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警界专家>详细内容

警界专家

杨勇:用画笔“逮”逃犯 公安部多次点名协助破案

来源:水母网 作者:王晓丹 王立霞 发布时间:2007-08-18 09:48:54 浏览次数: 【字体:

 

    11年间,他用画笔和鼠标排查认定犯罪嫌疑人61名,参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62起

  他是全国人像组合青年专家人才库的备案专家,曾三次应公安部刑侦局之邀赴京帮助工作,他作为公安部刑侦局专案组成员,为震惊全国的“2·25北大、清华爆炸案”犯罪嫌疑人

模拟组像

他用画笔“逮”逃犯  

  1)

  学美术的大学毕业生当了警察

  11年用画“逮”住犯罪嫌疑人61名  

  16日下午,记者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资料科办公室见到杨勇时,他正在紧张的忙碌着,握手时他亲切地打着招呼,眼神里却有种掩饰不住的专注和凌厉。记者指出这点时,杨勇笑着说:“观察人的脸已经成了我的职业习惯了。”

  33岁的杨勇是我市公安系统迄今为止唯一一名从事计算机模拟人像组合工作的民警,这份“用画笔逮逃犯”的工作,他已经整整做了11年,不同的是工具从最初的画笔和画板变成了现在的鼠标和电脑。

  1996年,杨勇从山东轻工学院毕业后进入烟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大学里,杨勇学的是美术专业,凭着这个特长,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模拟人像组合”,成为烟台第一个从事此项工作的民警。在当时,全国从事此项工作的民警不超过50人,山东省只有4个,杨勇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美术基础,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项工作,对人像组合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杨勇告诉记者,当时使用的是清华大学研制开发的TH人像组合系统,最初组像用的是画笔和画板,根据目击者的描绘,用铅笔一笔一笔将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勾勒出来,没有计算机基础的杨勇只能靠业余时间“自学成材”,一边实践一边学习。

  11年过去了,杨勇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为犯罪嫌疑人组像的情形。1996年10月,一名女出租车司机傍晚载客途中被歹徒抢劫强奸,案发第二天,受害人坐到了杨勇面前。“那是我第一次为犯罪嫌疑人组像,非常紧张。”杨勇回忆说,由于受害人受到了惊吓和刺激,所描述的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与事实完全不一样。

  “这个案子给了我一个教训,人像组合绝不仅仅是画画那么简单,要让目击者相信我,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帮目击者努力回忆,但这回忆里面的学问可大了。”杨勇介绍说,在为犯罪嫌疑人画像之前,他需要了解案情,分析案发的时间和地点,包括案发现场周围的光源、角度、距离等,然后才能对犯罪嫌疑人的个体特征,包括身高、体态、年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印象,这就是人像组合的第一稿。除了美术基础,人像组合必须了解人体结构,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相象力,有耐心,有责任心,甚至要学会洞悉人的心理。

  11年里,杨勇运用模拟人像组合技术共为本地和外地市公安部门进行组像560起,700多人次,利用模拟画像排查认定犯罪嫌疑人61名,参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62起。四川、上海、河北、大连等全国各地的公安系统都曾带着案子到烟台“求援”。  

  2)

  两天半画出两张脸

  脑子里装着50万张“罪犯脸”  

  “对于画像来说,最重要的是脸型,其次是五官,五官中眼睛和嘴是关键, 对于一张脸来说,最关键的是找到最醒目的特点。”

  杨勇告诉记者,组像的根本就是目击者对犯罪嫌疑人脸部特点的描述,从整体印象局部勾勒,过程中要不断的修改,有时甚至多达几十遍。一般为一个犯罪嫌疑人画像需要2到3个小时,时间最长的一次,杨勇整整用了两天半的时间。

  那是在1997年8月,沂南发生了一起特大诈骗案。当时,犯罪团伙的成员使用的都是假姓名、假身份证、假单位,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专案组来到烟台市公安局求援,电脑组像的任务落在了杨勇肩上。

  “当时要为两个犯罪嫌疑人画像,提供线索的有6个人,我根据他们提供的情况成稿、改稿。”杨勇说,因为提供信息者对面目特征的描述标准是不一样的,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意见,画像就要不停修改,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

  两天半以后,两名犯罪嫌疑人的组像出来了,沂南警方根据组像赶到聊城地区展开排查,经组织辨认电脑组像照片,确认了该案的6名犯罪嫌疑人,这起涉案金额达151万余元的特大诈骗案得以告破,而杨勇画的画像与两名犯罪嫌疑人非常相似。

  出于职业原因,杨勇平时就特别爱观察人,琢磨人的脸型、眼睛、嘴巴、神态……杨勇说,前几天一直琢磨一个案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他,晚上睡觉都是在找犯罪嫌疑人,妻子嗔怪他是“神经病”。

  “每天想的、画的都是犯罪嫌疑人的脸,工作其实很枯燥和乏味,一遍遍改下来,连目击者都烦了,可每次破案我画的头像起作用时,心里就特别高兴。”杨勇说。

  在杨勇的人像组合系统里,记者看到了大量的犯罪嫌疑人的正、侧面头像。杨勇说,图库里一共有50万张头像,他都一张张地看过了。为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画功,平时只要有空,杨勇随手就画,同事、朋友、家人,都成了他的“模特”,这些年,他至少画了几千张手绘人像。

  

  3)

  对着烧焦的头颅画了一天

  让死人开口“说话”  

  在杨勇接触的案例中,最令他难忘的就是为死人组像。

  1995年夏天某日清晨,牟平区一村民在路边发现了一具男尸,当时尸体已经被焚烧得惨不忍睹,身体基本被烧毁,头部被烤干,颅骨严重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人像组合来还原死者原貌,查找尸源。

  “当时,死者已面目全非,复原的难度极大,我心里也没底儿。”杨勇说,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只能自己去摸索和尝试。

  可以想象,面对一颗烧焦还带着残存皮肉的头颅,一个人的心理会承受多大的压力,更何况还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反复地揣摩它。杨勇告诉记者,当时已经顾不上害怕,一心想的就是怎样才能把这个头像复原回来,让死者的头颅开口“说话”。

  那次,对着摆在桌子上的头颅,杨勇画了整整一天。

  反反复复画了十多张图稿,杨勇才终于画出可让自己满意的一张。警方根据他复原的死者头像,确定了死者身份,被害人的实际相貌与杨勇复原的画像非常相像。听到这个消息,杨勇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在这次严峻的挑战中,杨勇是一个胜利者。

  4)

  公安部多次点名协助破案

  为 “2·25北大、清华爆炸案”组像改了20多稿  

  2003年2月25日,北大、清华校园内教工餐厅相继发生爆炸,造成6人受伤,其中一人伤势严重,这就是震惊全国的“2·25北大、清华爆炸案”。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案高度重视,责成北京市委、市政府限期破获此案。不到一个月,犯罪嫌疑人在福州被抓获,案件告破。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唯一一名人像组合专家参与本案侦破的,就是被公安部点名赴京的杨勇。

  “当时,经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与烟台市公安局联系,我在案发第二天便到达北京为嫌疑人组像。”杨勇说,接到份量如此重的大任务,他的心里既有一份荣誉感,又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因为案发前一天,犯罪嫌疑人曾经到清华大学西门一摩托车维修部购买过蓄电池作为引爆物,店员对其有一定的印象,这也成为杨勇画像的唯一一个线索。杨勇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组出犯罪嫌疑人的模拟画像,并最终得到了目击者的认可。破案过程中,杨勇的模拟画像对为后来抓捕嫌疑人时作为远距离辨认参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2年10月到2003年2月期间,杨勇曾三次应公安部刑侦局之邀,赴京帮助工作,参与了包括“北京9·01绑架杀人案”、“2·25北大清华爆炸案”、“北京7·31三元桥银行抢劫案”、麦当劳餐厅纵火敲诈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的侦破工作,他扎实的工作作风和高质量的组像工作赢得了公安部专案组领导的高度评价,作为人像组合领域的中坚力量,杨勇已经在全国人像组合青年专家人才库里备案。

  “现在很多人都对人像组合工作一无所知,但这并不重要。”杨勇说,“只要我组出的画像能成为破案中的重要一环,能在抓捕犯罪嫌疑人发挥最大的作用,就是对我工作意义最大的认可。”

  ■链接

  计算机模拟人像组合就是利用计算机和软件系统,将目击者对嫌疑人相貌特征的语言抽象描述通过技术人员的组合、拼接、和修改,还原成可视照片的图像处理技术。模拟人像组合技术是刑侦技术中的一个分支,与心理测试、指纹检索等其他专业技术一样,是刑事侦查工作重要的技术支持力量,实践证明,充分运用模拟组像技术,结合逐步成熟的人脸特征识别技术,将有力地加强见面类案件以及由录像监控信息案件的侦破力度,为案件的侦查工作提供快速、直观、精确的技术支持。

杨勇 画笔“逮”逃犯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