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创新“互联网+警务” 警民交流微信群化解治安难题
九华山是国家5A级景区、国际性佛教道场。核心景区内现存寺庙99座,常住僧尼962人,居民3933人,每年近千万人次游客朝山拜佛、旅游观光。
景区虽然僧俗杂居、僧尼共修,但旅游、居家、修行环境一片和谐。九华山风景区连续13年非法宗教和“法轮功”等邪教活动“零发生”、“三非”人员和涉外事件“零发生”、群体性事件和八类暴力犯罪案件“零发生”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
由于九华山景区环境特殊,民警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困难也很复杂,很多案件都发生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难以第一时间到达,一到节庆和旅游旺季,山上游人众多,给警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民警们创新“互联网+警务”模式,并且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微信群中“聊”出社区和谐
九华山闵园社区一处寺庙景观(凤凰网安徽 查亚栋/摄)
2016年,九华山镇公安派出所创新建立了“寺庙管理微信群”、“平安盾”手机APP为主体的警民互动平台,为僧尼增进了解、减少隔阂牵线搭桥,也为及时收集信息搭建平台。
“我们这边的寺庙僧尼也加入了微信群,有问题我们都在群里交流。”闵园社区药师茅棚的圣光法师告诉凤凰网安徽,从13年开始药师茅棚开展学生“夏令营”公益活动,前来寺庙支教的大学生面临办理居住证的问题,社区民警在微信群得知情况后都亲自上门来办理。
不仅如此,民警还在微信群中推送各种警务公开信息、预警信息、法律宣传。微信群中热心的“朝阳群众”及时向警方提供相关管理建议,反映困难、治安问题,指尖到指尖的距离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警民网络联动救助受伤游客
九华镇派出所民警手机微信中的交流群多达17个(凤凰网安徽 查亚栋/摄)
“当时要不是寺庙师傅及时赶去,游客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危险。”闵园社区民警郑伟说道。
去年10月中旬,来自南京的游客在九华山天台的位置被山上的野猴围困,被猴子抓伤,民警接到报警后确定了游客的具体位置,发现靠民警徒步上山耗时较长难以及时驱散危险,便在寺庙管理微信群中发布了求助信息,事发地附近拜经台的师傅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叫上僧人将野猴驱散,还帮助游客进行了止血,防止了危险的发生。
在假冒僧尼猖獗的那段时间,寺庙管理微信群里收到了某寺庙弟子发出的一张疑似兜售假金佛行骗男子的照片,引起了许多僧尼的注意,经过大家讨论,很快就确定了男子的情况和行踪。通过群里线索民警们迅速出动,抓获了正在行骗的假冒僧人现行。
亲情化服务民警工作更接地气
闵园社区民警日常巡逻都要在这样的山路上进行(凤凰网安徽 查亚栋/摄)
不仅是民警和寺庙之间,九华山警方还运用“互联网+”思维,将社区警务的各项工作与互联网结合,创建了“商铺微信群”、“宾馆微信群”、“社会救助群”、“边远地区微信群”等各种警民联系微信群,把居民当家人朋友一样守护。
今年闵园社区的居民徐某某因外地上学需办理身份证,民警同志通过微信告知相应手续,预约时间,不仅消除了居民办理中面临的疑惑,还省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居民称赞民警工作“接地气、办实事。”
今年4月2日,合肥的游客报案称自己在景区丢了手机。民警在调取监控后将犯罪嫌疑人的图像资料扩散到了各个微信群里,随即,一名导游们发现了犯罪嫌疑人并提供了线索,经过多方联动,最终成功地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2016年九华山景区扒窃案件报警在春节黄金周期间同比下降74%,元宵、五一、中秋等小长假和国庆黄金周持续保持了“扒窃零发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