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鹰:我对研制非致命性武器的痴迷
人物小传:江鹰,男,安徽歙县人,1963年5月出生,1982年入伍至武警苏州市支队,历任战士、学员、参谋、中队长、作训股长、副参谋长、副支队长,2005年12月起任武警苏州支队支队长,上校警衔。
一
2008,当这一极不寻常的数字与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携手相约后,它就饱含着慷慨悲壮和激越辉煌,注定要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当我翻阅了这华章的最后一页,油然而生的自豪中又平添几分责任:由我研制的车载式光纤切割机器人项目已经通过国家反恐办可行性论证,并被正式列入国家反恐科研计划。
27年前,当我从偏塞的安徽歙县入伍至武警苏州支队时,谁敢想象在祖国天翻地覆的巨变中,自己竟能亲自见证并参与武警部队科技强警的历程?
当年我们部队驻守的西山岛到处是浅塘、荒坡、洼地,执勤哨所住的是“冬天不挡风、夏天不遮雨”的茅草棚,条件异常简陋。“死看硬守”就成了当时武警部队执勤工作的最高指导准则,也唯有“死看硬守”,才能严防“两劳”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乘机脱逃。
艰苦环境中的记忆刻骨铭心,永难磨灭的是第一次血的教训。
1984年6月初,犯罪嫌疑人景纪根行凶后持刀拒捕,劫持一名人质躲避在民房内负隅顽抗。我奉命率领中队防暴小分队奔赴现场,执行抓捕任务。现场劝降无效,而我们手中连催泪弹、爆震弹等基本的装备器材都没有。智取无门,唯有强攻,指挥部定下决心,指令我和战友吴奇敏破门擒敌!我和小吴缜密侦察房形构造后,头戴钢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撞开房门,直扑景犯藏身之处。孤注一掷的景纪根困兽犹斗,抡起砍刀劈向我右侧的小吴,小吴躲闪不及,左臂被利刃重重砍伤。我迅即用警棍打落景犯手中凶器,一招“饿虎扑食”将他死死摁倒在地,人质安然无恙。战斗虽以胜利告终,但是吴奇敏却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足足住院三个月才得以康复。
血的教训深深刺激着我对非致命性武器的渴求,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仅有勇气远远不够,如何才能在短兵相接中避免官兵的直接伤亡,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一招制敌的目标?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这样的思维种子几乎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无独有偶,上世纪90年代初,酒泉市公安局一名民警在追捕逃犯时,与歹徒徒手搏斗,不幸被歹徒的匕首刺中心脏,牺牲时年仅36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时任公安部长的贾春旺当着10位烈士母亲的面许下诺言:“和平时期,流血最多的是人民警察,我们要用一种装备减少民警的伤亡。”
二
历史的车轮刚刚驶入21世纪,“9·11”事件震惊全球,世界格局顿时波诡云谲,动荡不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武警部队如何应对遂行执勤、处突、反恐、抢险救灾等多样化任务的挑战?武警党委审时度势,紧紧围绕“制胜有把握”这一现实而又重大的课题,在着力推进部队全面建设中加快了非致命性武器装备研制的步伐,全力适应武警部队职责任务的不断拓展。
这个时期,苏州当地飞速的经济发展和雄厚的科研力量开始直接惠及支队建设,部队基础设施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尘封已久的愿望终于开始付诸实施,我迅速与志同道合的战友们一起组成了支队武器装备科研小组,首先开始研制38毫米宣传弹。依托驻地院校的科研实力,我和战友们仅仅历时一个月,就初战告捷,实现了宣传弹和八一式自动步枪的完美结合,有效提高了宣传单抛射精度和覆盖率,很快被武警总部列装生产。
创新的潮水冲开了科研之门,我对研制非致命性武器的痴迷从此一发而不可收。2002年初,在相继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后,“猎人捕捉器”成功问世,弥补了第一次血的教训嵌入我心头的遗憾。这种体积小、强度高、射程远、操作简单、方便携带、通用性好的网状捕捉器旋即引起武警部队领导和反恐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并在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后很快列装推广,获得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公安特警和反恐部队誉为对付罪犯的“撒手锏”,产生了良好的军事、社会效益。
2003年9月,苏州中学高三学生李某在放学途中被两名犯罪嫌疑人绑架。绑匪要求家人拿出50万元现金赎人,否则就“撕票”。苏州支队奉命参与此次解救人质行动。在抓捕过程中,武警战士首次使用了刚刚研制出的“猎人捕捉器”,只听“叭”、“叭”两声枪响,霎时,两张“天网”将两名犯罪嫌疑人牢牢困住,参战官兵没费一弹,没伤一人,就将李某成功解救。
这种新式非致命性装备通过远距离制服非法持械人员,既可避免民警不必要的伤亡,又体现了人性化执法,先后被许多公安机关引进,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中大显神威。
时隔不久,我相继研制出防范汽车炸弹袭击的WHM70系列瞬时综合阻车系统、攻防兼备的圆盾防暴发射器等20余种非致命性武器装备器材,其中有10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4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3项列装生成战斗力,助推了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的提升。
二
历史的车轮刚刚驶入21世纪,“9·11”事件震惊全球,世界格局顿时波诡云谲,动荡不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武警部队如何应对遂行执勤、处突、反恐、抢险救灾等多样化任务的挑战?武警党委审时度势,紧紧围绕“制胜有把握”这一现实而又重大的课题,在着力推进部队全面建设中加快了非致命性武器装备研制的步伐,全力适应武警部队职责任务的不断拓展。
这个时期,苏州当地飞速的经济发展和雄厚的科研力量开始直接惠及支队建设,部队基础设施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尘封已久的愿望终于开始付诸实施,我迅速与志同道合的战友们一起组成了支队武器装备科研小组,首先开始研制38毫米宣传弹。依托驻地院校的科研实力,我和战友们仅仅历时一个月,就初战告捷,实现了宣传弹和八一式自动步枪的完美结合,有效提高了宣传单抛射精度和覆盖率,很快被武警总部列装生产。
创新的潮水冲开了科研之门,我对研制非致命性武器的痴迷从此一发而不可收。2002年初,在相继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后,“猎人捕捉器”成功问世,弥补了第一次血的教训嵌入我心头的遗憾。这种体积小、强度高、射程远、操作简单、方便携带、通用性好的网状捕捉器旋即引起武警部队领导和反恐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并在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后很快列装推广,获得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被公安特警和反恐部队誉为对付罪犯的“撒手锏”,产生了良好的军事、社会效益。
2003年9月,苏州中学高三学生李某在放学途中被两名犯罪嫌疑人绑架。绑匪要求家人拿出50万元现金赎人,否则就“撕票”。苏州支队奉命参与此次解救人质行动。在抓捕过程中,武警战士首次使用了刚刚研制出的“猎人捕捉器”,只听“叭”、“叭”两声枪响,霎时,两张“天网”将两名犯罪嫌疑人牢牢困住,参战官兵没费一弹,没伤一人,就将李某成功解救。
这种新式非致命性装备通过远距离制服非法持械人员,既可避免民警不必要的伤亡,又体现了人性化执法,先后被许多公安机关引进,在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中大显神威。
时隔不久,我相继研制出防范汽车炸弹袭击的WHM70系列瞬时综合阻车系统、攻防兼备的圆盾防暴发射器等20余种非致命性武器装备器材,其中有10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4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3项列装生成战斗力,助推了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的提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