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兵印象
早在15年前,田云兵就与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4年9月,他从学校到部队,成了军中新闻报道工作的一员。他随部队从四川到云南,后又到河南,七八年的戎马生涯,锻炼了他的写作、摄影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1971年3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年仅25岁的他脱下军装,从部队转业来到重庆市公安局,开始了他的公安宣传工作生涯。
1983年,重庆公安报复刊了。当时的罗仁杰总编从各单位抽调了一批得力干将,重组公安报社,田云兵首当其中被选中。公安报白手起家,重振旗鼓,田云兵和同志们一道经历了艰苦的创业历程。回忆起那段时光,田云兵至今仍感到特别充实。
作为报社“元老”的他,有着许多艰辛的故事。当年他背着一个老式的“海鸥”相机,走遍了老城区的大街小巷,深人基层,拍了不少好的摄影作品,写了不少反映基层民警工作和生活的好稿。他与最基层的派出所民警结下了深厚友谊,走田坎,抽土烟,谈笑风声。民警们都亲切地称他“老田”记者,啥心里话都喜欢对他讲。
1985年3月,江北区华新街派出所在处理一起居民纠纷时,由于民警的文化素质不高,在民事调解书上写了许多错别字。纠纷当事人就到新华书店买来了一本《新华字典》,送到派出所,要所长把字典交给该户籍,意思是要民警加强文化学习。所长不但没有觉得脸上无光,而是在全所掀起了文化学习的热潮。正在基层采访的田云兵听说了此事,立即前往采访,提笔写了题为《一场纠纷引起的……》的通讯。这篇文章获得了当年的好新闻奖。
如今,他是报社的总编助理,负责编辑部和照排部的日常工作。记得报社照排部还没有建起来的时候,田老带着报社其他位同志长期跑印刷厂。从解放碑到南岸的重庆日报印刷厂,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三,从早上8点钟一直要工作到很晚。他常常是比别的同志去得早,离开得晚。有时为了一个标题、文章中的一句话用得不妥,他都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有时印刷厂的照排人员做得不耐烦了,抱怒不止。他总是以长者的姿态宽容对待,常常是几句幽默的话语,让大家都轻松愉快起来。几年来跑印刷厂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田老一直坚守岗位,直到报社的激光照排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
多年的劳作,他养成了早起习惯。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报社,最后一个离开。在报社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家里的事交给老伴料理。风雨几十年,老伴理解他、支持他,不管他多晚回家,总有一杯热茶、一碗热饭。50多岁的人了,哪里没有一点病痛?有段时间,田老的胸部疼痛一直困绕着他。尽管老伴一遍又一遍地催促他上医院作检查,但因为工作太忙,他竟一拖再拖,以至老伴发出最后通谍:“今天不看病拿药,就不准回家!”但是,一到了岗位,他就忘我地工作。对此,他笑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田老对公安报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十多年来,他目睹了公安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嬗变,而眼下报社在党组的领导下,大踏步地面向社会,走向市场。作为总编助理,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公安报辉煌灿烂的明天,他乐意倾注自己所有的心血。他在公安报千期纪念感言中说:“说实在的,作为饱经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而又当兵转业的人,对名利一类的东西,我并非看重。曲折、坎坷的经历已教会我如何对待人生。人过中年,白了黑发,秃了头顶,但心还年轻、充实。’而今,我乐意在编辑部充当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当好编辑的头儿,协助领导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共创公安报光辉灿烂的明天!” (原载1998年第1期重庆公安报《通联工作简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