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务探索>详细内容

警务探索

左正:成都公安现代警务建设扬帆破浪正当时

来源:四川公安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7-03-31 08:53:55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市副市长、公安局长 左 正成都市副市长、公安局长 左 正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是推进公安工作持续发展进步的动力。近年来,成都市公安局紧紧围绕中央“1+3”意见方案和《四川省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实施方案》,立足成都实际,瞄准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探索走出了以法治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以平安为目标的“成都公安改革之路”,全市公安改革工作呈现出全面发力、重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党政主导坚强有力。市委、市政府将公安改革上升为党政工程,党政“一把手”分任全面深化公安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和“四项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并制定下发了《成都市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实施意见》,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

  ——规划引领科学发展。《成都公安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30个公安建设项目纳入成都市“十三五”系列规划,公安大数据中心、战训合一基地、派出所规范化建设一大批打基础、管当前、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启了成都公安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改革创新亮点纷呈。省厅下达的16项改革重点事项和21项便民利民措施全部分批实施、固化。目前,成都市已成功申报为国家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市;市局扁平化指挥系统被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作为指挥调度应用经典案例收录,在全国推广;科技项目获评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平安幸福深入人心。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1362”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并在全省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场会得到推广;以春熙路、天府广场为代表的重点区域治安防控平台建设荣获全国综治创新亮点工作提名。社会治安在全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始终保持综合排名前三,人民群众满意度达83.56%。成都先后被评为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中国最佳表现城市,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回顾公安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省公安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在重大改革事项上,邓勇厅长亲自赴成都调查研究、指导落实,为我们攻坚克难增强了信心、提振了士气。得益于我们坚持向全国一流看齐,把建立现代警务机制、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努力方向,预警防控、精准打击、创新服务、科技应用和缓堵保畅的能力,实现了新提升。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政治建警、严管善待,牢固“四个意识”,推动了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一、突出“三安”目标,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能力

  成都作为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交汇点,是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目前,成都实有人口超过2000万,流动人口高达631万,人、财、物等社会要素的快速流动和聚集,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考验。我们积极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主动谋划警务机制新变革,坚持以“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为目标,以科技信息、警务实战为支撑,大力推进以“1362”为核心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增强公安机关社会管控和打击犯罪的能力,助推我市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围绕全域感知,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视频监控体系、智能交通系统、移动警务平台等各类公安系统建设,建成全国公安机关一级信息中心。升级改造扁平化指挥系统,自主研发“鹰眼”大数据平台;组建快反突击队,建立武警、特警联勤常态化巡防机制,筹建警务航空队,启动空中巡逻;大力加强一体化运作的情报指挥机制、合成专业的侦查办案机制、立体常态的巡逻防控机制建设,助推平安成都实现“两升两降”目标。

  ——瞄准精确打击,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打击犯罪新机制。针对不断变化的治安形势,坚持以信息聚合为依托,以情报研判为核心,以合成作战为支撑,以集群攻坚为抓手,积极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打击犯罪新机制,推动打击犯罪从人工静态向动态打击转型,打击犯罪能力大幅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试点推行县级公安机关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在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方面,鼓励各级公安机关结合各地治安特点,大胆先试先行。在春熙路片区建立了“1+3+5”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有效提升了核心商圈社会面治安管控水平,受到中央司改办的高度肯定。在天府广场试点立体防控平台建设,获得全国综治创新亮点工作提名,中央政法委调研组,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平安中国”专题栏目组到分局专题调研采访。在龙泉驿区试点县级公安机关警情研判与合成作战模块建设,在成华分局保和派出所试点派出所合成作战机制改革,成效显著,受到了公安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二、优先保障民生,主动参与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公安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联。我们紧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将改进方式、创新服务,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作为深化公安改革的出发点,让人民群众感受、共享、获得公安改革成果。

  ——创新管理,主动服务经济发展。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由市统筹委牵头,组织公安、发改、人社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推进户改工作,实现成都全域的城乡统一户籍、自由迁移。围绕自贸区建设、“蓉欧+”战略,积极争取实施成都口岸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稳步推进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模式,圆满完成G20成都会议、全球“双创”交易会、世界航线大会等重大安保任务,全力护航经济发展。

  ——民生为先,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坚持将公安部28项和省厅22项便民利民举措作为推动“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予以推进。目前,市局现有行政权力和责任事项977项,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7项,在128个派出所建设“一站式”服务办证点,将户籍、出入境、交通等窗口服务工作向派出所延伸,并全面推行跨省异地办证和省内居民身份证异地办证工作,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群众满意率达100%。

  ——改进方式,主动创新便民举措。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自主研发“成都公安微户政”平台,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户籍业务;全面推广“蓉城e签”平台,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本市居民赴港澳台个人游二次签注立等可取;积极推行驾驶人“自学直考”,让群众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余地;推出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微信“三快”处理模式,使轻微事故的处置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内,极大减少了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三、夯实发展根基,大力推进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我们自觉把工作的目标瞄准现代化国际化,指向全国一流,紧紧围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内涵式、科学化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成都公安工作。

  ——以标准促规范,深入开展派出所规范化建设。按照“软件现行、硬件建设梯度推进”的思路,深入开展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全市362个派出所、21个集中办案场所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实现了“管理制度健全且落实有效,警用装备配备及使用规范,内务管理整洁有序,标识标牌标准统一,窗口服务优质高效,灯光照明清晰明亮,警容风纪严整,后勤保障有力”目标。

  ——以法治为引领,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地方立法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健全接报警登记、受案立案审查制度以及网上录入、审核审批制度,案件管理中心、集中办案中心和涉案财物管理中心“三个中心”达到全国一流,建成西部首个现代化、标准化公安网上监督中心。青白江分局和都江堰市局蒲阳路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以改革增动力,深入推进“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积极在天府新区、双流分局和新津县局试点推进“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有力推动了机关警力向派出所下沉,实现警务配置效率最大化。特别是天府新区分局通过改革,2016年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21.3%,打击处理同比提高39.6%。在试点推进“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的同时,大力开展派出所“一室三队”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提升警务管理和实战效能,有效解决了“小案无人管无人办”的问题。

  ——以惠警聚警心,深入推进公安队伍管理改革。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战训合一”基地等警务实战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加快推进成都公安“百千万人才工程”,进一步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有序推进辅警改革,中心城区的辅警和民警比超过1:1;以“蓉警智汇”平台、“最美警察”评选等为代表的政治工作新模式,凝聚警心、激发活力,得到中政委、公安部的高度评价。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成都公安将按照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邓勇“总结改革经验、完善改革思路、突出改革重点、提高改革效能,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提升公安机关依法履职能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全省公安改革工作要点》和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成都市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实施意见》,结合公安发展“十三五”规划,持续强劲推进改革落实,蹄疾步稳地把各项公安改革向纵深推进,着力在改革警务运行机制上出实招,在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上显实效,在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上见成果,积极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不断扩大改革受益面、彰显改革新面貌,助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以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来源:四川公安网)

左正 成都公安 现代警务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