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治安管理>详细内容

治安管理

安全感源于常态精密的公共管理

来源:新京报 作者:杨茂东(广东作家) 发布时间:2005-05-25 19:02:18 浏览次数: 【字体:
  最近,有调查显示,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居民的安全感相当高。在各色人群中,安全感最差的是中等偏上收入的人群,安全感最高的是收入较低的人群,中等偏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安全感中等。(2月7日《中国青年报》)

  目前我国社会治安大体状况是,暴力伤害案件基本得到控制,侵犯财产案件有待治理。中等

偏上收入人群的居住地带和出行的公共场所,成为糜集于城市、图谋“捞肥手”的反社会犯罪人群频繁活动区域。虽然由于经济的原因,中等偏上收入的人群成为主要的可能受害者,但受影响的绝非仅为这一人群。

  这反映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程度。

  尤其是一些城市社区和公共场所的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政府职能部门有责任为居民提供保障安全的公共产品,许多工作需要迫切展开。解决城市社区和公共场所的治安问题,有赖于常态精密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方向,应是在保障人权的大前提下,主要致力于建立完善而高效的地区治安网络。某些城市治安问题严峻,多为地区治安网络建设尚未到位、存在结构性缺失所致。在测量安全感方面,国际常用的一个指标是看居民是否敢深夜在住区附近(如偏僻街巷)单独行走,这在中国许多城市都做不到,这一标杆可以反衬出警力覆盖率和硬件建设的不足。结构性缺失还包括缺乏监管警察的有效机制而产生的治警不力。

  政府职能部门欲有序构筑完整的治安网络,首先须严格治警,以警务人员在地区治安网络中的微观定位确定其职责,签订正式的文本化契约,将其职责完成状况作为考核其绩效的量化指标。如此这般,对警察队伍的内部严格管理才具备可操作性。

  经验告诉我们,如使监督有效,监督还须外在化,对警察队伍实施考核奖惩时引入民众评议,保持经常性的舆论监督,都是十分必要的。其次,需要进行相关的警力和硬件投入,建立全地段、全天候、多层次的群防群治网络;同时还须动态布警、隐形布警,提高警察反应速度及效率,提高单位资源投入的打击力。此外,还须运用与市场时代相适应的经济头脑,对犯罪产业链的可能源头进行合法监管,像一些城市的二手手机市场,客观上已成为汇集被抢劫手机的“漏斗”底部,可要求使用身份证买卖等加以约束。

  构筑完整的治安网络,需要促进警务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并将硬件建设逐项予以落实。保障公共安全、防范犯罪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用政府的资源优势对付极少数反社会人群的资源劣势,诸如卫星定位监控技术和直升机设备,应尽早在省地级城市普及。但更重要的是,应将现有技术设备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广州街头遭窃,报案时她要求公安调出该路口的监视录像带,却遭到冷漠以对,这说明即使在经济发达城市如广州,常用的治安动态监控系统也存在着未充分投入实际工作的可能性。这从反面证明,构筑完整的治安网络,人的建设重于物的建设。

安全感 公共管理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