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推行“交巡联勤”新型综合警务模式
人民网荆门12月17日电 “进一家门,办所有事;问一次警,解所有难。”在探索改革警务机制的实践中,荆门市公安局创新巡警、交警联勤联动模式,以城区文化宫综合警务亭为试点,逐步向全城铺开。
警务亭由巡警、交警、派出所民警及协警组成,警种间联勤联动,成为一个集巡逻防控、社区警务、交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执法平台,“一站式”解决与群众关联最为密切的治安防控、交通违法违章查处及疏堵保畅、社区警务等问题。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小小警务亭真正发挥了“综合警务的载体、街边处警的平台、服务群众的窗口、复式执法的前沿”的积极作用,成为服务群众的最便捷最高效的窗口,在全城遍地开花。
问题导向,交巡联勤应运而生
发生在街头、群众身边每一起小案件,每一次交通拥堵,都最直接地影响着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只有主动作为才能体现公安机关守土尽责之志。然而,在警务实践中,民警往往面临“眼看扒窃,交警无能为力;面对拥堵,巡警束手无策”的窘境,群众对警察“多管事”的新期待也日益高涨。
荆门市公安局党委响应群众呼声,秉承“一警多能、一警多用、屯警街面、快速反应、动中备勤”的执法理念,探索建立巡警、交警联勤联动的警务综合新机制,打破交、巡警勤务壁垒,在文化宫警务亭开展警务创新试点。
交巡联勤的综合警务亭承担六项职能:巡逻接处警、社区行业场所管理、交通秩序维护、交通违法查处、治安纠纷调处、窗口服务群众。采用“三班两运转”全天候工作模式,每班次包含各警种人员,以车巡、步巡、视频巡三种勤务方式开展巡逻防控。在重点时段、重要地段内安排巡逻车开展巡逻执勤任务,负责辖区内的接警处警、高峰站点、平峰巡逻、交通管理、纠正违章和社会面管控等工作,真正实现了一警多能的工作目标。
从过去的被动处警,到如今主动见警,警务运转从理念到模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两年以来,“亭辖区”街面可防性案件发案同比上大幅下降,现场抓获率提高42%,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2015年6月,警务区出现徒步抢夺行人金项链案件,警务亭即时开展警情研判,做出专门部署。民警上班带上便装,下班直接换上便衣走访调查、蹲守。十余天后,连续抓获抢夺案件嫌疑人2名,带破抢夺案件5起。
今年12月7日下午,警务亭巡逻队在例行巡逻时发现老莱子路出现大量车辆拥堵。原来是两辆车发生轻微摩擦,双方互不相让,造成车辆越堵越多。巡逻民警一边疏导交通,一边固定证据。道路疏通后,民警将双方驾驶员叫到一起,认定这起事故的责任在于杨某左拐弯时没有避让直行车辆。由于双方都没有造成损失,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民意指引,“五小警务”心系平安
文化宫警务区面积1.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万余人,各种行业场所有568家,治安形势非常复杂。警务亭开展“小案件的侦办、小问题的解决、小纠纷的调解、小隐患的排除、小事情的办理”的“五小警务”,维护群众最切身的利益,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
在开展“五小警务”中,综合警务亭共发展治安信息员86人,处警1058起,调处纠纷316起,排除各种隐患29起,接待群众856余次,纠处交通违章723起,疏堵保畅342次。2015年辖区总发案数比去年同期下降53%。
警务亭创新“食指”警务,开设了公安微博、微信和文化宫警务区QQ群公共账号,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通过多元化的信息载体,更加广泛地深入联系群众,更加快速地搜集治安信息,更加便捷地服务群众。让群众通过生活中最为依赖的手机,动动食指就能找到警察、了解到身边的治安状况、学习到治安防范常识。群众把警察“带在身边、拿在手上、放在家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起最直接最亲密的联系。
今年5月,民警在巡逻中收到群众情况反映,某小区内有大量可疑人员出入,可能是传销。民警及时介入,连续三天反复做传销人员的思想工作,终于劝醒数名传销人员,并助其返乡。8月初,文化宫综合警务亭的一名休班民警在巡区逛街时发现,民主街各个摊点拥堵,既影响周围群众生活,经常发生纠纷,又存在很大的消防安全问题。民警将问题带回后,及时协调社区干部、城管部门、消防部门对乱摆乱放和占道经营情况进行整治,查找整改了10余处安全隐患,商户满意,群众称赞。
目前,荆门城区已建成28个类似综合警务亭、岗亭,交巡联勤模式基本覆盖整个城区。今年以来,城区各个综合警务亭通过走访、暗访群众共收集治安类情况信息11类、1560余条,开展相应专项整治行动4次。其中“两抢”、扒窃、校园安全、吸毒人员盗窃摩托车、丁字路和断头路拥堵等热点问题均得以及时有效整治。网民发帖从对辖区治安的“吐槽”变为主动点赞,对联勤民警、对综合警务给予衷心肯定。(褚潭辉)
(原标题:荆门推行“交巡联勤”新型综合警务模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