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警界学人>详细内容

警界学人

一个教授的“杂家情怀” ——记访中国刑警学院董杰教授

来源:中国刑警学院 作者:肖昌潮 从文 夏艺 发布时间:2015-05-29 09:08:13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四月,在“2015海峡两岸刑事执法与法经济学论坛”上,一位教授所作的名为《情报主导侦查视域下诱惑侦查研究》的发言引发了在场专家的强烈兴趣,他们一致认为,论文的成果在侦查学的理论和实战中都能得到广泛的运用。会后,这篇论文被收录到这次论坛的论文集中,并排列在八篇论文的首位。这位教授,就是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犯罪侦查系的董杰。

  董杰教授在论坛上获得的瞩目,源自他在刑事犯罪侦查领域二十年的积淀。当谈起他这二十年育人和治学的心得,他会不由得提到一个词——杂家。这就是董杰教授,他有专家的荣耀,他也有杂家的情怀。

 育人,贵在一种思维方法

  谈起董杰教授,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严厉与慈爱贯穿始终,案例与理论融为一体。在董杰教授自己看来,作为老师,要做到的事对学生的负责与尊重。

  1989年,董杰教授大学毕业来到中国刑警学院工作。在董杰教授看来,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先进的学科发展交汇成这所学校迷人的学术图景,虽然初到警院时,董杰教授从事的是学生工作,但他很快便对刑侦专业产生了兴趣。1996年,他终于来到刑侦系,并用20年的时间,成为学院在侦查学领域理论与实务方面都具有权威发言权的专家。当他谈起受邀到重庆卫视《拍案说法》、辽宁电视台法制频道等多家电视节目进行法制点评的经历,以及首届全国公安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公安部精品课《刑事案件侦查》课程负责人、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刑警学院侦查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和身份时,他眼中流露的感叹不是来自这些荣誉本身,而是荣誉背后的付出。

  在董教授获得的荣誉中,他最为珍视的是“首届全国公安高等院校教学名师”这一称号,在他眼里,这是对一名公安院校教师最好的肯定。谈及育人,董杰教授始终在强调,“我想把侦查破案的思维方法传递给这些学生,让他们今后在刑事侦查和刑事科学技术领域都能很好地把握。”言谈中,“思维方法”四个字成了董杰教授的高频词,原因大概是董杰教授自身已深得其益处。大学期间,董杰教授研读的是物理电子学专业,这门看似与刑侦毫无关系的学科,却赋予了他缜密的思维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成为了他日后学术发展的助力。

  正是因为如此,董杰教授把传授学生思维方法作为育人的关键。他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建立宏观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自己所属专业,成为既懂技术,又懂侦查的刑侦人才,“刑事科学技术作为我院独有的特色专业,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一流的,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侦查破案服务的,如果刑事技术人员不懂侦查,无异于盲人摸象”;他也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形开放的思维方式,培养对各个学科的兴趣,“侦查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与交叉性的复杂学科,涉及许多其他的领域,因此刑侦老师知识的涉猎面一定要广”;他还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培养一种“接地气”的思维方式,成为一名“临渊识鱼情,近山懂鸟音”的“好演员”,“侦查人员要学会做好群众工作,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要懂得灵活机动,真正理解‘依靠群众’对于刑侦工作的意义”;他更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形成一种不断求新的思维方式,时刻着眼于专业的前沿,保持前行求索的姿态,“我会从近期热门案件切入再结合经典案例为同学们讲授,学生既有兴趣,又能保持学术敏感性。”

  “既是专家,又是杂家”,以一种杂家的情怀去博采众长,这大概就是董杰教授所说的“思维方法”的题中之义。董杰教授讲得云淡风轻,道出的每一点思考却都掷地有声。正如他所说,“一个人一辈子从事一件事,那么他一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那么如果一名教师始终记得对学生的责任,那么他的思考一定会成为学生的财富。

 学科,因为“走出去”而更有生命力

  董教授曾奔赴南非讲授卧底侦查、在台湾警察大学作信息化侦查演讲、为韩国警察搜查研修院讲授爆炸案件侦查,而此次在“2015海峡两岸刑事执法与法经济学论坛”给董杰教授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耀,更是新的启发。

  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警察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台湾警察大学联合举办,主要是对从全国各知名教授、律师、公安实战部门中挑选出的八篇文章进行学术交流与重点点评。谈及在台上发言的感受时,董教授说“虽然台下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学、侦查学翘楚,但自己的心里的确没有多少压力,因为只要他们的提问是关于侦查学领域,我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在侦查学理论与实务方面我有绝对的信心。”对于董杰教授来说,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国刑警学院侦查学研究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来自于他20年始终如一的学术研究。与此同时,董杰教授在与其他专家的交流中也触发了更多的思考,其中的核心就是——走出去,自己的学科才会更有生命力。

  董杰教授心中的“走出去”有许多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刑警学院走出去。在董杰教授看来,“刑警学院六十几年的校史已经具备了自身独特的品质,我们警院六十多年来的教学积淀有着其他院校无法比拟的师资力量。我们要把刑警学院展示出去,也要把其他知名高校的新鲜空气引进来。”而第二个层次,便是从公安院校走出去。董杰教授在西南政法大学讲学期间,西北政法大学浓厚的论证和批判学风给了董教授很大的启发,在他心里,非公安院校的气质,对于丰富和提升学院的学习风气、学术氛围有着很深的益处。

  除了学院的层面,“走出去”在董杰教授心中的另一层含义是从自己的学科走出去。“在一个领域呆久了自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学术研究瓶颈,面对阻碍并不能一味地钻牛角尖,这时你需要的是出来走走看看,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往往就是其他领域为你打开了攻破阻碍的思路,就好比打开一扇窗你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董杰教授的学术思考正因为他的博学多思而源源不绝。

  董杰教授身为我院刑事犯罪侦查系的副主任,他对于“走出去”的思考还有一个层次,便是从课堂与教研室里走出去。董教授在长期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实践学习方法——不间断随机实习锻炼法。

  董杰教授在刑事侦查行业多年的经历,使他在沈阳各公安机关和刑警大队都积攒下了丰富的资源。“沈阳作为东北辽阔地域上的一线城市,各类大案要案频繁,案件类型也是千奇百怪。”因为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基层公安战线的朋友们一旦有案发的消息,就会跟董杰教授及时联络,系部的老师们也会根据时间安排及时参与到各类案件现场中来。这样,老师们对于当下出现的新鲜作案方式和公安一线切实有效的破案方法都能做到及时了解,并且第一时间总结利用到实际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就是这种“零偷碎取”的新型学习方法使得董教授能够真正做到从教研室与课堂上走出去,及时使自身注入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和实战思路。

  董杰教授心中“走出去”的四个层次,又展示出一个从“杂家”到“专家”的新思路。这个过程就像围绕一口井去寻找更多的活水,“走出去”是为了发现更多的水源,但最终是为了注入“刑侦”这口井中,水源越多,井水便越深。

  “杂家情怀”赋予董杰教授的是开放的态度,开阔的胸怀,以及博观而约取的治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他收获的是不同于别人的视野、高度和灵感。董杰教授的秘密大概就在于他是一名用杂家情怀修炼而成的专家,因为如此,他的学术才可以做得如此恰如其分,如此生机勃勃。

图:王雨诗 曹前

中国刑警学院 教授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