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劫制暴战术谈判理论第一人——高锋
高锋谈判时常用的开场白
“哎,兄弟,你口渴吗?”“哎,我说话你听见吗?”“哎,我是正在帮助你的警察,我们可以聊聊吗?”然后双手高高举起,在原地360度旋转,衣服自然解开,拍拍上下摆明什么都没有。一边说话,一边慢慢向对方靠近,一直到对方叫你站住。告诉他:我没什么恶意,这样是为了让你听得清楚一点。然后站这儿,问他听得清楚吗?他一说清楚,马上开始。接下来就是感情攻势,“就是要他没有证明自己是恶人的机会”。此外,提死亡,说轻生者没道理、没出息,也是禁忌。
在北京昌平某居民小区门口,这位身材高大的男人一眼就认出了正在路边等候的记者。“这是第一次在家中接受媒体采访。”他说,最近特别忙,自己已经被报纸和电视记者追得几乎“走投无路”,“我没有料到会有这种结果。”
“我是个有北方血统的‘南方人’。”高锋说。
尽管高锋6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但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那时候,他和同伴们一样,在武汉这座南方的大城市中,无忧无虑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儿时代。
1972年,这个刚满18岁,“喜欢吃大米饭,嗜辣如命”的人和大多数中国青年一样,开始下农村当知青。
高锋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农村缺乏肥料,我们只好每天一大早要到武汉市里挑粪。”高锋说,作为一个城里人,年轻的他从来没有干过这种活,只能硬着头皮赶着天蒙蒙亮进城。
在这段和农民兄弟们打成一片的日子里,他的个性发生变化。他开始好强,开始在心里腿私暇ⅰ?
他在那单调的日子里拼了命地看书,哲学、历史、小说,一切能看到的文字都被他狼吞虎咽地咀嚼。特别是柳青的《创业史》,他身陷其中,乐此不疲。
在当时,他身上的那股子正气使他很快成为小队会计、大队政治辅导员,直至最后被保送进入当时的武汉师范学院。
“推荐我的人们众口一词,他们说做人要有良心……”高锋说,刚入学时,由于底子薄,他在大学里被人称为“拼命三郎”。毕业后,学习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他差点进入新华社当记者。以后的事情阴错阳差,40岁时,他成为了湖北警官学院的犯罪心理学教授。
后来,作为犯罪心理学教授,他突然发现,国内公安系统的有关谈判方式还停留在“普通谈判”的层面上,而在暴力胁迫下的谈判还是一个很大的空白。于是,凭借自己20多年的“微笑审讯”经验和丰富的犯罪心理学知识,“再加上坎坷的人生经历”,通过到世界上谈判经验最丰富的德国进修,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这个亚洲最大的警察学校里,高锋,这位从武汉奉调入京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反劫制暴战术谈判”理论体系。
“中国首席谈判理论专家”、“反劫制暴战术谈判理论体系的创始人”和“国内反劫制暴谈判的理论权威”等称谓接踵而至,正像国内业内人士所说的那样:“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不知道高锋的人显然是没有‘入道’;而在同样的领域,高锋没听说过的人,很可能就是没有‘出道’的。”
高锋坚持生命至上原则 称谈判专家不能太帅
对于2004年7月吉林省长春市发生的人质和劫持者双双丧生的惨剧,高锋教授非常痛心地告诉记者,如果在劫持现场能够有谈判专家,或许就不会出现伤亡,危机也能安全化解。
“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以暴制暴的理念!”
面对劫持人质的歹徒,如何尽最大可能实现解救人质与捉拿劫犯的“双赢”?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做反劫持谈判专家?如果为了救人质,谈判专家可不可以趁机把劫匪击毙?为什么在反劫持谈判中要提倡“生命至上”原则?
高锋认为,中国警方传统的理念是以暴制暴。一般在接到情报以后,警察赶到现场,本身就带着仇恨,“要把坏蛋赶尽杀绝”……经验证明,在这种指导理念下面进行的反劫持案的现场处理,大部分都是失败的。
高锋进而指出,在解救人质的案件中,“人质的生命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人质死了,劫持者也死了,可以称之为双输;人质被救出来了,而劫持者被打死了,叫缺位;人质既没有死,而劫持者也被我们救下来,称之为双赢。”
“尽管劫持事件是一种恶性犯罪,但强硬的以暴制暴的方式仍然是下下之策。况且武力解救和击毙劫持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人质事件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远远超过解救人质本身,因此解救人质的根本目的,是安定更多的人心。”正是基于此分析,高锋提出了他被世界各国谈判界所关注的“生命至上”原则。今年5月,高锋将应邀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全球谈判大会,他在会上一个最重要的发言课题就是反劫持案件中的“生命至上”原则。
按照高锋的解释,在通常的反劫持案件中,“生命至上”原则中的生命,包括五种人的生命:人质的生命、谈判专家的生命、现场警力的生命、周围围观和聚集公众的生命、劫持者的生命。
高锋认为,首先,劫持者的生命也是生命,在没有经过法律程序宣判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去先期执行一个人的死刑。维持生命权是人性化以人为本的最低底线。其次,当着人质的面去打死劫持者,会对人质的精神状态产生摧毁性的破坏。
此外,高锋认为,如果凡是劫持者最后都把他打死了,这将形成一个误区,那就是劫持者必死。这将给潜在的劫持者一个反面警示,以后再进行人质劫持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疯狂和难以对付,使我们未来的谈判空间变得更加狭小。
如果为了救人质,谈判专家会不会在谈判时趁机把劫匪击毙?
高锋认为,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谈判时的角色切换的问题,在世界谈判界里是绝对禁止的,即使有机会也不能这样做。这样做的一个最重要的坏处就是,它对未来的劫持者形成一个强烈的暗示,那就是:谈判是幌子是假的,击毙你才是真。
“这就像民航飞机上没有降落伞一样,民航飞机只有一个降落伞供小匣子降落,世界规定民航飞机没有降落伞,让机组人员和所有的乘客同生共死。”高锋以此形象地比喻:谈判专家也是一样,近距离谈判,在劫持者火力半径之内,为救自己就会拼命去谈,这样会起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作用,最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面刃。简而言之,谈判手是不能向攻击手转换的。
选择什么人来做反劫持谈判专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反劫持谈判专家的选择标准,高锋形象地解释为:“要丑的不要帅的,要老的不要少的,要胖的不要瘦的,要矮的不要高的,帅哥美女绝对不行。”乍一听像在选间谍,看来专家必须是放在人堆里怎么也认不出来的人。
高锋分析认为,劫持人质者之所以要选择这条道路,说明他对社会、对他人肯定有一种嫉妒心理。看到别人有钱了,看到别人生活过得比自己好,心里不平衡。如果谈判专家看起来太优秀或者太出色,那么给他的感觉还是让他觉得不平衡,那谈判就没有办法谈下去了。
那么,是不是只要看上去不会给人压力就可以做谈判专家了呢?高锋认为,挑选反劫持谈判专家至少要求有三条:第一,必须是35—45岁的现役警察,做谈判专家必须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其次,要有五年以上的实战经验,第一手接触过犯罪分子;最后,外表上的要求只是谈判专家先天上应具备的,必须要严格挑选测试,智商必格特质测试,心理素质也必须十分出色,承受能力、记忆能力、反应能力都要很强。再有就是他的语言中枢要相当发达,“必须能够把黑天讲成满天星斗,又能把满天星斗讲成万里朝霞,没有这个基本功就不行。”
高锋说:“国外有个说法,谈判专家是用黄金堆出来的。我们对于谈判专家的选择,可能要比选择航天员还要严格。所以这一行,投入很大,淘汰率也很高。”
高锋从2003年开始对反劫持谈判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本土化的东西,这个理论体系有几个精华,其中一个就是近距离谈判。
高锋认为,国外的远距离谈判不适合中国,德国一次远距离谈判最远40公里,最长谈了一年半,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长春劫持事件这类中国的劫持事件能够谈一年半吗?谈十天都了不得了。中国的近距离谈判效率很高。
高锋对近距离谈判的定义是,劫持者和谈判专家双方都能用裸眼,不通过望远镜器材和扬声器材,能够清楚观察到彼此的面容和衣着,能够清晰听到对方的说话。近距离谈判分为三种,一个是远一点的近距离8-13米,中近5-8米,0-3米超近距离。其中超近距离谈判的进行要经过严格把握才可实施,条件是确定如此近的距离不至于使劫持者感到不安全而情绪激化。
“谈判的效率、把握劫持者的情绪、掌握局面都需要近距离。”高锋说,看到劫持者的表情非常重要,它是了解劫持者心理变化的最重要的信息。这种谈判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理对抗,每一个小变化对局势的走向都至关重要。
高锋自称与死亡谈判的人 侥幸蛮干都会出错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教授高锋,把谈判专家称为“与死亡谈判的人”,他的“劫持事件、生命至上”理论受到了国内外近70家媒体的关注。英国BBC电台采访高锋后评论道:在人性化惩处犯罪方面,中国发出了让世界瞩目的一个新信号。
长春人质劫持事件发生的时候,高锋正在教室里给学员上课,从全北京市聚集了17名 优秀刑警的“反劫制暴战术谈判高级研修班”正在培养全国第一批谈判专家。2004年7月7日,从早上7点47分歹徒劫持宝来车女车主,到10点34分几声枪响劫匪和人质同时身亡,不足3小时的时间,闹市街头几千名围观群众眼睁睁看着28岁的女主角倒在了血泊中。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教室里,大家一下子炸开了锅,“23岁的劫匪最初只是要钱,可是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意料”。在高锋构建的“反劫制暴战术谈判理论”体系中,不管任何理由,只要人质死亡,反劫持就是失败的。
劫持事件有三种处理结果,最理想的是人质解救、劫匪被劝;第二种是人质解救、劫匪被毙;最不希望的结果是人质和劫匪都毙命。在目前中国遇到的此类事件中,用高锋的话说“1/3是侥幸成功,1/3是蛮干,还有1/3是失败”,中国警察与社会公众都缺乏应对经验。今年5月18日,一名20多岁的歹徒在珠海名扬广场绑架了一名小孩,欲向其母亲勒索钱财。珠海市公安局刑警大队邓万龙挺身而出,以自己交换人质,歹徒劫持着他,在攻心战的说服下缴械投降。虽然邓万龙成功解救了人质,也没有伤害到歹徒,在高锋看来,事情的成功有极大的偶然性。用谈判人员交换人质的做法,在全球谈判界是严格禁止的。因为培养一个谈判专家投入太大。
2003年8月发生在兰州的入室劫持事件中,公安厅的高层领导带了200多名警力,亲自用大喇叭喊话,结果不到10分钟,歹徒开枪杀死人质后自杀。高锋说,相当一批警察仍然坚持“以暴制暴”对待歹徒,总有“杀一儆百”的心理。而事实上劫持与绑架不同,前者是一种公开对峙,对社会公共安全心理影响相当大。尊重生命权,包括歹徒的生命权,才是处理危机的最高原则。当着人质的面击毙劫持者,通常给人质造成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也给外界造成“劫持者必死”的印象,今后谈判空间只会更小。
2003年开始研究中国反劫制暴方略之前,高锋在湖北警官学院做了20年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这个执著的武汉人喜欢跑到公安局参与办案。20年内剖析了1200多起案例,自己参与办案300多起。1994年,高锋碰到有“江南第一扒”之称的窃贼张云俊(化名)。他从18岁行窃到被捕时29岁,从未失手。张云俊有一套完整的扒手理论,认为优秀扒手应该具有四个素质:军人的勇敢、商人的狡诈、间谍的洞察力和运动员的体质。在他的理论中,专偷警察和官员,不偷工人、农民,“这是一个持着自己的杀富济贫观念,有着明显反社会倾向的人”。高锋和他谈了三次,最后一次谈话后,张云俊痛哭流涕,又交代了12起犯过的案子。
谈判专家对事态的把握尤其重要。高锋选人时的原则是,“要矮的不要高的,要瘦的不要胖的,要丑的不要帅的,要老的不要年轻的”。谈判专家要平易近人,绝对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一个长得帅的人很可能使歹徒产生自卑感,任何刺激情绪的行为都对解决问题不利。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劫匪更愿意接受其貌不扬的警察。然而这仅是第一步,谈判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真正的谈判高手是技术型专家,要涉及11个学科的内容,包括政治、宗教、表演、生理学等。因此把谈判专家年龄下限定在35岁,就是要求谈判专家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足够的知识,“概括起来就是嘴厉、脑灵、心善、面和”。
真诚的谈判手要做到“永远没有否定,眼睛里没有蔑视,肢体没有威胁动作,表情没有冷漠”。参与第一批谈判专家培训的刑警,已有一位成功解决了劫持事件,一位通过83条短信劝回试图轻生的姑娘,达到重大心理危机干预成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