,于是陈松与同事们再入实验室,白天黑夜连轴转,最后,陈松眨着红眼睛,对一直等在实验室外的刑警队长说:“是这个人的。”队长一看人名是李岳,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也眨着熬红的眼睛说:“不会吧?这小子平时可老实了,温文尔雅的。”

  陈松肯定地说:“不会错。”但刑警队长心里还是打鼓,而且这个李岳,已经到深圳打工去了,到深圳去抓人,对一个经费不富裕的县级公安局来说,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刑警队长不能让这些钱白花,他再问陈松,陈松笑笑:不会错。刑警队长率人到了深圳,秘密侦查,一看,李岳那小子正在一家工厂打工,他穿得整整齐齐,跟工友们说说笑笑,根本不像心里揣着事的样子,刑警队长又心存疑虑,布置好抓捕方案,再给陈松打电话:“您的检测结果不会有问题吧?”陈松完全理解队长的心情,他一点不怪这位队长如此小心。他知道要给队长吃颗定心丸:“你尽管放心。”

  刑警队长出现时,李岳正在与人说话,还笑呢,看见家乡的警察,笑脸一下子变成了白脸,警察没说话,他就说了:“我承认。”一进审讯室,李岳全部交代。这回轮到刑警队长笑了,他给陈松打电话,高兴得就会说:“谢谢,谢谢。”

  还有一个扑朔迷离的案子,不仅仅是一波三折,还牵涉到外国人。这件案子发生在北方的一个港口,一条外国货轮旁边的水里,发现了这条船大副的尸体。我国警方上船破案,在船的甲板上,发现了一摊打斗后留下的血迹,经过检验,有两种血迹,一种是这位大副留下的B型,另一种不知是谁的A型,很明显,大副是在与人打斗后落水的,而找到了血迹的主人,也就找到了凶手。案件发生在相对封闭的船上,应该说破案还是比较容易的。于是,船长根据船员们的档案材料,把船员们当中凡是A型血的船员,每人都采了血样,血样的检测工作,当然又是落到了陈松和同事们的手里。他们一头扎进实验室,干了两天两夜,结果出来了,没有与凶手相匹配的DNA分型,看来是有漏洞,船长一声令下,不管愿意不愿意,船员们都伸出胳膊,被抽了血样,送来检验,又是一轮新的检验,陈松和同事们又给答案,还是没有与之相配的DNA分型,这就奇怪了,难道是凶手长翅膀飞到船上,干完坏事又跑了?人长翅膀不可能,但有外人登船是可能的,可是查来查去,这种可能性被否定了,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陈松他们的检验了,陈松很自信:不会错。

  船长终于想到,船上就剩下一个人没采血了:水手长。而船长很信任这位水手长,他的档案上写的根本就不是A型血。而且跟大伙关系都不错,怎么会杀人?可事情到这里,船长也就只能让水手长采血。这份血样一送,陈松与大家立即检验,过了一会儿,陈松拿出检验报告:这份血样DNA分型与现场所留血样DNA分型完全匹配。当船长听到这个消息时,大吃一惊。原来这个水手长早就不怀好意,做档案时,就篡改了血型。而且故意给人留下好印象,以摆脱人们的视线。

  陈松破案的故事还有许多,他在DNA领域里一方面刻苦攻关,取得丰硕成果,另一方面让科技变成警力,为破案服务。因此他获得了许多荣誉。

DNA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