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政:中原校枪师第一人 技术高超只听声就知故障
一年校枪1200多支长期听枪声耳膜凹陷一块儿听声音他就知道枪哪儿坏了
关键字:校枪师
简介
姓名:李文政年龄:53岁职业:枪械专家主要经历:
在部队当过校枪师。
转业到郑州后,他做过户籍警,做过治安警,还做过5年刑警。
2002年到郑州特警支队担任校枪员。
这枪准不准?在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今年53岁的李文政最有资格回答这句话。作为专门校枪的枪械专家,今年5月,他还在央视朱军主持的《挑战群英会》栏目里,面对全国观众,蒙上双眼,只用82秒,就将一支七九轻型冲锋枪拆开又装上。
他的工作虽然不是直接打击罪犯,但是,如果他在校枪时有1毫米的差错,枪击到25米外的目标时误差就是16厘米。那样,倒下的可能不是敌人,而是特警队员。
[阅枪无数]
一年校了1200支枪
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有500名特警,枪支数量近千,每支枪每年至少校1次。以此计算,作为特警支队的枪械师,每年李文政要校枪就近千次,实际数目远不止此。最多时,李文政两天校了40支枪,用了840发子弹。至于他见过、摸过的枪,更是数都数不清。
校枪是什么工作?通俗点讲,就是看一支枪准不准,如果不准的话,校枪师就会根据经验和射手特点,利用校枪工具进行校正。这样,特警们执行任务时,才不至于因为枪的原因出现打不响、打偏等失误。特警支队法制科副科长孙勇说:“这是个很重要的岗位。一个好的校枪师,可以提高整个队伍的精确打击能力和战斗力。”
李文政在部队上时,也是个校枪师。转业到郑州后,他做过户籍警,做过治安警,还做过5年刑警。2002年,举行全省射击比赛时,他被借调到特警支队(当时称防暴支队)为选手们校枪。借调期间,被领导相中,直接就给他办理了调动手续。
李文政说:“拿五四手枪为例,以25米的射程来计算,我如果校错1毫米,误差就是16厘米。这可一点儿也不能掺假,不能八九不离十。特警们出去执行任务,只有一次射击机会,要是枪不准,倒下去的就不是罪犯,而是我们自己的同志。”
16厘米是个啥概念?如果枪没校好,误差1毫米,特警们在枪击犯罪嫌疑人时,如果想对准太阳穴一枪击毙,那很有可能啥也击不中或者误伤无辜。这个间隙里,犯罪嫌疑人就可能腾出时间,反身把特警击倒。
根据特警支队的统计,2006年,李文政共校了1200多支枪。“他跟枪最熟悉,枪就像是他的第二生命。”孙勇说。
[校枪之苦]
枪声震得他耳膜凹陷一块儿
李文政的办公室跟别人不一样,他是在靶场工作。特警队有两个靶场,一个在支队里,是个地下靶场;另一个在黄河滩,是自然靶场。队员们在哪儿训练,李文政就在哪儿工作。
为了避免产生噪音,地下靶场离地面有三层半楼层高,共9.8米。靶子后面的墙壁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弹眼儿,每个弹眼儿都代表着一次100多分贝的声音。校一支枪一般用10发子弹,损坏程度严重时更多。最多时,校一支枪李文政用了40多发子弹。
根据有关方面的数据,五四手枪发出的声音高达一百七八十分贝,九二手枪有159分贝。有一次,电视台的记者去采访李文政,他现场校枪,枪声一响,女记者唬得赶紧跑到靶场出口,男记者的腿也吓得哆嗦了好几下。
在生活里,这么大分贝的声音很少见。郑州市环保局的李宏杰说,迪厅的声音为110分贝左右,电钻声有90多分贝。在郑州,对居民区的要求是,白天噪音不能超过55分贝,夜晚不能超过45分贝,否则,便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人会失眠,会急躁。
起初校枪时,李文政会戴上耳塞。后来,他嫌麻烦,就不戴了。“不戴耳塞时,听到枪声耳朵会疼,跟针扎一样。”长期这样承受着枪声,他的耳膜已凹陷进去一块儿。
靶场里有时还会发生“意外事故”。一次,有支校好的枪在桌子上放着,一名特警拿起来,顺手就想朝靶墙上射击,还没完全举起来,“啪”一声枪响,再一看桌子,已被射穿了一个大洞。
李说:“他无意识扣动了扳机,吓得我们都是一身汗,要是他当时对着其他方向,那还真可能出事故呢。”
[技术高超]
听声音便知坏在哪里
每个人之间都存在有视觉差,这种视觉差体现在射击上,一般会出现高低偏差,左右不会变。这个人用起来很准的手枪,换了另一个人,可能就存在误差。
校枪时,不是根据校枪师的眼光来校,而是根据射手特点来校正。校枪时,李文政会让特警们先打几发子弹,根据弹痕聚集位置,再对枪进行调整。
有一次,有名特警来找他校枪,他一试枪,咦,枪很准哪。让别人试,还是很准。再让这名特警打,却每击必偏。没办法,李文政只好根据弹痕位置进行校枪。而校好的枪,除了这名特警用起来准,其他人打起来都是偏的。纳闷了半天,最后他才搞明白,原来这名特警的眼睛散光。
李文政说,校枪是个技术活儿,得有一定的钳工基础,更多的则是靠经验。校得多了,有时只要一听声音便知道坏在哪儿。
有一次,李文政在靶场为队员校枪,一听枪声他便判断是里面的弹簧坏了。拆开一看,果然如此。但荒郊野外的,上哪儿找弹簧去?李文政到附近村民家里,找了几支废弃的圆珠笔,取出里面的小弹簧,一圈圈为手枪缠了个弹簧。没想到,还挺好使,这样出奇的招数一下子便征服了队员。
[央视露脸]
拆枪、装枪快平时只用20多秒节目组让慢点他用了82秒
今年5月3日,李文政在央视露了一次面。那天,他参加了朱军主持的《挑战群英会》节目。
在节目里,他被蒙上双眼,在限定的90秒钟时间里,要把一支七九轻型冲锋枪拆开再装好。
“对别人来说可能很难,但我们天天跟枪打交道,这太容易了。”李文政说。
他只用了82秒。事实上,他还可以更快。在平时练习时,有次整个过程他只用了27秒。但在节目实播时,为了制造现场的紧张气氛,节目组对他说,如果时间宽裕,就把剩余时间控制在10秒左右。
李文政说:“那杆枪是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借来的道具枪,不过也是真枪。”
[个人发明]
两周做出“收弹器”特警才能在直升机上对地射击
孙勇说:“李老师的脑子很活,手很巧,就像一个老工程师,这点儿大家都知道。”这不,李文政还琢磨出了点“小成就”。
特警队员小韩说,李老师发明出的“收弹器”,可是人人佩服的。经李文政解释,特警队员在直升机上进行空对地射击时,枪口对下打,子弹壳总是向侧前方45度角处飞落,这个方位正好是飞机旋翼之处。如果飞出的弹壳击中旋翼,后果不堪设想,很有可能机毁人亡。
后来,李文政用了两周多时间,琢磨出了“收弹器”。用钢板做接口,底部是个布口袋,用不怕烧的棉绸布做成。子弹射出后,弹壳自动就到了布口袋里。
“这让我们特警支队成了全国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有能力执行空中狙击、射出任务的警察队伍。”特警支队的一份材料里写道。
李文政还自制了校枪工具,这样校起枪来才更快,更准。“这校枪工具是什么样子,你可不能报道,这是技术秘密。”
[“迟来”的提升]
“好老头儿”成了副科特警们说“来得太晚”
这些天,李文政又跟着特警队员们在黄河滩靶场训练。6月16日一大早儿,李文政又开车去靶场。
还没出特警队的门,就不时有人和他打招呼、敬礼。对这些,李文政都笑呵呵地点点头,或者回问声好。
同车的何华楠是跟着李文政学校枪的特警。说起师傅的为人,他笑笑:“那还用说吗?你都看见了。我们平时都叫他‘好老头儿’。”
一到靶场,就有四五杆等待校正的枪在等着他。队员们看到他来了,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下来,不停地叫着他“李老师”,还跟他开玩笑。
不过,何华楠眼里的师傅也有固执的时候。就在前几天,李文政和队里的射击教练发生了争执。教练认为,队员们的枪法靠多练习,是子弹喂出来的。李文政却坚持认为,枪法跟枪、技术大有关联,不能硬练,如果枪本来有问题,再练也不行。两人口枪舌剑了半天,才偃旗息鼓。
“他认定的事儿,才不会松口呢。”何华楠说。
6月14日,因为在特殊岗位上作出了特殊贡献,特警支队为李文政解决了副科级待遇。一听到这个消息,特警们都替他高兴。“说实话,对于李老师来说,这个消息来得不是早,而是太晚了。”一名特警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