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警界专家>详细内容

警界专家

高光斗:解读爆炸的刑侦专家

来源:www.ahga.gov.cn 作者:郑 颖 发布时间:2005-04-26 09:12:16 浏览次数: 【字体:

 

    高光斗,著名的爆炸分析专家,公安部首批八位“特邀刑侦专家”之一。
    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在专家的聘请仪式上说,所谓专家,一要有德,不能光搞业务,在其它方面拿架子;二要有技术,科技功底、专家造诣要深要透;三要有绝活,必须胜人一筹令人折服。
    在公安部组织的刑侦专家海南休假期间,我一步一步走近高光斗,渐渐的,我捕捉到了“专家”身上与众不同的魅力。

    他娓娓道来有条有理,炸药到了他的嘴里变成了一种远离人声鼎沸一惊一诧的喧哗的普通物质

    爆炸,一种物体体积发生从固体到气体的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产生巨大声响的化学反应。其整个反应占据时间仅为几毫秒,在瞬间生成气体与冲击波两层破坏作用,威力极大,伤害极重。爆炸案件,历来被公安部门列为重大恶性案件。
    高光斗进入爆炸现场,他粗略一看便能知道用的是什么炸药,炸药量是多少,误差不会超过5%。高光斗研究爆炸案炸药作用与人体组织的关系,硬生生列出好几个经验公式,连初中生也能看懂。高光斗从环保科学中引进了微观物证,使肉眼看不见的炸药残留物成为爆炸案件的有力证据……
    高光斗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他的举手投足温和亲切中透出一股德高望重之长者的大气,被我们敲开房门后他就穿着一件圆领的老头衫坐在沙发上开始给我们讲炸药。他娓娓道来有条有理,炸药到了他的嘴里变成了一种远离人声鼎沸一惊一诧的喧哗的普通物质。后来我突然明白高光斗的那种不可模仿的独特气质,应是源于他所选择的表达媒介——爆炸。他的叙述,把我们对爆炸案的恐慌心理不知不觉中调节到一种心平气和的审视心理。
    于是我们要求高光斗说个有点惊心的案例,于是高光斗就给我们讲了那个1998年情人节发生的轰动全国的武汉长江大桥公共汽车爆炸案。
    那个案子伤亡惨重,影响极为恶劣,并引起中央领导关注。接到“会诊”命令后,高光斗立即飞赴武汉,会同乌国庆、徐利民等专家组成员马不停蹄地展开现场勘察工作。爆炸分析工程与搞爆破工程的本质在于后者遵循一般物质发展规律,用的是正向思维方式,而爆炸分析则是从一堆废墟一堆支离破碎一堆血肉模糊开始,采用逆向思维一步步反推回去。通过时间反推、空间反推、物的反推和人的反推将那满目疮痍的现场还原到爆炸前一瞬间与物的静态位置,从而定下案子的性质。
    公共汽车突然在长江大桥上爆炸,显然凶手带着某种指向社会的强烈不满。20多个乘客在这突然降至的人祸中来不及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便与这浮华世界作了别。一地的殷红、一地的残肢,这种静默的已不具任何反抗与诉说能力的死寂场面比到处是哭声与呻吟的忙乱现场更让观者心寒心酸,真的是太惨、太惨了。
    根据现场勘察反复推敲,以及目击者模糊的回忆,爆炸中心点可以确定下来。然而那纵横的亡尸,先前又是怎样的鲜活呢?高光斗便在那现场看啊看。离爆炸中心点最远的两具尸体胸部以下都没有了,只剩下头颅与胸腔。根据高光斗的经验,只有坐着才能发生这样的情况,但是两人又是一东一西被飞抛出去,显然两人只能是在爆炸中心两侧才会被抛出这样的位置。再看啊看,其中一个人整个右臂被炸飞,照此反推,此人应该背对汽车前进方向。那么,两人是并排相反而坐,炸药包放在两人当中?可是,公共汽车上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啊。爆炸前人的瞬间姿势具有惟一性,定位可以定性。高光斗凭借多年的爆炸分析经验否定了两人都坐的可能性,那么又做如何解释呢?在现场分析会议上,高光斗提出了他的看法:这两人姿势反常,离爆炸中心最近,应该是合伙谋划操纵了这起案子。两人中一人面向汽车前进方向而坐,将炸药包放在脚下,另一人则背向前进方向而蹲,一坐一蹲在炸药包两侧,很好的隐蔽了炸药包,车行至大桥中央,他们引爆了炸药。
    这个看法被专家组认可,素有“鬼才”之称的吉林延边州公安局刑警大队长徐利民马上制作了“爆炸中心复原分析图”,使人一目了然爆炸前整个汽车内的状况。接着,高光斗又利用模特进行了模拟实验,反推出罪犯的实际身高。实验室的化验结论得出,罪犯用的是硝酸铵TNT炸药,根据高光斗研究人体创伤面积与炸药量总结出的经验公式,高光斗亦推出此案的炸药量是在10公斤左右。所有的鉴定结论、专家意见使得情人节发生的这个浪漫而血腥的案件初露端倪。
    过了几天,繁杂的现场清理工作中发现了一块身份证碎片,真是天助人也,碎片上有名有字。一查,查到此人,此人是武汉一普通工人,汲取着世界的物质供养挺平实地工作着生活着,从不招惹谁,显然这是一重名人物与案子无关。又过了几天,在清理过程中又发现一身份证长条,上面有号码。经过技术比对,与原先的那块碎片还能吻合,这下,此人的户籍所在地基本上就定了。
    按图索骥去江西查,持证人竟然好好地活着。找来一问,那人说身份证先前借过一个朋友,朋友说他的身份证找不到了,估计是洗澡时被冲走了,他去打工老板要求登记身份证,他没有只能跑来借一下马上就还。他就给了他,不想时隔几日朋友说又给弄丢了,赔了50元钱也就不了了之了。
    于是便去找那朋友,没找到,再找他身边的朋友,还是无功而返。在了解过程中,知道这人有一个最最要好的朋友,两人几乎须臾不离,而这个朋友又有一个姘妇。女人期期艾艾地告诉侦查员,男人曾扬言要搞爆炸,别人不让他好过他也不让别人活得太平,还曾提了20来斤东西回来,问他什么也不说,神神秘秘鬼鬼祟祟,过了几天便没了人影。
    再查,整个武汉被查了个底朝天,忽然就在武汉一个小旅馆内查到这个身份证被用来登记借宿过。去那房检查,在柜子里找到一段40公分长的导火线,又在一个角落里一只被废弃的香烟上提取一枚指纹。案子就这么被拍了板。
    这是一起自杀式的爆炸案,同时又想给社会制造点什么影响。主谋其实是那个身份证持证人的朋友的朋友,此人乃一性格变异的人,既是双性恋又是同性恋。他不仅与女人有正常的性关系,又喜好经常与男人搂搂抱抱同栖一床。他的行为引起了周围的舆论,大家纷纷指责他不知羞耻道德沦丧,他的姘妇也几次吵着要与他断交。在众说纷纭漫天飞舞的恶语包围下,他滋生了绝世的念头。于是他约了他的“情人知己”在情人节那天一起别离凡尘,他蹲下拉开导火线瞬间火光四射,以至于他的手还来不及收回就被生生地炸飞了,他也如愿去见了他的上帝。
    一直聊到深夜,我才合上了采访本,并约好明天再谈。

    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每个参战的工作者都忘不了那些不计其数的宵衣旰食,脚下打漂发虚宛若云步的昼夜

    兴隆的温泉据说可以治百病,于是引得多少游人慕名而来。我听见高光斗在大餐厅可以望见温泉池的落地玻璃边哼着一首歌,悠扬而有韵。我说高老师您喜欢唱歌吗?他看看我,笑,说我喜欢什么你一定猜不出来。我也笑,说是炸药。高光斗摇头,他的目光穿越了硕大的落地玻璃直望到湛蓝的温泉池,是萨克斯管,所有的乐器我都略知一二,但我还是偏爱萨克斯管。他此言一出我大惊,那可不是一般俗人可以玩的,非得有些声乐底子的人才可碰得。更令我诧异的是,眼前这位爆破专家居然还是位“爱乐人”。
    高光斗念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小秘密,只要别人哼一个调,他就能马上用简谱将调子写出来。他是大学里业余乐队的总指挥,也是学生会主要干部。那年有个同学因为成绩不如人意竟离校出走了,学校方面找啊找最后在西宁找到了他,便派高光斗去西宁把他领回来。高光斗一路跋涉来到西宁,那同学因为赌气一路狂跑将脚也走烂了流出黄黄的脓水怎么也不肯跟高光斗回去。高光斗只好出去给他买药,西宁的街头有一盲人在卖唱,那种凄楚婉约使高光斗驻足聆听,听了两遍后高光斗觉得这曲子哀怨中透出一种希冀,分明是一段愿人间充满爱和力量的音乐,便暗暗记下了。买好药为同学擦上,歹说好说将同学劝上车回了学校。第二天高光斗就利用这首曲子稍做修改填了词编成一首歌,这首歌不经意被同宿舍人流传了出去,一传十,十传百,后来高光斗同届的那些校友人人都会唱这首歌了。
    毕业后,分到北京市公安局,闲时高光斗画画图,吹吹笛,倒也悠然自得。1969年,他被派到甘肃长城开关厂的工厂实验室搞化验,在那儿高光斗认识了一个西北理工大学学焊接的大学生。那男孩心灵手巧,特别有悟性。他敬重高光斗的为人,知道高光斗喜欢音乐,便为他手工制作了一把小提琴。小提琴很难做,略知乐理的人都知道,因为琴面与琴背的材料要求大相径庭相去甚远。高光斗拿到这把小提琴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在西北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高光斗拉着这把小提琴感觉就像是拉出了天界仙乐。
    “文革”时很多人因为害怕灾难的无故降临都把家中上点档次的乐器给贱卖了求个太平,高光斗看着那些平日里身价百倍被人万般宠爱的乐器蓦地就被扔在了街头破布上叫着价,他的心就一阵阵的痛。于是他用50元钱差不多是他那时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支萨克斯管。也就是从那时起高光斗开始真正玩起了萨克斯管,他发现萨克斯管能吹出黑管与大提琴的合奏效果,轻盈而极富幻想力,让人飘飘的如同进入了另一个超凡的境地……往事如烟,牵扯了太多对人生的感慨,高光斗陷入了对已逝岁月的追忆,曾经的激励与失望,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都已成为沉甸甸的回忆,成为心头抹不去的一笔财富。
    高光斗是学化学科班出生的,一开始在实验室搞毒药检验,1965年他在北京沙滩,将毒药与炸药捆在一起进行爆炸,目的是为了检验爆炸后毒药的成份是否还能化验出来,这也是我国公安系统搞的第一次爆炸实验。这个世界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那时高光斗并不知道,他将从此与炸药种下不解之缘。
    1968年4月3日,北京西单商场发生爆炸案,这是我国城市闹市区发生的第一起爆炸案。高光斗领命作为组长带了4个同志进驻中关村化学研究所,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对现场尘土的分析。那次调查分析给了高光斗很大的启示,他产生一个初步印象爆炸中心附近的炸药残留物反而不及外围多,为了验证这个感觉,高光斗开始了他的爆炸研究之路。
    高光斗研究的第一个课题是炸药残留物出现高峰区域与爆炸中心点的关系。残留物非遗留物,爆炸现场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炸药残留物。八十年代初一般人甚至外国也是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越是离爆炸中心近越是炸药残留物多,然而高光斗在几次实验中发现并非如此,那么这个炸药残留物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呢?1981年的时候,高光斗向组织提出了他的实验设想,世上一切皆从无序到有序,实验是有效的手段。结果,高光斗就带着20多个人在北京房山炸了几十包炸药,一包炸药炸完后根据远近距离做好标签背回十几袋泥土到实验室进行检测,每袋泥土接受五个项目的测验,分别是钠、氯、铵、硝酸以及TNT成份。
    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每个参战的工作者都忘不了整整一年超负荷的工作运程,忘不了那些不计其数的宵衣旰食,脚下打漂发虚宛若云步的昼夜。因为国内爆炸案60%-70%用的都是硝酸铵TNT炸药,所以那次实验高光斗用的也是这个炸药。那次实验最终以高光斗通过无数个数据而得出的经验公式而告终,他将爆炸中心点与残留物分布高峰区域间的距离称为峰值半径,地面较软时,峰值半径就小,地面较硬时,峰值半径就大。一般区域爆炸案发生地点都是较为坚硬的水泥地,所以反而远的地方比爆炸中心区域残留物要多。
    结论公布于众,众皆惊之。
    
    好在他善良得与世无争,容易忘记生活中的不平与磨难,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他都能感受冥冥中一股无法言说的力量在推动他往前看

    海南的夜,繁星点点,从窗外看出去,依稀可以望到椰树、吊床、沙滩在月色中的剪影,一副纯美如画的童话背景。房间内,桔色的灯光投到每个人的脸上,浮出温柔的暖色。高光斗起身沏了杯茶。每天用完晚餐,他的房间里总是坐满了人。我说,高老师,您平时像这样的机会多吗?他说,这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休假,所以我打心底里是非常感谢公安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说,这是您这么多年来为公安刑侦事业努力工作所应得的回报啊。高光斗赶紧说,可不能这么讲,在其位思其职。人总不能为了回报而做事吧。我无言以答。他所言极是,可是想想这位1938年出生的老人,34岁大学毕业便加入北京市公安局的警察队伍,至今已整整37年,他就这样凭着对钟爱事业的一番赤诚,黄牛般耕耘不歇,实在是可嘉可敬,可佩可贺。
    记得还是在放飞理想的花季,他和他的老伴一个在兰州大学化学系,一个在兰州医学院,两情相悦,互相许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毕业后,高光斗去了北京,她留在了兰州。结婚五年,两地分居,相思之苦,尝得心冷。直到千金出世,组织想到了这个问题,答应高光斗将夫人调到北京。调令下来了,可是兰州打来电话,查无此人。居然有此等怪事,跑去兰州一看,调令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将高光斗从兰州调到北京。原来这样,写错了名字,一笑一笑,从头再来。重发调令,那边夫人开始打点行装,长相厮守的喜悦在心中慢慢地洇开。不想世事多难,这一次居然又搞错了地址,那个装着喜讯的信封再一次原封退回了北京。虽然手续最后是办成了,可是一波三折,搞得人疲马乏,其中曲折大约只有高光斗夫妇两人最清楚了。
    好在高光斗善良得与世无争,容易忘记生活中的不平与磨难,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他都能感受冥冥中一股无法言说的力量在推动他往前看。
    高光斗研究的第二个课题是人体创伤面积与炸药量的关系。这个课题没法实验,只能靠案件积累的数据与分析资料,而且这个课题的难度在于,同样的炸药量同样的位置,一个人是站是坐是躺是蹲,发生爆炸后其人体创伤面积都是不一样的。
    北京火车站有一外宾在洗手间引爆炸药自杀,他的胸部、腹部有一个完整的盆状创面,这个案例为高光斗提供了第一个很好的研究条件。北京郊区一对年轻男女搞对象,家里不同意,两人无路可走又不忍心一刀两断便抱在一块在玉米地用炸药自杀,在尸检中发现两人创伤完全相同,这就解决了一个问题:男女人体肌肉组织在相同炸药量下创伤面积是一样的。有许多案子,只剩下头和脚,高光斗根据骨骼反推出身高,中间缺的一块就是创面。随着案头数据的积累,高光斗胸中渐有成竹。哈尔滨江桥发生的爆炸案,案犯是抱着炸药引爆的,其身体呈弯曲状,所以其创面与完全舒展的人体应有所不同,高光斗找了个模特进行模拟实验推算出炸药量是5.8公斤,而案子破了以后最终知道的炸药量是6公斤。就是靠那么一个一个案子的积淀,一个一个数字的比对,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坚韧不拔的信念支撑,高光斗从一片汪洋大海漫天飘云中飞越迷雾找到一条指向光明的航线。一个坐着的人,其损伤半径的三次方与炸药量成正比,这个经验公式在后来的案子中屡试屡成。
    高光斗所做的第三个课题是微量炸药喷显剂的研制。1982年的时候,高光斗为了治安检查中的快速检验,从外国引进了一种配方,经过实验室研究制作出了两种喷显剂,能对付五六种常见炸药。这种喷显剂遇见炸药喷雾显色,碰到TNT变成紫红色,碰到其它几种炸药变成桃红色。喷显剂只是一种现场快速检验手段,与实验室的正规检查不同,不能出实验报告,然而这个喷显剂刚出炉就破了一宗案子。
    北京房山一户人家莫名被炸,炸药包放在窗台上乘人不备突然就将房间炸了个窟窿,主人家唏嘘不已摸不到头脑。派出所经过调查怀疑集中到两个大男孩身上,那两人都与这家姑娘谈过恋爱,但谁也没成正果,派出所觉得出于报复这两人有作案动机。把两人找来,将喷显剂往他俩手上一喷,好家伙,一人手指缝里果然变了色。民警大喜,很干净利索就确定了对象。那小青年说,我已洗了手啊,这玩意真是厉害。不几天湖南江华县一对新婚夫妇请全村人看电影,大家欢天喜地地搬凳挪椅去戏场以分享新人的甜蜜。好端端的平地惊雷就发生了爆炸,所有人都猝不及防,伤者伤亡者亡。其中有一人死得面目全非特别惨,跑到他家里一看穷困潦倒的四壁空空只有一桌一椅,拿喷显剂往那椅子上一洒,亦现紫红一片,想是此人自思生不逢时处处不得意故而走了绝路。有人愿意死得安静有人愿意死得轰轰烈烈,偏偏此人是后者。

    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颗充满热情与希望的心,一个孜孜不倦创造光明的人

    高光斗是在南方长大的河北人,因为夫人是上海籍的缘故他经常会说几句半生不熟的上海话。他说他对上海特别有感情,感谢上海为他养育了情牵一生相濡以沫的妻子,感谢妻子为他相夫教子无怨无悔,感谢妻子帮助他共同研制了“死亡时间测定装置”的国家专利……
    在亚龙湾最具南国风情的热带植物园中,我得知高光斗因为先前安排好的事不得不于第二天一早提前离团赴京。他在那儿很认真地欣赏着奇花异果,我逮着空就见缝插针地继续我的采访。高光斗给我讲了一大通剑兰的生物特性,然后我就驴头不对马嘴地问,高老师您当了五年刑事科学研究所所长,四年主管刑警大队的副队长,然后就一直是科技处处长,您倒是谈谈看科技以人为本这场仗怎么打呢?不说则已,一说高光斗便如打开了月光宝盒,神奇的光芒显现出智慧的精灵,在风情万种的热带植被里一闪一闪。
    也许,这就是专家的独具慧眼之处,有所专,亦有所思。
    科技强警已是二十一世纪的警务建设主流,“技术是第一破案力”也越来越被认可,越来越被提上议程。先前总有人说我国的装备不够,对此高光斗说出了他的看法。
    先举了例子,前两年为了改造指挥中心无线电通讯网,高光斗与北京的有关专家去美国芝加哥考察。考察的结果令高光斗他们大跌眼镜,我们指挥中心用的硬件设备是97款的,而人家用的是95款的,但人家仍然在效率与操作上领先一大截。
    回来后,高光斗就在想这个问题,未必硬件的优越就等同于科技的进步。指挥中心如果不得以授权,他本质上还是个值班室;如果不把预案做在计算机里面,碰到突发事件还得请示领导,面授机宜,又如何解决快速出警的问题呢。没多久,高光斗又去了日本,日本的指挥中心采取接处警分开并行处理的方式。居民报警电话打进时由接警员接听,他记录下地点、时间、受害人情况、案犯情况、损失情况等六要素,与此同时他头上的摄像机已将他记录的情况拍摄下来通过电脑网络反映到处警员那里,这边刚记录完,那边已发出了处警指令。
    “兵贵神速”,这是系统工程的原则,能并行处理的决不窜行处理。
    日本之行给了高光斗很大的启示,他那时便深刻地认识到了管理很重要,花钱买不到前进与飞跃。科技的进步,靠的是管理的手段、体制的革命、认识的提高。好的硬件必须有好的软件甚至是超前的软件辅佐才能发挥其威力,有了好的硬件也必须通过适时管理去开发我们意想不到的资源——全体警力。指挥中心若是建立起一个全民参与的信息源,接处警便可如多米诺骨牌式的条件反射连锁反映,不做任何废活,这才是长久高效的手法。北京现在已实行了接处警分开,上海进行了交巡警合并,采取侦防巡责任捆绑制。这些警务体制的逐步完善也是管理的手段,为科技强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除了管理之外,高光斗认为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一个因素。国内的人才大量流失,引进国外的人才又有一定的难度,人才其实是最好的软件,但是人才又有自主性与自动性的特殊条件而尤为难以管理。网络大战愈演愈烈,我们已经尝到网上追逃的甜头,网上还可以追枪、追车、追无名尸、追旅馆住宿可疑人,太多的新业务等待开发,可是谁来做呢?我们现有的系统需要维护更新,能者也寥寥。
    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的提示,在公安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两个概念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对自身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新认识,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光斗从1998年初就注意到了知识经济与公安建设的关系,他说哪个社会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倒过来,它就率先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说,以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看样子短时间做不到。高光斗说,是啊,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已经起步慢了,所以更要赶紧呢!
    我觉得奇怪,高光斗明明是爆炸专家怎么谈起这些也是一套一套的。我说,高老师您真是博采众长。高光斗露出他慈祥的微笑:我虽然研究的是爆炸,但我们科技处管的是科研项目的全过程,从可行性报告到经费的预算到验收到评奖到推广,还管科技工程如110指挥中心的建设。你说不懂行吗?我说倒也是。高光斗又说,科技的仗已经打起来,网络时代的犯罪,主体未必对客体直接作用,罪与非罪的界定将是一个难题,科技水平真的上去了,远程操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软硬并举,以软保硬”,是高光斗最后对我所说的一个观点,这时我们已经赶路似地赶到了植物园的尽头。我觉得这次采访很没有头绪,可是高光斗说,行了,我这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写的,说出来的东西都是枯燥而抽象的,你就当完成任务随便涂涂吧。
    于是我的脑子里突然跳出一句大学毕业纪念册上的话,“不如总在途中,于是常在希冀。”真的,这句话再适合高光斗不过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颗充满热情与希望的心,一个孜孜不倦创造光明的人。

高光斗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