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凶手面却知凶手事 “犯罪心理画像”能掐会算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三级警监。中国警察学会特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不用见到凶手本人,只根据他的作案手段、所用凶器及受害者身份等信息,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凶手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分析出他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等,您相信如此神奇的事情吗?事实上这是刑侦科学中被称之为“犯罪心理画像”的尖端技术,而国内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枚瑾教授。当记者慕名见到她时,李教授说她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与基层公安机关合作,通过积累、总结大量的实例,将这项技术早日应用到实战中去。
李枚瑾教授的研究生于阳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李枚瑾教授解释说,尽管“犯罪心理画像”对国内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在西方却已经是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了,美国联邦调查局就专门设有行为科学调查支援科。所谓“犯罪心理画像”,就是通过犯罪分子作案时留下的各种痕迹,来分析他的行为方式,这样就可以大致判断出犯罪分子的性格、受教育程度、有无心理障碍等信息,为破案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是刑侦工作中重要的辅助手段。
听李枚瑾教授阐述她的研究过程,会让人听得啧啧称奇。近期在本市东城区发生了一起杀人碎尸案,一名男青年将同事的女友杀害后碎尸。李教授亲自进入看守所与犯罪嫌疑人交谈,证实这名凶手自小就缺失母爱,因此对异性有着非比寻常的兴趣,在性方面相当开放,为始终找不到犯罪动机的侦查员打开了思路。两周前,嫌疑人在法庭上当庭翻供,不承认是自己杀了人,李教授又立刻为警方提供了相关线索,建议办案人员从嫌疑人日常生活中去找寻证据。
李枚瑾教授现在的心情既无奈又急切,因为要想让这项研究早日为实战服务,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大量的案例,进而制定出科学的参数与指标。然而基层单位繁重的任务,很难长期配合李教授的研究工作。对此,李枚瑾教授表示:“我的前期研究已经基本完成,假如能有大量的案例研究,通过5年左右就可以制定出适合中国人使用的指标,将这一学科尽快地投入实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