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法的不倦探索者——赵永琛教授
个人简历
赵永琛教授,1959年生,海南东方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曾先后在西南政法学院、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北京大学读书,自1983年8月起历任公安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侦查系主任,其间曾在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挂职任副局长。曾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科研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现任公安部反恐怖局副局长。
记者专访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涌现出许多年轻的法学家,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赵永琛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我国国际刑法学科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近20年来,赵永琛教授倾力研究国际刑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国际警察合作,卓有成就。
赵永琛教授1983年7月从西南政法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4年9月,适逢我国加入国际刑警组织,赵永琛被派到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协助工作。本就对国际法和国际政治问题深感兴趣的赵永琛根据我国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始着手系统研究国际刑警组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国际警察合作及涉外警务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专题研究国际刑警组织的学术著作《国际刑事警察组织——理论与实践》。
此后,赵永琛对国际犯罪的研究一发而不可收。他对恐怖主义犯罪、贩毒、走私、国际经济犯罪等进行了研究,并逐步将关注的范围扩大到国际刑法各个领域,包括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最终建立了包括跨国犯罪、国际警务、国际警察组织、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等多个相关学科的相对完整的国际刑法理论体系。他系统地研究了国际刑法、国际司法协助、国际警务合作等课题,提出了许多新理论和新观点。1994年出版的个人专著《国际刑法与司法协助》受到学术界同行的广泛好评,并被大量引用。
赵永琛教授认为,国际刑法是国际社会有关国际犯罪和惩罚的法律、规章和规则、制度的总称。它具有二元结构,但仍然属于国际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国内刑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不等于国内刑法。国际刑法是国际社会在同国际犯罪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产生的国际法律,它不仅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反国际犯罪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也调整国际共同体与国际犯罪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它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正义和人道的基本价值观。这个观点反映了我国国际刑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研究流派的主要思想。他同时认为,任何实施国际犯罪的作恶者都应受到刑事惩罚,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甚至是国家,只要其实施了国际犯罪,都应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赵永琛教授是法学界公认的我国开展研究国际司法协助问题比较早并取得丰富成果的学者。1994年9月在英国著名的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做访问学者的经历丰厚了他对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研究。他利用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提供的便利条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有重点地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方面的研究工作。回国后,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学术专著:《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该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空白,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
赵永琛教授认为,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维护国际社会法律秩序,保障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全,防范和惩处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的重要措施。他长期呼吁我国应该加强和外国之间的刑事司法协助,尽可能和大多数国家缔结刑事司法协助方面的条约和协定,并积极建议制定我国刑事司法协助法律。他甚至独立草拟并公开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协助法(学术稿)》,并提交给我国立法机关。这种创举反映了一个学者对国家立法事业的关切,也最好不过地说明了一个学者的学术勇气。他积极的努力得到了立法机关的肯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起草引渡法过程中,他被以专家身份邀请出席立法座谈会,一些立法建议还得到了采纳。
赵永琛教授还先后出访过英国、瑞士、法国、美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考察外国和国际司法组织的司法制度,致力于传播国际警务合作的思想。随着我国推行“一国两制”政策,区际警务和司法合作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在香港回归前夕,他提出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报告,陆续发表了几篇相关的文章,其研究成果直接为我国有关部门所采用,为我国主管部门处理香港回归后的两地警务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理论研究贵在出新。赵永琛教授在研究国际刑法过程中系统地分析了各个大洲、各个地区性的刑事法公约和相关文件,提出了区域刑法的崭新概念。他认为,区域刑法是介于国际刑法和国内刑法之间的一种法律现象,是国际刑法地区化的反映。区域刑法正在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法律体系,构成了区域国际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区域刑法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他呼吁我国法学界认真注意这种新的法律现象,并加强研究,为发展亚太地区的刑事法律新机制作出贡献。
探索是没有止境的。目前,赵永琛教授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跨国犯罪、区域刑法、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刑事诉讼机制等问题。我们期待这个不倦的探索者在这些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术历程
——国际刑法研究和教学
1985年初开始,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面对国际性犯罪对我国的挑战,积极关注预防和控制国际性犯罪的战略和战术问题。最初是从国际警察合作问题入手,开始介入国际刑法问题的研究的,关注的重点是有关各类国际犯罪问题,尤其对恐怖主义犯罪、贩毒、走私、国际经济犯罪等进行了许多研究,以后逐步将关注的范围扩大到国际刑法各个领域,包括国际刑事司法协助问题。1989 年学校支持他研究《国际犯罪与国际刑法》这个新的专题。此后,经过系统研究陆续发表了一些相关文章,并出版了个人专著《国际刑法与司法协助》。在书中,他认为,国际刑法是国际社会有关国际犯罪和惩罚的法律、规章和规则、制度的总称。它具有二元结构,但仍然属于国际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国内刑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但不等于国内刑法。这个观点反映了我国国际刑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研究流派的主要思想。他同时认为,国家从事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为了有效适用国际刑法,他认为,国家之间应该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该书1994年正式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同行的广泛好评,被大量引用。他不仅在我国较早地有系统研究国际刑法问题,而且还一致致力于教学活动,积极介绍、引进外国的研究成果,在公安政法院校普及国际刑法基础知识。从1996年以来,在公安大学创设了〈〈国际刑法与司法协助〉〉课程后,每年都给在校硕士研究生讲授,还曾为国家法官学院举办的高级法官培训班及其他培训班作过专题讲授,为培养我国高层次公安法律人才做出了贡献。
——国际刑警组织研究和教学
1983年7月,从西南政法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公安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由于在大学读书期间一直对国际法和国际政治问题比较感兴趣,毕业后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984年9月,适逢我国加入国际刑警组织,逐根据我国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始着手系统研究国际刑警组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他认为,国际刑警组织不是超国家的世界警察组织,而是各国政府间进行刑事警察合作的世界性的专业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应该积极与国际刑警组织极其会员国合作,开展国际警察合作,共同打击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1986年由学校派遣到公安部国际刑警组织中国中心局实习。在此期间,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进行研究,撰写出研究国际刑警组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论著。该书于1989年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专题研究国际刑警组织的学术著作。以后每年都在公安大学开设选修课,专门给本科生讲授国际刑警组织课程。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
1991年经国家哲学社会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立项,主持一项青年基金课题--《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的研究工作。为了完成这个国家科研任务,几乎是全身心扑了进去进行研究。这期间,他系统地研究国际刑法、国际司法协助、国际警务合作等课题,提出了一些许多新理论和新观点。 1994年9月被国家公派到英国做访问学者进修。在跨年度的进修中,在著名的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一直从事有关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利用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提供的便利条件,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有重点地开展研究工作。在伦敦期间除了利用休息日参观名胜古迹之外,几乎天天读书、研究、写作,极其投入,以至于减肥了20斤。工夫不负有心人,仅半年时间,本人就写完《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一书的初稿。1995年4月按期归国后,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活动。结合我国缔结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和协定的分析研究,继续修改补充一些新的内容。这本书采取比较方法对现存的世界各国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和国内立法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其分析相当精细。1997年本书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空白,因此而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所以,他被法学界公认是我国开展研究国际司法协助问题比较早并取得丰富成果的学者。
——引渡立法研究
在研究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过程中,他长期积极地呼吁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协助法。为了给国家立法机关提供理论支持,他甚至主动起草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协助法(学术稿)》,并提交给我国立法机关。其积极的努力得到了立法机关的肯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起草引渡法过程中,曾以专家身份被邀请出席立法座谈会,许多立法建议得到了采纳。
——涉外警务问题研究
在完成上述课题研究后,1997年初接受公安部和学校下达的主持编写全国公安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涉外警务概论》的任务,为了不耽误学生考试急需,在学校和公安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了一些青年教师和实际部门的同志着手进行写作。由于这门课程在当时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开设过,所以就没有编写过任何讲义,更没有现成教材或资料可资参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只好加班加点进行研究和写作。经过编写组的共同努力,到10月份前后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编写任务,交付出版。年底,本教材就正式由公安大学出版社在全国公安系统大量出版发行。本书是我国出版的有关涉外警务方面的唯一的统编教材。 ---区际警务与司法合作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推行一国两制政策,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统一进程不断加快,祖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区际警务和司法合作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在香港回归前夕,他积极根据国家需要,利用参加中央主管机关交给的研究任务之便,加紧研究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报告,陆续发表了几篇相关的文章,其研究成果直接为我国有关部门所采用,为我国主管部门处理香港回归后的两地警务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跨国犯罪问题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大体上是从1984年开始的,以后不间断地关注这个问题的发展动向。到了1998年,就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到跨国犯罪的基本理论上,并且致力于跨国犯罪对我国的影响问题。先后就这个专题发表了一些论文,主编了一部《跨国犯罪对策》专著。该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
——侦查学教学和科研
他在大学读书期间的专业是刑侦专业,所以,这自然是其工作和研究的主业了。在公安大学工作的日子里,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没有离开过这个专业。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到担任系主任、教授,一直致力于侦查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了组织教学的方便,曾经组织同人编写出版了〈〈刑事侦察学案例教程〉〉、《刑事侦查学理论研究综述》和其他一些教学参考书。他主张,侦查学的理论体系和结构应该由理论侦查学、应用侦查学、物证技术学、侦查技艺学和边缘侦查学所组成。根据这个理论,他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实践其思想,为侦查学的学科建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同时,在刑事侦查学方面还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涉外刑事案件处置,国际侦查合作、区际侦查协助等。他提出的关于跨国犯罪联合侦查的理论对于公安司法实践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
——在欧美各国进行学术考察
自从1994年以来,曾先后出访过英国、瑞士、法国、美国、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或学术考察。在国内外积极进行学术活动期间,主要学习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考察外国和国际司法组织的司法制度,致力于传播国际司法和警务合作的思想。
代表论文
1.<<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要素>>,载<<学习与探索>>84年第2期
2.<<论驱逐出境>>,载<<公安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后被<<中国法学研究年鉴>>摘录
3.<<国际刑警组织>>,载<<公安大学学报>>1986第1期
4.<<国际刑警组织在反国际恐怖主义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交中国国际法学会1986年会议
5.<<签订合同前应搞好资信调查>>,载<<人民日报>>1986年5月8日第二版
6.<<几种主要的国际性犯罪>>,载<<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特辑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犯罪辨析>>,载<<公安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8.<<我国建立引渡制度势在必行>>,载<<法学>>1989年第2期
9.<<关于我国建立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设想>>,载<<中国法学>>1990年第6期
10.<<国际恐怖主义和我们的对策>>,1990年和罗锋、刘文同志联名提交 第14届世界法律大会,后收录在会议文集中出版
11.<<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载<<现代法学>>91年第2期,
12.<<国际刑法概述>>,载<<公安大学学报>>92年第3期
13.<<国际犯罪总论>>,载<<公安大学学报>>92年第4期
14.<<国际犯罪分论>>,载<<公安大学学报>>92年第5期
15.<<国际刑事责任问题>>,载<<公安大学学报>>92年第6期
16. International Judicial Assistance In China, 载 China Mail(新加坡), Vol.6,1992
17.<<国际刑法的适用问题>>,载<<公安大学学报>>93年第1期
18.<<我国沿边省区与周边国家罪犯引渡问题>>,载<<北京刑侦研究>>94年第2期
19.<<涉外刑事案件的管辖权归属问题>>,载<<公安大学学报>>94年第1期
20.<<关于外国人犯罪的立案问题>>,载<<公安大学学报>>94年第2期
21.<<涉外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几个问题>>,载<<公安大学学报>>94年第3期
22.<<涉外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载<<公安大学学报>>94年第4期
23.<<外国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问题>>,载<<公安大学学报>> 94年第5期24. 24.China and Gatt",载:"China Mail"(新加坡), Vol.5, 1994
25.<<绞刑架与和平-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启示>>,载<<东方>>杂志95年第4期
26.<<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协助法的设想>>,载<<司法协助研究>>, 法律出版社96年出版
27.<<一国两制下大陆香港侦查合作初探>>,载<<公安研究>>96年第3期
28.<<面向新世纪的国际刑警>>(合著),载<<警方>>杂志96年第1期
29.<<美国在欧洲的警务活动>>(译),载<<世界警察参考>>96年第2期
30.<<亚太地区刑事司法协助述评>>,载<<外国法学研究>>96年第3期
31.<<论刑事侦查中的人权保护>>,载<<公安大学学报>>96年第5期
32.<<论跨国犯罪的联合侦查>>,原载<<公安大学学报>>97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33.<<我国内地与香港警务合作问题研究>>,载<<法学家>>98年第3期
34.<<论跨国犯罪的概念>>,载<<刑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出版
35.<<关于侦查学的结构和体系>>,载<<公安大学学报>>98年第5期
36.<<论区域警务合作>>,载<<政法学刊>>99年第2期
37.<<论区域刑法>>,载<<刑事法评论>>,第5卷,1999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38.<<我国内地和香港反洗钱合作问题研究>>,载<<区际司法协助>>, 法律出版社 1999年出版
39.<<近年来我国侦查学的新发展>>,<<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期出版
40.《关于我国引渡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一期
41.《关于跨国有组织犯罪的若干理论问题》,《政法论坛》,2000年第6 期
著作提要
1. <<国际刑法与司法协助>> , 法律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本书荣获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荣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国际刑事警察组织--理论与实践>>,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主编教材或著作
1. <<涉外警务概论>>(主编),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2. <<国际刑法约章选编>>(独立编辑), 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3. 《跨国犯罪对策》(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4.《刑事侦查学研究综述》(主编),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5.<<世界风云剪影--1945年至1989年震撼世界大事录>>(第一作者、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
6.<<新编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解说与说明>>(主编),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7.<<新世纪公安保卫实用全书>>(副主编)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8.<<中国公安工作实务全书>>(分科主编),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参编的部分著作
1.<<刑事犯罪情报>>,公安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2.<<中国法律界线全书>>, 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出版
3.<<刑事侦察学教学指导书>>,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刑事侦查学案例教程>>, 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第二版;
5.<<侦察理论与实践>>,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6.<<涉外警务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司法协助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8.<<中国区际刑法与司法协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
9.<<新中国刑法学五十年》,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
10.<<刑法基本原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获奖情况:
1994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光荣称号;
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999年被北京市法学会评为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1999年被中国法学会授予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