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警界专家>详细内容

警界专家

慧笔画出罪恶的脸??走近江城刑侦“画师”

来源:警事信息网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5-04-26 16:36:48 浏览次数: 【字体:


   古代捕快“画影图形”,张榜城门;现代警察利用高科技的模拟图像,在茫茫人海中辨识犯罪嫌疑人。

    武汉市警方1994年引进模拟画像技术,十年来屡建奇功,侦破了许多大案要案。

   破大案建奇功

    1994年10月19日,武汉警方用刚引进不久的电脑组合画像系统,模拟画出一起持枪抢劫案案犯头像,半月不到,警方借助画像成功破案。这是我国警方首次成功将电脑组合画像技术运用于破案中。

    1998年武广劫案发生后,江城刑侦“画师”张伟用电脑绘出了武广案1号嫌犯正面模拟头像。2000年9月5日,嫌犯赵正红被湖南益阳警方擒获,与武汉警方绘制的模拟头像十分相像,只是真人稍胖一点。益阳警方赞叹武汉警方的模拟画像逼真,对他们追捕劫匪起到了作用。

    2002年7月31日,当年发生在武昌八宝巷的“1?19”入室抢劫杀人案告破。而其中,张伟制作的犯罪嫌疑人模拟画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来,案发后,租住在死者外屋的房客彭某报案称:案发当晚,有一个20多岁的王姓男青年在死者房内留宿,其颈部发根处有一绿豆大的黑痣,身高大约在1.75米,光头。张伟根据彭某提供的犯罪嫌疑人特征,制作了模拟画像,并于1月25日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协查通报。

    在死者关于住宿人员的日记记录中,共有9人姓王。为逐一排查,民警调查走访了河北、安徽、山东、广东等7省、23个县市,走遍了湖北省内除神农架外的所有地区,行程2.5万公里,仅差旅费就用了二三十万元,审查的重点人员共达240余人……最后终于找到一张照片,和模拟画像极为相似!经过目击者彭某辨认,证实此人就是案发当晚在死者房中留宿的那名男青年,犯罪嫌疑人由此确定。

   据了解,自1994年引进模拟画像技术以来,武汉市公安机关为600余起案件画像750余幅,直接破案170余起。

  “厚嘴唇”还原疑凶

   2002年12月16日一大早,另一“画师”、张伟的徒弟李捷接待了4名哭哭啼啼的年轻女子。

   她们是连日来发生在青山的系列抢劫强奸案的受害者。由于受到过度惊吓,加之罪犯人数多,女子们七嘴八舌,张冠李戴,半小时过去了,李捷仍不得要领,未动一笔。

   最后,他让其余人先出去,留下一个表达能力相对较强的女子,“你只描述一个印象最深的罪犯,先把你知道的特征都告诉我。”“我只记得他的样子很邪很凶……”李耐心地点开图形库,从脸型到五官,让其边看边回忆,“哦!他的嘴唇很厚,额头很突出……”两小时后,其余目击者看到完成的画像,一致表示“很像”。

   17日,青山区一派出所探长在看模拟画像时,猛然记起辖区内绰号“二八”的无业人员童某特征极似模拟画像嫌疑人。当晚,嫌犯童某及其同伙相继落网。

   张伟说,在一些案件中,受害人往往就是目击者,因为有所顾忌和受到惊吓,他们说不清罪犯的特征,这时就需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开导。

   2000年8月至9月,磨山一带连续发生多起强奸女大学生的恶性案件。

   当协助画像时,备受凌辱的女大学生一句“不堪回首”,便闭口不言。张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关掉电脑,和她“闲聊”起来,“你今天没课?”“下午有高数。”“女生学高数吃不吃力啊,成绩还可以吧?学习紧不紧?”“有点紧。”“那平时有时间出去玩吗?你们大学生一般去哪里玩?”“上网、郊游啊……”女孩渐渐放松了,张伟趁机提及:“那天,你准备出去做什么呢?”女孩终于开了口……

    1个多小时后,恶魔的丑恶嘴脸跃然在屏幕上,当张伟让女学生远远扫一眼时,女学生竟脸色发白,惊恐地惨叫一声。

    警方随后将画像散发至磨山四处。9月13日晚,恶魔王文彬骑着摩托,载着刚诱骗出来的女学生来到磨山附近一副食店时,被老板一眼认出……走进“神秘”画室

   今年4月6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处痕照大队,恰好遇到刚发生的“青山彩票点劫案”的目击证人前来协助画像,“作画”的是张伟。

    “你们可以在一旁观察,但千万不要说话”,大队教导员叮嘱记者。

    在目击证人的描述下,犯罪嫌疑人的头像已具雏形。“你出去……”张伟突然对目击证人下了“逐客令”,“再进来扫一眼,看看像不像?”

   另一“画师”李捷告诉记者,这一招是为了追求画像的神似,远看一眼有助于目击者恢复第一印象,是画像的"关键"之处。

   “……眉毛不像,脸型比这个方些……”目击证人真的找出了“瑕疵”。张伟慢慢加宽脸颊,直到证人点头。

   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画室”:一间20平方米大的普通办公室,室内只有一台电脑和打印机,桌上堆放着厚厚一叠资料册子。

   这时,张伟叫目击证人翻开那些贴满黑白模拟画像的册子,“找找这里面的画像里有没有相似的眉毛。”“这张”,张伟很快从电脑储存的资料中调出了那张画像,并将眉毛移到了画像上。

   “就是他!”证人喊了起来,办案人员都舒了一口气。几天之内,这张画像就下发到各相关单位协查。

   “半路出家”的高手

   张伟和李捷是目前武汉仅有的两名模拟画像高手,他们都没有美术学习及从业经历,可算是“半路出家”的高手。

   今年31岁的张伟从警近12年。1996年初,张伟被安排从事模拟画像,跟当时负责画像的干警当“学徒”。李捷1990年从警,2000年调入刑侦处后成了张伟的"学徒"兼助手。

  “刚开始觉得挺简单的,以为就是把现成的五官拼起来就行了,”张伟说,“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很复杂,而且难以把握,人脸是很精巧的‘设计’,除了先天缺陷,每个人的脸部搭配都遵循着一定比例,在仅凭着目击者残缺的描述情况下,要使呆板的库存五官组成和谐的整体,实际是个‘创作’的过程。”

    为此,张伟买了大量的素描绘画书籍,有空就揣摩,还研究大量的犯罪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

   他还“发明”了一种“自我训练”:上街时迎面走来一个人,不多看,只瞄一眼,记下特征,回去时再回忆着画出来。他还注意总结不同地域的人的体貌特征,便于作画时“成竹在胸”。

    “画像时,不能完全追求五官的准确性,我们更加注重对象神态和表情相似,”两位画师在谈到成功的秘诀时说,“因为许多目击者对嫌犯只有模糊的第一印象,画五官、脸型等局部时,目击证人多注重细节反复取舍,很可能忽视整体神形。”

    张伟给记者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一起抢劫杀人案的侦破中,目击者的第一印象是犯罪嫌疑人像电视剧中的一个演员,初稿完成后,因为问得太多,目击者又不停地就细节反复修改,结果与原来的画像大相径庭。半个月后此案告破,他们发现罪犯确实极像那名演员。

画像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