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警界学人>详细内容

警界学人

武和平:故乡温馨事 悠悠在我心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焦宇炜 发布时间:2009-05-22 09:35:17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公安部新闻发布会上的武和平神采飞扬。



                                     武和平下基层调研。

提起他,古城人最先联想到的是当年这位公安局局长侦破“九·一八”文物盗窃大案的英模风采,联想到那个在电视剧《“九·一八”大案侦破纪实》里真人出演的“男一号”。在当年居住在勤农街的大妈眼里,他是那个下雨天就往辖区危房处跑、拿着铁锹疏通下水道的片警“小武”;在当年开封警校的学员们眼里,他是那个讲起课来引经据典,用毛主席诗词串讲党史、以龙潭三杰讲对敌侦查的“武老师”;在当年开封环卫工人的眼里,他又是那个为他们撑腰、令欺负清洁工的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武市长”……

他就是如今担任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身处新闻发言人位置的地道开封人——武和平。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这样描绘他:“一个姓武的人偏偏喜文,一个和罪犯打交道的人偏偏叫和平,从古老的开封走出却被认为是极具现代感的警察,这一系列反差很协调地出现在武和平身上。”有记者采访成名人物荟萃《东方之子》栏目制片人时间,让他说出两个他印象最深的东方之子时,他说的第一个就是武和平。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王旭明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坦言他“最喜欢的国内新闻发言人”第一个也是武和平。

4月16日下午,公安部办公厅。在弥漫着书香的办公室里,武和平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戴副眼镜,打着领带,身穿警服,面前这位58岁的一级警监干练中透着一股儒雅之风。

一别故乡15年。话题自然从家乡开始谈起。“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故乡温馨事,悠悠在我心。”武和平动情地说,“饮水思源,是家乡父老养育了我,哺育了我,开封永远是我成长的根基。”

博士的文之旅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鸠之先鸣

有人说,武和平是“生不逢时”:该长身体的时候,清汤寡水饿其肌肤;该读书的时候,下乡插队劳其筋骨;该工作的时候,走读夜校苦其心智。然而,这个没上过一天正规大学的“苦行僧”,后来竟靠自学成为一名刑法学博士,一个“文警察”。

他笑言:“我是个杂家,知识是拌着风沙,就着高粱面,见缝插针学成的。”

追溯起来,武和平的文之旅是从听评书起步的。他记得在东大街小学念书时,放了学就往大相国寺跑。当时的大相国寺聚集了一批说唱艺人,武和平是雷打不动的“评书迷”,台上老艺人口若悬河地讲着《七侠五义》、《包公传》、《水浒传》、《杨家将》,台下的武和平听得如醉如痴……说书艺人炉火纯青的表达技巧深深影响了武和平,念小学时他就成了同龄人崇拜的“故事大王”。每遇下雨天,当体育课换成室内自习时,体育老师李深池就会点将:“下面,我们欢迎武和平给大家讲故事!”

“新闻官”王旭明曾这样点评过这位同行:“武和平的特点是语言丰富,逻辑缜密,表里一致。”这种发言人风格,俨然受了他儿时听说书的影响。

一场“文革”风暴,使17岁的武和平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1968年,从河大附中西校毕业的武和平,下乡到太康县芝麻洼乡当了一名知青。

到农民中去,学会农民的语言,当一个农村作家,这是知青武和平当时的人生理想。下了乡,武和平一头扎进了牲口棚里,和农民睡草窝。

当时村子里所有的牛、马都由饲养员统一喂养,喂牲口的地方就成了农民拉家常的俱乐部。晚上,点上油灯,大家就聚在牲口棚里“喷空儿”,武和平边听边用心记,学会了不少歇后语之类的农民语言。“我那时是知青队里的贫下中农宣传队员,叫‘贫宣队员’,经常是在牲口棚里给大伙儿搞‘培训’。”这种“培训”很有意思:老农们把鞋一脱,当坐垫,盘着两条腿,在老牛嚼草声中,开始听武和平用农民的语言讲党的方针政策。

很快,他融入农村的广阔天地,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在当好“贫宣队员”的同时,武和平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作家梦,他找一切能读到的书,“像猎犬捕咬到猎物一样敲骨吸髓,如饥似渴地汲取养料”,同时尝试创作诗歌,就连农村盖房打夯的情景,也被他编成了琅琅上口的打夯歌。

记者采访间隙,武和平还接到了一个老乡的电话,是当年开封警校的学生打来的。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武和平还有过在开封警校当3年教师的经历。

这段经历是在武和平任开封市公安局宣传干事之后。“当时的开封警校位于现在的森林公园位置,我是第一批老师。当时警校还没有建教学楼,到处是沙土,我们常常是搭个帐篷,在学校守夜。”武和平对这段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他是警校政治理论教研室的负责人,教政治经济学和党史。一个警察怎么能教马列主义?这难不倒坚持自学的武和平。“我学习的诀窍就是背书和思考。”他说。上党史课,他就给学生背毛主席诗词,背《西江月·井冈山》:“山上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每逢上他的党课,学生们都屏神静气,听得入了迷。在武和平的感召下,学生们掀起了一股“背书热”。至今,一些当上公安局局长、副局长的学生打来电话,说还记得当年武老师教他们背书的情形。

1977年恢复高考后,武和平没日没夜地坚持自学,1979年参加高考,他语文成绩全省名列前茅,作文《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被作为范文印了出来,但却因数学成绩只得20多分而落榜。这次高考失利,却让他和河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你可能都不会相信,我在河南大学上了8年学。”武和平向记者深情地回忆起在河南大学求学的日子,“8年幸福时光,叫我怎能不忆汴梁?”

前4年,他是在河南大学夜大中文系度过的。现在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就是当年武和平的中文系老师。让武和平印象很深的还有宋景昌教授。宋老先生讲课很有特点,四个口袋装满香烟,讲到激动处随手拿出烟点上,吞云吐雾后,便开始板书,四字一组,龙飞凤舞。讲起古文来更是声情并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宋老先生解释起来是眉飞色舞,声震屋瓦,唾沫四溅,他教的古文,武和平全都能背下来,但听他一番讲解,理解得愈发透彻。4年夜大,时任开封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武和平是一边工作,一边如饥似渴地聆听良师的教诲。

“河大的教授们治学严谨,真是名不虚传!”说到动情处,武和平感慨万千,“读夜大,每次都是暗无天日,披星戴月来上课,学生长什么样都模糊了,对老师却记忆犹新。”4年后,武和平顺利拿下了大专文凭。

后4年,武和平又通过自学考试,在河南大学攻读本科,拿下了学士学位。当时,开封自考办的老师们对这个“特别”的学生印象很深。每逢考试铃响,总有一个学生冲进考场,这个人就是武和平。这时的他因为工作繁忙,常常是刚处理完案件,刚开完会,或是刚下飞机。有一次,临考前他还忘了带准考证,因为和监考老师认识被获准破例参加考试。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便是这样,武和平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八九十分以上,还时不时上光荣榜。

8年的河大生活,让武和平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河大的槐花8次开,8次谢,一次又一次点燃着武和平锲而不舍求学的热情和梦想。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鸠之先鸣”。武和平以屈原《离骚》中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自考网站上,他成为自考生成才的案例,也成为无数青年学子的励志榜样。1994年年底,他到北京工作,第二年就报考了中央党校的法学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又接着读了吉林大学的刑法学博士,遇到了最严格的答辩。当他在规定时间圆满回答完30个问题时,80岁的老教授何鹏站起来带头鼓掌,并对观摩博士答辩的研究生们说:“如果你们将来的答辩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一样给你们打优秀!”就这样,25万字的论文被评为当年优秀论文,刊登在吉林大学学刊上。这一年,获得博士学位的武和平已50岁,在自学路上,他已经整整跋涉了35年。视学习如生命的他2002年拿下博士学位,又想去攻克“博士后”,可当时已经超过50岁,人家说年龄过线,只能作罢。

1995年,武和平登上北大的讲台,给北大几百名博士、硕士、本科生上大课,作欢迎大学生到公安战线工作的演讲。武和平上来后不念稿,张口就来曹操的诗《短歌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借此诗希望北大学子依靠警营这棵大树,志在四方,为国效力。演讲中,武和平的语言表达极富感染力,名人警句信手拈来。从曹孟德的诗再背到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夹叙夹议,旁征博引,赢得学子们阵阵掌声。

                                   博学的武和平。记者  焦宇炜  摄 
 

警察的从政路

赤诚之心无掩盖 壮志不已只为民

尽管“文革”使武和平的大学梦破灭,可那时的他却暗自发誓:一定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识万人面。

1971年,开封招警,武和平回城当上了一名人民警察。当时他是新华街派出所的“片警”,开封的勤农街和新华街是武和平负责的辖区。

这两条街的一草一木,至今仍时不时在武和平的梦里重现。当年,他为了尽快和群众打成一片,大部分时间都往居民家跑。从新华街1号走到300多号,从勤农街1号走到100多号,武和平走街串巷,走千家门,知千家事,解千家难,闲不下来。“当时的情景类似于今天的‘大走访’,老百姓有个大事小情,都爱先和我商量。”武和平回忆说。

“每逢下大雨,我们都往哪里跑?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武和平说,“谁家的房子漏雨,谁家的房屋有倒塌的危险,是下雨天最叫人揪心的事。”这时候,武和平就会披上雨衣,骑上自行车,冒着大雨找到新华街鼓楼房管所的同志,帮危房住户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碰到有的住户下水道堵了,他就会带一把铁锨,跳进污水里帮助疏通下水道。实地走访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候,他这边刚忙完活,那边就有老大爷凑上来拉着他说悄悄话:“小武啊,我给你反映个情况,这几天隔壁晚上有赌博……”这下好,武和平顺藤摸瓜,一抓一个准儿。

辖区居民很喜欢参加武和平召开的“群众会”。武和平经常把平日总结的治安经验编成顺口溜儿,在“群众会”上说给大伙听,动员群防群治。有强调加强联防的——“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有提倡遵纪守法的——“一人执法,不如万人遵章”;有号召警民团结的——“警察冲在前,百姓做后援”……不大个辖区,治安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令武和平感动的是,后来,他当上开封市公安局局长走到勤农街和新华街时,街道上的老大爷老大妈还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亲切地唤他“小武”。

片警经历让武和平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再后来,武和平升任开封市副市长,主管城建。对一个老城市来说,拆迁改造、治理脏乱差的任务和难度都让人头痛。熟悉群众语言、善做群众工作的武和平总能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他用老百姓爱听的语言讲城市规划,用最通俗的话解释房改政策和拆迁补偿政策……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下,一个个困难迎刃而解。

“征服人心靠什么?靠的就是知识和文化!”正所谓博览群书添智慧,这位从历史文化名城开封走出来的警察,始终笃信知识和文化就是力量。

1992年,开封发生“九·一八”文物盗窃大案——几个用高科技手段作案的犯罪分子从戒备森严的市博物馆里盗走馆藏文物6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52件、三级文物3件、未定级文物7件。此案当时被称为中国文物第一案,并被国际刑警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刑事案件之一,举世震惊。当时武和平是上任不到半个月的开封市公安局局长。他立下军令状:不破案,就辞职。作为指挥长的他,通过蛛丝马迹撬开全局,一网打尽犯罪分子,被盗文物全部追回。

当年破“九·一八”文物盗窃大案时,有过这么一段武和平智斗要犯的佳话。提审犯罪分子时,首犯自诩“爱看书”,武和平问他:“你说说都看过什么书?胡耀邦同志说过,不读一亿字的书,不算读过的书多。”首犯开始排读过的书名,足足排了10分钟,排完,一脸洋洋自得。武和平说:“现在我来给你排一下。”排中国的、外国的、哲学的、历史的、世界通史的、著名文学家的……长长一串书名下来,首犯诧异万分,老老实实将作案过程全部交代了。首犯当时并不知道,当年,36岁的武和平在审讯完一个63岁的老特务后,老特务曾感慨“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有学问的警察”。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九·一八”大案纪实》热播,剧中主要演员均由参加破案的警察出演。武和平担任男一号,他儒雅、睿智、临危不乱、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气质深深打动了观众。

他不会忘记,自己做警察办的第一个案件嫌疑人,竟是与他同吃一个奶长大的奶弟,他亲眼看着两小无猜的奶弟被押赴刑场……在亲情和国法的抉择中,警察武和平的一片赤诚之心没有掩盖。

他不会忘记,在当开封市副市长时,有犯罪分子欺辱马路清洁工,他用开封土话怒斥这一卑劣行径:“谁再敢动动环卫工人一根汗毛,我让他立旗杆!”他奉调北京后,听说开封的环卫工人到北京旅游,他还专门去看望了他们。

1994年年底,武和平离开开封,被调到公安部宣传局工作,6年后,他又自愿到西安挂职,走遍陕西大部分县、区,其间,他又深入农村厂矿作了大量田野调查。工作之余,体验风土人情、汉唐雄风,完成“走万里路”的夙愿。2004年,他到公安大学任职,再次面对莘莘学子。2005年,公安部和教育部、卫生部成为国务院新闻办指定办例行新闻发布会的三个试点单位。这一年,54岁的武和平出任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当上“新闻官”后,用武和平自己的话讲,他是由“武和平”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文警察”。

武和平一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他看来,新闻发言人和警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两者工作都不重样,都具有较强的挑战性。不同点在于,新闻发言人工作是随着新时期的中国走向世界、在不断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具有开创性的全新工作。

在公众眼里,新闻发言人是和媒体打交道的人。在这个无前人经验可循的领域,如何吃这只螃蟹?

武和平将公安工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总结为几个“离不了”:一是打击犯罪离不了。媒体是桥梁、纽带,是信息的传播者,公安机关要执法,需要千家万户来支持、参与,有了媒体的介入,我们的千军万马才能和千家万户筑成铜墙铁壁。二是政务公开离不了。政府部门需要信息公开、服务群众,需要满足群众的知情权、知法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群众可以通过媒体来监督、支持公安工作。三是形象树立离不了。随着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现在是开门搞建设,公安部门需要借助媒体,在国际上营造一个客观友善的执法环境。武和平认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应具备以下素质:介绍工作、诠释政策、增信释疑、赢得支持。应以科学的传播理念统领工作,以成熟开放的心态面对媒体,以法律政策作为应答之本,以娴熟的语言表达来应对提问。

几年来,武和平在得力的团队支持下,主持召开公安部新闻发布会150余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发言人风格。他用一种文化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祖国,并利用各种机会推介自己的故乡开封。这种带有个人魅力的发言人风格,深深感染并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媒体记者。

                                             武和平与本报记者焦宇炜(右)在公安部合影。 
 

“新闻官”的桑梓情

故乡温馨事 悠悠在我心

在2006年12月28日国新办举办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武和平与一位美国的年轻记者成了好朋友。第一次见面时,武和平给他讲了中国“寒食节”的来历和典故,并当场背诵了那首有人给晋文公的讽喻诗:有龙失所,到处奔走。数蛇相从,历尽辛苦。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归大海,安其壤土。数蛇入穴,终得其所。一蛇无穴,有谁怜顾?

武和平的博学,令这位喜欢汉学的美国记者百思不得其解:“你是个警察,怎么能记住这些呢?”

武和平笑着告诉他:“这些都是我从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得来的。”

一位来自英国《泰晤士报》的女记者提出到保定采访当下的“大走访”,武和平建议她亲身体验做一次民警,后来这篇报道刊登在《泰晤士报》上。几天后,武和平在公安部举办的外国记者参加的吹风会上,就谈到了“大走访”,谈到“大走访”是中国警察的优良传统,是世界公认的“东方经验”,自己当年就在古城开封当民警,常常到群众家中走访。武和平接着告诉外国记者朋友,开封市位于大河之滨,有铁塔行云、金池夜雨、汴京八大景蔚为壮观,每逢金秋十月,满城尽带黄金甲。再追溯千年,开封是富丽甲天下、人口逾百万的国际第一大都市。最后,武和平还热情地邀请大家对开封给予关注:“如今的开封笑迎天下五湖四海宾朋,欢迎你们有时间到古城走一走,看一看!”作为一个开封游子,他的赤子情怀令不少外国记者朋友深受感动。

“我始终坚持用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方式介绍我们的国家和乡土,来驳斥一些无耻谰言。”说到这儿,武和平的表情严肃起来。

在一次谈及“西藏打、砸、抢、烧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上,武和平义正词严地回应一种不实论调:“什么是‘政教合一’?西方曾经经历了千年黑暗,那时的‘政教合一’,特征是君权神授。但在西藏,这种‘政教合一’是神权君授,早在1271年,元朝中央政府就对西藏实施管辖,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有人是想让西藏重回过去黑暗的农奴制时代,那意味着让世人再次看到在雅鲁藏布江边拖着长镣、唱着哀歌的奴隶在行走,布达拉宫下那些被挖去双眼、割去双膝的奴隶在向人们乞讨。你们是愿意看到和欧洲中世纪一样黑暗的旧西藏,还是更希望看到一个光明的、繁荣的新西藏呢?答案肯定就是今天的西藏!”

武和平说,以掌握的文化和知识、法律和政策,加上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引导回应方式,饮水思源,他觉得每场新闻发布会都是在运用既往积淀的知识,是数十年来自故乡的文化做“养分”的结果。

“我是在开封乡亲们的支持下,在黄河乳汁的哺育下获取知识,才有了今天在这个舞台上立足的资本,所以我从内心深处感谢乡亲们,感谢古城开封,在此,也借《开封日报》向各位家乡读者致以一个开封游子的敬意!”武和平深情地说。

他用一口地道的开封方言,兴致盎然地和记者聊起童年在包公湖畔“乱老蜓”的趣事,聊起和他一样思念家乡的老友、著名导演翟俊杰在《大决战》中设计的一段颇具开封味儿的故事情节,聊起近年来自己接连出版的几本书中附带的故乡的影子……

记者就此还得知,自读博完成后,他就进入了创作的“丰产”期。自2005年以来,他连续出版了专著《黑社会犯罪研究》、长篇小说《掩盖》、《污点》……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即将付梓的《预备警官》也将马上与读者见面,而且将由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如此成就被人们誉为“警界作家”。我惊讶于他的精力和意志,他却笑着说:“没办法,这是爱好,所以能‘三更灯火五更鸡’;这是激情,所谓‘万里黄河一壶收’,从东京到西京再到北京,有了生活的积累,才一发而不可收!”

采访结束时,武和平说:“很多离开开封的人为何这般对故乡魂牵梦绕?就是因为精神被文化所牵着,形成了人内在的气质,使他总能坦然、超然、昂然地面对生活,工作得充实并且投入。因为我们生活在养育了中华民族、抚育了众多优秀儿女的大河之滨,生活在一个灿烂文化与现代气息交汇的古城圣地,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自己能成为一个生长于斯的开封人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室提供)

武和平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