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警上下班要看发案时间 “数字出警情,警情定任务”
■供图/北京市公安局
北京市通过“数据常量”管理追求“最小的警力投入最大的警务效益”———
北京面积16800多平方公里、拥有1520多万人口,然而民警只有5万,面临着平均警力不足的困境。这组数字决定了民警们不可能在每个角落都做到人盯人的防控。怎么安排警力,才能有效解决警力不足与治安现实之间的矛盾?才能取得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最大成效?为此,记者近日专门采访了北京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马振川,同时走访了海淀等地的派出所。
■数字出警情,警情定任务
“我们安排警力的标准是警力跟着警情走,根据每天110接报警的数字和具体的警情来调整警力部署。”针对记者的问题,马振川局长解释说,数据就是公安工作的基础依据,但是这个数据不同于“抓人指标、罚款指标”等各种指标,而是经过测算分析得出的科学依据。
在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记者看到了一张详细记录每个地区每天刑事警情发案数量及警力投入的动态监测表。指挥中心每天都对警情进行监测和分析,根据过去几年全市的发案情况和近两年社会治安的特点,市公安局测算出全市城八区每天110刑事警情常量为80起。即如果某天城八区够刑事立案标准的110警情发生了80起,当天则是治安状况平稳天;如果上浮10%那是治安状况警示天;如果下降10%就是治安状况良好天。“正是这些数字指挥着北京的警力,各单位结合辖区、部门实际,以常量数据变化为标准,科学划分高发案件类型、高发案地区、高发案时段的等级,确定勤务级别和警力投向、投量,这就是我们确立的‘数据常量决定警情,警力跟着警情走’的数据常量指导警务工作的制度。”马振川说。
■电脑录入数字表格确定社会发案常量
7月25日8点30分,中关村派出所副所长冯继斌刚一来到办公室就立刻打开电脑,察看当天发案情况,“其实从2003年出现了数据常量这个概念后,北京所有派出所的所长上班第一件事都是打开电脑,察看发案情况。”
记者在冯继斌的电脑上看到了画满红红绿绿标记的“2006年7月派出所刑事警情与常量比较累计表”,表上派出所全部辖区的名称,红、黄、绿、白四色的小格紧随其后。“白色代表了当天没有任何警情,绿色是低于常量警情,黄色是最接近常量警情,红色则表明发案数已经超过了常量,必须要采取措施控制警情了。”冯继斌向记者介绍。
这种记录警情的表格全市所有的派出所都有,各个分局每月都会通过对数据的统计、计算给每个派出所下发数据常量值,其中包括110警情、刑事案件发案、多发性侵财犯罪、治安违法案件数量等治安状况预警数字。城八区每天110警情常量为80起,而定量到中关村派出所每天警情常量则为1.7件。“我们派出所的常量是按照前几年辖区内发案情况和辖区的特点确定的,不受其他所的影响。”
■民警上班时间随发案时间调整
6月份中关村派出所社区民警张鹏负责的科玉社区不到一个月内发生了机动车被盗、入室盗窃、手机被偷等4起案件,但他当月的常量值仅仅为2.5。看到分局发给派出所的“警情提示单”自己榜上有名和常量比较表上自己名字后面的红色五角星,6月29日,张鹏将自己的上班时间调整到案件高发时段。调整后,张鹏每天下午4点上班就在社区内巡逻、蹲守,直到晚上10点过后才下班离开。调整两天后的7月1日晚上9点,拿着用铁丝自制的工具想再一次在科玉社区盗窃机动车的嫌疑人被张鹏捉拿归案。自从抓了这个贼到现在,整个社区只发案一起。
冯继斌告诉记者,自从实行“数字出警情,警情定任务”后,派出所从上到下对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都越来越清楚了。“我们的工作安排精确到每一个案件,越来越有针对性,民警的上班时间也随着发案时间随时调整,可以说是有的放矢。”据了解,目前民警上班时间随发案时间调整的这种弹性工作制度在全市公安机关已广为推行。
局长点评
警情指挥警力 防止“执法扰民”
马振川局长表示,严打是在特殊时期,为解决严峻的治安形势而采用的特殊手段。“但严打的弊端,每一个参与过的民警都有切身感受,每一个经历过严打的市民都知道,可以说严打时期有不少时间是在执法扰民”。
据马振川局长介绍,现在通过数据常量指挥警力不仅有效防止了“执法扰民”的问题,还使破案率、打击处理率、抓人率都比严打时期的成效更加显著。去年一年,北京各分县局根据警情的动态变化,调整启动区域防控等级方案325次,向高发警情地区调整警力5.9万人次,使全年警情良好、平稳等级天数达到29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0%,2006年上半年,警情良好、平稳的等级天数达到171天,占上半年总天数的94%。在总警力基本一致条件下,2004年、2005年,首都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1万件,抓获涉案人员8万余名,达到历史最好成绩。今年上半年,破案数量和抓人数量较2005年同期分别上升18.7%和21.3%。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