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向欣: 共和国第一代女指纹学专家
●她在中央刑事技术部门从事指纹研究40余载,参加各地疑难案件的研究、审查与复核,有 “赵手印”之美誉。
●她所发明的茚三酮显现法、输入计算机的指纹编码和指纹观察器等都属国内首创;她所完 成的科研项目获过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部级奖。
●她曾任5所大专院校指纹专业课、博士、硕士生和师资班的客座教授。
霜叶红于二月花
1999年2月15日,农历除夕。
当大江南北喜庆的爆竹琅琅炸响之际,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从河北邢台铁道大厦传出:震惊 全国的“1·20”特大铁路爆炸案成功告破,3名犯罪嫌疑人悉数归案。
3月1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为侦破“1·20”特大铁路爆炸案作出突出贡献的省公安厅 厅长俞定海、副厅长李力等9名同志记个人一等功,奖励人民币各一万元;随后,公安部部 长贾春旺签署命令,给“1·20”专案组荣记集体一等功……
当鲜花、掌声、喝彩、荣誉潮水般涌向这个温润的令人心醉的早春时,有一位步履稳健的老 人却默默地隐逸在丛林之中。她总喜欢在太阳最光辉的时候,做颗小小的尘埃,淡淡然悄悄 然继续打开那扇唯独只有她才读得懂的迷宫的大门。
老人名叫赵向欣,即痕检同行经常亲切地喊“嗨,您好,手印!”中的“手印”,退休前系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指纹研究室主任。
就是这么一位看似平凡的老人,在“1·20”特大铁路爆炸案侦破过程中,担当了举足轻重 的角色。
指纹因具有人各不同、终生不变的特点,古今中外,都是鉴别个人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指 纹的同一鉴定对认定犯罪人更是可以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当“1·20”特大铁路爆炸案的主谋归案后,公安机关对之进行艰难讯问的同时,部领导点 名要老将“手印”出马。于是,与该案相关的痕迹物证(用塑料盒包着的定时爆炸装置部件) 被送到了赵向欣及她的学生们手里。当时,这个定时爆炸装置是被人从便池里捞上来的,表 面痕迹残缺不全、模糊不堪,这增加了痕检的难度。当同行们一个个望“盒”兴叹之时,赵 向欣力排众议,认为接触塑料盒表面的人员繁杂,即使痕迹检验成功,价值也不大。要找就 要找相对隐蔽、接触对象单一的部位。于是,他们小心地撕开了紧粘在塑料盒上的胶带,一 枚汗液手印经化学显现后赫然在目!经同一鉴定,该手印即是犯罪嫌疑人所留。自此,“1· 20”特大铁路爆炸案侦破工作势如破竹。
这是赵向欣于67岁高龄亲上一线参办的大要案之一,身经百战的她是如此驾轻就熟地将刑事 侦查技术融通到了她的指纹鉴定之中。怪不得,她的同行们都说,“赵手印”宝刀未老,名 不虚传。
小荷才露尖尖角
1932年,赵向欣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当时,“九·一八”事变,神州大地烽烟四起、时局 动荡。她虽然5岁多就念了小学,但断断续续花了七八年才勉强念完课程。待她考入中学没 多久,也就是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喜讯传来,欢呼雀跃的她再也按 捺不住,积极地参加到大规模学生游行中去。她在“三大战役”高昂的前奏曲中结束了初中 学业,先后在法库县土改工作队、法库县委政治训练班呆过一段时间。后又怀揣着救国救民 、报效祖国的凌云壮志,南下参加了革命,1949年4月,她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北平。
当时,北平已和平解放,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北京警察局。铁道部为形势所迫也很快成立 了铁道部公安局,首任局长是“一二·九”运动中曾被国民党逮捕关押于北平监狱的学生领 袖冯纪。因投进监狱之初,冯纪曾被强迫按捺过手印,因此他很清楚手印才是鉴别个人最直接有效的证据。在铁道部公安局建立伊始,冯纪便精心组织成立了刑事技术班。聪颖好学、志向不凡的赵向欣被冯纪慧眼识中。1951年3月,她被送到铁道公安学校刑事技术专业,接受了为期半年的专业技术培训,结业后留在铁道部公安局技术科当技术员。
1954年7月,铁道部公安局并入公安部,改为公安部十局,随后聘请了苏联专家,赵向欣开始学习苏联犯罪对策学,大约有一年多的时间听课学习(包括去人大旁听柯尔金讲的同一认 定课)。1955年,十局技术科合并到三局成立犯罪对策技术室。同年,三局以公安部名义聘 请了苏联痕迹学顾问雷布尼科夫、米罗诺夫来京办班讲学。赵向欣根据组织安排,从十局调到三局学习,她如鱼得水,一个猛子便扎进痕检知识的大海洋。
研究班解散后,苏联专家留下来亲自带8个学生,赵向欣因表现出色而成为学生中的幸运儿 。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契机,那一段美丽的青春时光因此而过得匆忙又充实。她像进行曲中 一个激越的音符,每天早晨6:30分准时赶着去学英语,7点钟又要赶回班上向苏联专家请教 俄语,8点上班,下班以后就去公安部文化补习班补习数理化一直到深夜;为打好写作基础 ,每周日她兴冲冲跑到北京文化艺术学校,聆听文学大师老舍、艾青等人的谆谆教诲……在 年轻的赵向欣的眼里,痕迹检验实在是个神秘的殿堂,只有具备博大精深的知识的人才有可 能叩响大门。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60年苏联痕迹专家撤回。之后,赵向欣仍留在三局从事痕迹鉴定工作。
崇高的理想,坚实的步伐,勤勉的思索,使得赵向欣很早便显示出了超人的才华。她写的《怎样进行手印鉴定》、《变形手印检验》、《手印显现方法》等一系列论文被《人民公安》杂志连载,被公安部三局印刷出版。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在50年代赵向欣就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国内率先发明了宁西特林显现法和指纹观察器。
1957年,原公安部三局局长石广平同志在开会时提到,《大参考》上刊登一则消息,说日本已使用最新的宁西特林显现法显现手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她禁不住暗暗琢磨起来:现 在我国普遍用的是铝粉刷显法、硝酸银显现法,能不能学学老外的先进经验呢?说干就干, 她急急地翻开化学词典,查出宁西特林化学名即茚三酮,当时在国内尚未生产。这如何是好 ?无奈之下,她跑到了图书馆,仗着自己的化学底子,认真地查阅起资料,最终发现宁西特 林是检验氨基酸用的,又打听到现在酱油厂以金属钠为原料制成土制的茚三酮,以此来检验 氨基酸。于是,她着了魔似的跑到了某酱油厂,在一个土制的防空洞里,冒着随时会发生爆 炸的危险,做起了试验:将金属钠切成薄片放在小烧杯里,又让小烧杯飘浮在盛有油的大烧 杯里,然后在大烧杯底缓缓加热,最后用丙酮将所得固体溶解……想不到,合成茚三酮就如 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更料不到,没多久,此法就在全国推广应用,上海生化所据此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
而指纹观察器的发明更是她平时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结果。1959年的一天,她在端着玻璃 茶杯喝开水时,突然发现玻璃茶杯表面现出了几个清晰的指纹。她眼睛一亮,以前所学的相 关物理知识一下子如电光石闪般跳跃到脑海里,玻璃杯和水不就组成了最天然的三棱镜么? 而按在玻璃表面的指纹不就是通过与之接触,经其折射而被肉眼所观察到的吗?太好了!这方 法比油墨捺印法快捷多了,并且在进行现场手印鉴别时,也不会再让在场的相关人员搞得“ 满手黑”了。她向领导汇报后,兴冲冲地赶到锦州光学仪器厂,于是最初的16个由三棱镜、 放大镜等主要部件组成的指纹观察器诞生了,尚未“满月”,就被各地公安机关“抢”去了 大半。遗憾的是,随后出现的“大跃进”,使得批量生产指纹观察器的计划流产了。后来又 由于种种原因,该仪器终究没有面世。
几十年过去了,赵向欣始终默默耕耘在指纹痕迹检验的迷宫中。有一天,一个同事告诉她, 美国最近发明了直接读取指纹仪,原理跟您设计的一样,她只若无其事地点点头。直到后来 ,她深圳的一位好朋友告诉她,他现在引进了加拿大技术,拟生产活体指纹采集仪,想高薪 聘请她去当顾问。她终于忍无可忍了,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似的嚷嚷起来:“我不去,谁请 都不去!”
是的,五六十年代,赵向欣本已是阳光下一株清新茁壮的苗苗了,然而生不逢时的她却被接 踵而来的一场幕天席地的政治浩劫一骨脑儿卷了进去……
月落乌啼霜落天
文化大革命有个前奏,那就是中央各大部门都组建“四清”工作队,深入到机关厂矿进行所 谓的“清理资本主义路线的活动”。公安部当然也成立了“四清”工作队,但其派出没多久 ,罗瑞卿部长便受到小人诬陷,被推到了批斗的前台。接着,文化大革命火山般爆发,到处 都是受蛊惑的挥舞的拳头与暴雨般的怒吼:打倒“公检法”!砸烂“公检法”!在这种情形下 ,公安部“四清”工作队无疑被归类成“保皇派”、“走资派”,也成了“造反派”批斗的 目标。
1967年,公安部工作人员除40人仍留在部里外,其他人都被集中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始 了昏天黑地、没日没夜的斗私批修。当时的刑事技术被“造反派”打成“修正路线的流毒” ,赵向欣作为“修正路线的毒源之一”,自然也成为“打倒”的对象。这倒没啥了不起,最 令她心痛的是,当时公安部及全国各地公安机关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指纹档案,也被作为“ 流毒”要么放把火烧了个精光,要么扔进偏僻的大山里去了。
1969年初,上面来了最高指示,要求“有亲投亲,有友投友,一辈子做农民,没地方可去的 去笔架山”。赵向欣在老家已没有亲人,又找不到有能力接受她一家老小的朋友,能去哪边 呢?只能去笔架山。
1969年3月,她含泪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买了棉衣棉裤、绑腿与大头鞋,怀揣 着户口本本,拉扯上已年迈的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以及丈夫,和她的“难友们”一道奔赴 遥远的东北。
迤逦挺拔的笔架山横亘于黑龙江佳木斯,那里交通闭塞、气候酷寒。当赵向欣置身于这温度 低于零下40摄氏度的大山里时,她整个人都懵了,只是感觉被拐进了一个漆黑漆黑的噩梦。
在笔架山上,她和“难友们”与诸多劳改犯呆在一起,白天由劳改犯带着他们劳作,晚上就 有“领导”召集他们开批斗会,即所谓的狠斗“官字一闪念”,其意思就是说,要安心做笔 架山的农民,如果有丁点回城的念头,那就是“官字一闪念”。
一片云就足以掩住整个太阳,何况是如此苦难的岁月。赵向欣迷茫过,沮丧过,彷徨过,甚 而对她“投身技术,打击犯罪,为世界大同而奋斗”的目标产生了质疑。在凄苦无助的情况 下,她又翻开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再一次摸索探寻共产主义的真谛…… 也许,对所有的人来说,希望和耐心是两剂特效药,也是人在患难中最可靠的依托。透过层 层迷雾,赵向欣又找到了远方不灭的灯塔。她正视了现实,坚定了目标,再一次扎进了她的 指纹迷宫。
在此期间,黑龙江各地公安机关陆陆续续慕名找到赵向欣,请求协助破案。每破一次案,她 就增加了一份信心:刑事技术不是修正主义流毒!侦查破案离不开刑事技术!刑事技术总有重 见天日的一天!
真理会被误解,会遭到镇压,但永远不会被扼杀。1972年1月,北京市公安局派人专程赶到 笔架山,将赵向欣等刑事技术人才召回了首都北京。1973年,林彪垮台,公安部重抓刑事技 术,成立专门研究刑事技术的一二六所(后改为物证鉴定中心)。
饱经世事沧桑、人海沉浮的赵向欣怀着激动而复杂的心情,再度迈进了这一片曾与她青春联姻的土地。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在这片熟稔而又陌生的土地上,赵向欣又聆听到了自己年轻时代厚重执著的足音。静月分辉的春夜,她又真切地触摸到了少女时代的心愿:学好技术、打击犯罪、服务人民。
1976年,黑夜的网被一轮旭日撕得粉碎。“四人帮”下台了!赵向欣激动得一如刚被解除樊 笼,放飞于青山白云间的鹰隼。长空万里、碧海无边,刑事技术的明天将是辉煌的、灿烂的 、自由的,这怎不让人兴奋难捺?
春风拂面马蹄疾。赵向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迅速投入到痕迹研究及案件侦破中去了。她广博 的痕检知识、高超的断案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无不令同行嘘唏赞叹,令歹徒闻风丧胆。
当时轰动全国的“云南省委第一书记谭辅仁被害案”就是她直接参与侦破的。该案现场所留的痕迹物证极为凌乱复杂,除枪弹痕、足迹不算,光现场提取的指纹就达100多枚。如果只 是从这么多枚指纹中将该案的罪犯王自正的指纹鉴别出来,于赵向欣来说,并不需要花太多 时间。然而事实上,为这个案子,赵向欣艰苦战斗在第一线,一直坚持到3年后的结案。许 多人都想不通,既然枪弹痕鉴定、指纹同一鉴定已认定王自正是该案的凶手,那不就行了吗?赵向欣却不这么认为,该案政治影响较大,且现场涉及人员纷杂,如果不将现场所有的指 纹都合理解释清楚的话,说不定会冤枉好人、放纵坏人。所以,该案最后得以顺利结案,赵 向欣实在功不可没。她作为刑事技术专家亲身参与的要案不胜枚举。丰富的办案实践,练就 了她敏捷清晰的思维习惯和明察秋毫的观察能力。她认为:刑事技术尤其是指纹学研究应成 为侦查断案的导航灯。
北京海淀区曾发生这么一起案件。当时,该区某居民楼一名14岁的女孩被强奸砍死在家。被 害者头部呈粉碎性骨折,全身有多处锐器伤;现场遗留有一把断了柄的铁锹、一根断柄、一个铁锅及一把菜刀,上面都沾有血迹;现场勘查时,又提取到了血手印一枚。当地公安机关 认定案件性质为情杀,并围绕被害人生前关系展开调查,却一无所获。后来,群众提供说当 地一个流氓曾与被害者有过交往,公安机关紧急行动,将之缉拿归案,手印一比对却发觉明 显对不上号,侦破工作再度陷入了沼泽地。此时,赵向欣站了出来,问:“那家还有小的么 ?”答曰:“那大流氓还有个13岁的弟弟!”“好,那把这个小一点的带过来,极有可能就是 他干的好事。”见赵向欣的推断如此肯定,办案人员不由地将信将疑。然而,审讯结果却不 得不让人叹为观止,凶手果真就是这个13岁的小男孩。这是按常规思维实难预料的。
原来,那个13岁的凶手通过他的流氓大哥与被害者混熟后,多次与之发生性关系。那天午间 休息时,他又一次来到女孩家,要求办事。那女孩并未答理他,反而生气地嘟囔起来:“我 不跟你玩了,我肚子都被你搞大了,我要告诉你妈妈。”两人为此大吵起来,男孩越吵越心 虚越火冒。当女孩气得转身就往厨房里走时,他一把操起了桌上的菜刀朝女孩砍了下去,随 后顺手抓住墙角边的铁锹往女孩头部猛砸,以致铁锹柄都打折了。怕女孩不死,他又用打折 的木柄在女孩的伤口上捣了几下,还不放心,便搬来了煤球炉上的大铁锅,残忍地朝女孩头 部砸了下去。回校后,同学看到他身上有血迹,便问怎么回事?他只若无其事地回答了一句 “我走路摔了一跤”便轻松地蒙混过关了。但这一切都未能逃出赵向欣的火眼金睛,此案的 告破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赵向欣的思路是,该案的案发现场惨不忍睹极易误导侦查方 向,排查摸底的范围势必因此而囿于成人。其实,从一开始,她就注意上了现场所提取的那 个血手印的独特之处:其一,该手印比成人的手印略小;其二,整个手印纹线细密光滑无毛 边,花纹清晰匀称,又少有皱纹、断线及脱皮。据此,她大胆判断,该案的凶手极有可能是 岁数偏小的少年。事实果然不出所料。
因高超的技术和过硬的办案水平,“赵手印”的雅号在全国公安、司法界早已不胫而走。她每年接受全国各地的刑案不下百起。忙碌之余,她仍不忘少女时代的鸿鹄之志,几乎将所有 的精力都投放于她魂牵梦萦的指纹痕检事业,成为新中国指纹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在手印鉴 定方法、指纹科学史以及手印显现方法的研究上见解精辟、填补了许多国内外空白,她所主 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获过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部级奖。1976年以来,她所撰写 的《指纹的科学》、《浅谈指纹应用史》、《手纹在中国古代的应用》等几十篇论文分别在 海内外各大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主编的《指纹学》、《中华指纹学》、《刑侦学基础手印 》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她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指纹词条的撰写者。
为加强横向比较,力争开拓创新、赵向欣还曾于七八十年代先后考察西德、美国与日本,外国警察机构指纹档案的系统,完备指纹档案管理技术的先进,令她为之折服。赵向欣最感兴 趣的是,外国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指纹图像的识别以及指纹人工编码的计算机管理。遗憾的 是,这一切老外都是绝对保密的。回国后,赵向欣下决心要改变我国指纹档案管理的现状。 她突破重重阻力,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陈民德教授(回国前 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博士、博士后,曾获该校金院士奖章,1950年与华罗庚同批回国 )。陈民德为赵向欣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在资金紧张、研究周期较长的情况下,破天荒答应 亲自带两名研究生主攻“用计算机进行指纹图像识别”这个课题。赵向欣心中一块大石头落 地了。然而,她又比谁都清楚,这个课题的研究成功并非朝夕之举。为做到两不误,她又披 挂上阵、紧锣密鼓地着手研究“指纹编码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凭着顽强的毅力与非凡的智 慧,没多久,该系统即告研究成功,并在天津、乌鲁木齐、青岛、西安、武汉5个地区搞了 试点。一年之内破案4000多起,并于1985年获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一等奖之殊荣。不久,喜 讯又至,“用计算机进行指纹图像识别”系统有了实质突破。陈教授惊喜交加,致函赵向欣 ,对当初曾给予他研究“灵感”的她诚表谢意。
唯有不息的奔流,才有超越高山峡谷的壮观,才有明天无边无际的壮阔。于赵向欣,每每一种新的价值诞生,她就觉得自己的生存又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意义……
人生如风,岁月如歌。老去的是苍生,不朽的是真情。赵向欣六十余年漫长而又无悔的人生 之路,浓缩了共和国第一代痕检女专家对红尘挚爱,对公安事业天地可鉴的深挚感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932年,赵向欣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在解放战争的枪炮声中结束了初中学业,先后参加了法库县土改工作队、法库县委政治训练班,后又怀着救国救民、报效祖国的凌云壮志南下参加了革命,1949年4月,她来到已和平解放的北平。
这时,铁道部成立了铁道部公安局,首任局长是"一二·九"运动中曾被国民党逮捕关押于北平监狱的学生领袖冯纪。冯纪精心组织了刑事技术班,聪颖好学、志向不凡的赵向欣被冯纪慧眼识中。1951年她被选送到铁道公安学校刑事技术专业接受了为期半年的专业技术培训,结业后留在铁道部公安局技术科当技术员。后来,根据组织安排,她被调到公安部三局,并得到了苏联痕迹专家的系统培训。
崇高的理想、坚实的步伐、勤勉的思索,使得赵向欣很早便显示出了超人的才华。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50年代赵向欣就在国内率先发明了宁西特林显现法和指纹观察器。1957年,原公安部三局局长石广平在开会时提到,《大参考》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说日本已使用最新的宁西特林显现法显现手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她禁不住暗暗琢磨起来:现在我国普遍用的是铝粉刷显法、硝酸银显现法,能不能学学外国的先进经验呢说干就干,她急急地翻开化学词典,查出宁西特林化学名为茚三酮,当时国内尚无生产。这如何是好无奈之下,她跑到图书馆,认真地查阅起资料,最终发现宁西特林是检验氨基酸用的,又打听到酱油厂是以金属钠为原料制成土制的茚三酮,以此来检验氨基酸。于是,她着了魔似地跑到某酱油厂,在一个土制的防空洞里,冒着随时会发生爆炸的危险,做起了试验:将金属钠切成薄片放在小烧杯里,又让小烧杯漂浮在盛着油的大烧杯里,然后在大烧杯底部缓缓加热,最后用丙酮将所得固体溶解……想不到,合成茚三酮就如此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更料不到,没多久,此法就在全国推广应用,上海生化所还据此进行了大规模生产。
而指纹观察器的发明更是她平时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结果。1959年的一天,她在端着玻璃杯喝开水时,突然发现玻璃杯表面现出了几个清晰的指纹。她眼睛一亮,以前所学的相关物理知识一下子如电光燧火般跳跃到脑海里,玻璃杯和水不就组成了最天然的三棱镜么而按在玻璃表面的指纹不就是通过与之接触,经其折射而被肉眼所观察到的吗太好了这方法比油墨捺印法快捷多了,并且在进行现场手印鉴别时,也不会再让在场的相关人员搞得"满手黑"了。她向领导汇报后,兴冲冲地赶到了锦州光学仪器厂,于是最初的16个由三棱镜、放大镜等主要部件组成的指纹观察器诞生了,不到一个月就被各地公安机关"抢"去了大半。遗憾的是,随后出现的"大跃进",使得批量生产指纹观察器的计划流产了。
几十年后的一天,一个同事告诉她,美国最近发明了直接读取指纹仪,原理跟您当年设计的一样,她只是若无其事地点点头。是的,回想起那场席天幕地的政治浩劫她还能说什么呢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刑事技术被打成"修正路线的流毒",赵向欣作为"毒"源之一,自然也成了打倒的对象。这倒没啥了不起,最令她心痛的是,当时公安部及各地公安机关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指纹档案,也被作为"流毒"要么放把火烧个精光,要么扔进偏僻的大山里去了。1969年初,上面来了指示,要求"有亲投亲,有友投友,没地方可去的去笔架山"。赵向欣在老家已没有亲人,又找不到有能力接受她一家老小的朋友,只能去笔架山。1969年3月,她含泪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买了棉衣棉裤、绑腿与大头鞋,怀揣着户口本本,和丈夫拉扯着已年迈的母亲、3个幼小的孩子与"难友们"一道奔赴遥远的东北。
迤逦的笔架山横亘于黑龙江佳木斯,那里交通闭塞、气候酷寒。当赵向欣置身于这温度低于零下40摄氏度的大山里时,她整个人都懵了,只是感觉被拐进了一个黑的噩梦。在笔架山上,她和"难友们"与诸多劳改犯呆在一起,白天由劳改犯带着他们劳作,晚上就由"领导"召集他们开批斗会,狠斗"官字一闪念"。大意是,要安心做笔架山的农民,如果有丁点回城的念头那就是"官字一闪念"。赵向欣迷茫,沮丧,彷徨,甚而对她"投身技术,打击犯罪,为世界大同而奋斗"的目标产生了质疑。在凄苦无助的情况下,是多年来党的教导和对指纹研究的挚爱,使她正视了现实,坚定了目标,再一次扎进了她的指纹迷宫。
赵向欣作为刑事技术专家亲身参与的要案不胜枚举。丰富的办案实践,练就了她敏捷清晰的思维和明察秋毫的观察能力。她认为,刑事技术尤其是指纹学研究,不光是公安机关认定犯罪的"杀手锏",更是侦查破案的导航灯,而一位合格的技术人员首先就应是一个优秀的侦察员。赵向欣的此番话并不是王婆卖瓜。在每一次亲历办案的过程中,她都将侦查意识放在第一位,勘查现场时尽力避免"就事论事,就指纹论指纹"的思维固习。在她眼里,指纹研究着实是刑事侦查的一件神奇武器。譬如,一位出色的痕检专家,就可以通过研究现场手印,来比较准确地分析出犯罪分子的年龄、身高、体态等人身特点,进而形象地刻画出犯罪分子的"脸谱",及时地为侦查破案指明正确方向。
因高超的技术和过硬的办案水平,"赵手印"的雅号在全国公安、司法界早已不胫而走,她每年接受全国各地的刑案不下百起。忙碌之余,她仍不忘少女时代的志向,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指纹痕检的研究之中,成为新中国指纹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在手印鉴定方法、指纹科学史以及手印显现方法的研究上见解精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她所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获过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部级奖。1976年以来,她所撰写的《指纹的科学》、《浅谈指纹应用史》、《手纹在中国古代的应用》等几十篇论文分别在海内外各大专业报刊杂志发表,主编的《指纹学》、《中华指纹学》、《刑侦学基础手印》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并且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指纹词条的撰写者。
最美不过夕阳红,人间挚爱重晚晴
赵向欣如今已年近古稀,虽然从本职岗位上退下已七八年了,但仍坚持在指纹的迷宫里孜孜不倦地探索。她经常应邀参加疑难案件的复核,并担任着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指纹学顾问等职务。为培养新人,她兼任了5所大专院校指纹专业的客座教授,并慷慨地将自己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赠给学生们,甚而将家里的专业书籍资料都搬到了办公室,供年轻人学习钻研。
夕阳斜照,晚钟声声。赵向欣正从辉煌的光晕中淡淡走来,走进一天中最安详、最惬意、最绚丽的时刻。
步入晚年的赵向欣不光精神矍铄、事业有成,更是儿孙绕膝、家庭和满。她言传身教,以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勤奋好学、甘于奉献的人格魅力为儿女们树立了好榜样。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儿女们个个"出手不凡"……
赵向欣的老伴已过世。3年前老伴被查出得了胰腺癌,当时她正出差在杭州,闻讯后连夜赶回北京,整整服侍了老伴3个月,静静地陪伴他走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在老伴的追悼会上,她回忆起两人曾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感情经历时,禁不住感慨万端,挥笔在花圈上题下"憨兄千古"四字。
老去的是苍生,不朽的是真情。赵向欣67年漫长而又无悔的人生之路,浓缩了共和国第一代痕检女专家对公安事业的深情厚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