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庆市公安局社区警务改革成果
来到黑龙江省大庆市,你会感受到它许多独特的标签:石油、王进喜、百湖之城、空气最好的内陆城市、以及东北的冰天雪地。而近些年,大庆公安这支队伍,也逐渐成为这座油田城市的新名片,愈来愈为其他地方的人们所熟知。
8年前启动的那场公安改革,所有的探索与收获,都随着时间深深嵌入了大庆公安的基因里,使之呈现出一副卓尔不同的样态。与当地的百姓们聊起公安,他们都说,大庆的治安真是好,但大庆的警察真是累、真是忙。
伴随着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记者来到了大庆市公安局东安分局社区一队。
东安分局地处全市最繁华的地段,是工作最忙碌的分局之一;改革之后,大庆撤销了派出所,保留分局,将职能相近的机构进行整合,合并简化为治安、刑侦、社区、综合四个警种部门;而相比于治安和刑侦,社区警务部门改革之后的变化最大,同时也负担着相对来说最繁杂、最琐碎的工作。
大庆的警察为什么这么忙、这么累?百姓为什么对大庆公安这么满意?改革后的大庆公安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怀着这些好奇,我们将东安分局的社区警务部门作为一个观察样本。跟随社区一队的民警们随警作战,记者将努力发掘在“忙”与“累”这些表象的背后,真实的大庆公安民警。
社区民警的一天 从指挥交通开始
12月5日早上6时50分,东安分局社区一队的民警们开始了值班日的工作。这一天,民警们主要在室外出警,负责处理全市的社区警情。而让记者略感惊讶的是,社区民警们一天的值班任务,竟然是从指挥交通开始。
天刚微微亮,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此时的大庆已经进入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没有来得及吃早饭,记者就跟随社区一队来到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一小学门口,开始执行交通早勤。
纬五路与经七街的交汇口,每天早上上学高峰期,由于道路狭窄,接送孩子的车辆较多,这一区域的交通状况都十分紧张。
记者虽然已经穿上最厚重的防寒衣物,但用不了几分钟就被冻透了,不得不躲进车里取暖,而民警们则始终在寒冷的街道上忙碌着。
随着学校上课时间的临近,往来的车辆越来越多,好在有民警的及时疏导,这个小小的路口才不至于被汹涌的车流所堵塞。一直到上午7时40分,孩子们都已经进入学校,路面状况好转时,民警们才结束了早勤。
2005年改革以后,大庆取消了交警,实行“全警管交通”。在大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社区民警在指挥交通,治安、刑事民警也都在管交通。跟改革前相比,大庆管理交通的警力达到了2936名,是过去的5.3倍,执法效率和管理效能也比之前好多了。
出早勤时路过大庆市创意岗,我们意外地见到东安分局局长王国臣的身影。身为局长的他,并没有坐在温暖的办公室里,而是与民警们一样,站在寒冷的马路中央指挥交通。看到这一幕,除了感动之外,记者突然意识到,大庆市优良的交通路况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曹队长查火患:不懂没关系 我可以给你讲
来了大庆才知道,这里的社区民警不仅是交通员,还是消防员。
早上7时40分,结束了交通早勤,趁着还没有出现需要处理的警情,社区一队队长曹军赶去了辖区的一条街道上,抽查一些商铺的消防隐患。
首先接受检查的是一家小超市。记者发现,曹队长的业务流程规范而清晰:先给超市的门脸及重点检查部位拍照留档,检查营业执照,然后排查火患,对商户详细讲解存在的问题,并写成书面的检查记录,最后责成商户去指定地点领取正式的法律文书,要求立即整改。
“第一,安全出口上方,应该有灯光式指示标识,你们这里没有;第二,安全通道要有一定的宽度,你的货物将这个通道堵窄了;第三,你们的消防栓里没有水袋水枪……”面对曹队长专业的讲解,商户在一旁听的频频点头。
“这些我都不懂呀!”一家食品店的店主诉苦。“你不懂我可以给你写上,可以给你讲。”曹队长耐心地讲解,一遍不懂,就讲两遍、三遍。
一家打印店的店主患有小儿麻痹症,腿脚、讲话都不利索。曹队长对他讲明白隐患问题后,给予他一个“特权”:“给你出具了整改意见书,你就赶紧整改吧,知道你这腿脚不利索,就不用让你来我们单位了。”
原来,除了“全警管交通”,大庆还践行“全警管消防”。曹队长是警校消防专业毕业,在担任社区民警之前,他一直在防火科工作。据他讲,大庆的每一个社区支队,都有一两个像他这样有消防专业背景的民警。改革之后,大庆可以管消防的民警达到了518人,是过去的7.4倍。
“多功能警察”,成为了我们对大庆警察的第一印象。他们的忙与累,与“一警多能”理念下承载的多种职责,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了他们执法当中的清晰的规范,与人性化的温暖。
处理完了交通与消防的业务,东安分局社区一队的民警们,才算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今天的社区值班工作。他们即将迎来的,是理论上长达34小时的超时长工作。为什么会工作这么长时间?他们又将面临什么样的任务与挑战呢?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相信,大庆民警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工作量如此之大。从早上7时40分的交通早勤开始,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时30分值班结束,紧接着还要与第二天的正常班“无缝衔接”,理论上的工作时长将近34个小时。
大庆百姓什么事儿都找警察
12月5日早上8时30分,东安分局社区一队正式接到了今天的第一个出警任务:控制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并将其送往医院。
“这是个大活儿!”曹队长嘴里念叨着,神情严肃,记者也跟着紧张了起来。
民警们很快就赶到了事发地点。为了避免伤到患者,民警们并没有携带任何警械,只是带上了捆绑用的布条,穿上了防割手套。
精神病患者把家里砸得一片狼藉,电视摔在地上,窗户玻璃碎了一地,患者妻子在家中惊恐地默默流泪。所幸患者发泄之后情绪已经稳定,很配合地上了警车去医院。
记者感到很紧张,这名患者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无法预测他下一秒是否会有过激举动。曹队长一边小心控制着患者,一边跟他聊天安抚情绪:“这两天身体不太得劲儿啊?”“去看看,要是没啥事儿吃点药就回来了。”“孩子今年多大啦?”“得了病,咱们吃点药就好了。”患者情绪趋于稳定,车上紧张的气氛也逐渐缓解。
到了医院,民警陪伴患者挂号、就医,办好住院手续,一直忙活到中午11时才离开。记者注意到,民警们离开时,患者家属并没有说哪怕一声谢谢,感觉在他们眼里,无论大事小事,警察来帮忙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民警们对记者说,大庆公安推行“边缘化执法”理念,要求大庆警察对老百姓的所有求助都要处理,所以百姓也习惯了有事儿就找警察。甚至有发生过老百姓打不上车,打110让警察接送的情况,警察最后也开车接送了。
“老百姓倾诉完,气也就消了一半”
根据记者的记录,从早上8时30分到晚上7时,社区一队一共处理了12起警情,涉及的事情五花八门:百姓丢钱了,要求警察帮忙调录像寻找;两口子打架闹分手,要求警察调解;楼上租房太吵闹,影响楼下生活,要求警察评理解决;妇女遭醉鬼欺负,要求警察讨还公道……
随警作战一天下来,记者对社区警务的感受是,很繁杂,很琐碎,很难办,但民警们总能耐心地处理好。
晚上7时,社区一队接到了一位60多岁老母亲的报警,说儿子把她给打了。民警们赶到现场时,儿子和儿媳妇都已不见踪影,家中只有老母亲在流泪泣诉,头上被打的部位肿了一个大包,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愤慨。
原来,这位老母亲与儿子生活在一起,帮忙照顾孙子,但由于和儿子性格不合,经常会发生矛盾。今天双方发生了口角,脾气暴躁的儿子一怒之下就动手打了母亲。
听完了老母亲的哭诉,曹队长一边安抚她,一边给她出主意:“您明天就收拾东西回去,让他们也体验下自己做饭带孩子的辛苦,不出两个月三口人就都去接您。”
不一会儿,当事人儿子回来了,曹队长教育他:“作为一个男人这样让人看不起啊”,“再有下次就严肃处理你!”通过调解,一家人的情绪逐渐稳定,社区民警们这才收队离开。
记者注意到,社区民警处警的态度和方式要比治安警、刑警更温和,经常以调解的方式处理这些家长里短。曹队长对此颇有经验:“老百姓这些家长里短的纠纷,需要对公正机关去倾诉,等他们倾诉完了,往往气也消了一大半了。”
“我们不能贸然处理当事人,在这种家庭纠纷当中,处理了一个当事人,另一方肯定会不高兴的。比如刚才那个母亲,虽然和儿子有矛盾,但还是很爱儿子的,我们要是处理她儿子,老母亲肯定急了。”
出警一天 警车跑了趟去哈尔滨的距离
社区民警值班出警的一天,就是在警车上四处奔波的一天;时常一个警情还未处理完,下一个警情已经呼叫到了对讲机上。
好不容易完成了白天的工作,没来得及喘口气,民警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晚上的夜巡工作。
大庆的冬季百日会战夜巡进行了10年,夜间治安非常好,如今的夜巡中很少能遇到什么案件,但路面上总是能见到闪着灯的警车,以及徒步巡逻的民警们。
曹队长认为坚持夜巡很有必要。他说,夜巡一是对犯罪分子产生威慑作用,二是让老百姓有安全感,三是路面上巡逻的警察多了,哪里出现警情,就能随时、就近地出动警力。
晚上10点,夜巡结束。民警看了看车上的仪表盘,告诉记者,今天已经开车跑了141公里。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这相当于从大庆去了趟哈尔滨的里程。
民警们收队了,但并没有回家。车窗外,夜幕深垂,这座冰雪城市里的人们已经开始进入梦乡,但“休息”这回事,暂时与民警们没有关系。值班的工作时间要延续到第二天上午8:30,在这一期间有任何警情他们都要随时出动。由于分局的休息室还没有装修好,民警们只能在附近的旅馆歇脚,随时等待出警的命令。
次日清晨,又是新的一天,没有休息,开始新的日常工作。而就在前不久,东安分局刚刚撤销了社区支队的警务室,民警们从警务室里搬了出来。那么,民警们现在究竟在哪里办公呢?
当记者来到社区一队原先的警务室时,我们看到警务室的牌子已经摘下,大门上贴着搬迁通知。那么,没有了警务室,社区民警们在哪里办公呢?
民警进社区 亲民零距离
原来,今年11月4日,社区一队从警务室搬出来之后,直接搬进了辖区内新建成的万宝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干部们一起办公。
“同址办公”一直是大庆公安所着力推进的一项改革理念,主张将社区警务室与社区居委会置放于同一场所,使双方在工作上有机融合,在业务办理上方便老百姓,让基层民警真正融入老百姓。
而东安分局的社区支队,正是全市最早真正意义上实现撤销警务室、与社区干部“同址办公”的社区支队。
新建成的万宝社区工作站一共有四层,一层是物业公司;二层和三层是活动区域,棋牌室、阅览室、体育活动室一应俱全,社区百姓特别愿意来这里活动,从早到晚都是热热闹闹的;而第四层就是社区干部与社区民警们的办公区域。
同址办公以后,只要群众愿意,他们一上楼就可以找到民警和社区干部;民警需要沉入群众了解情况,下层楼就可以了;社区干部与社区民警在同一层楼办公,方便了互通有无、共同协作;三方彼此之间的距离确实更近了。
百姓办事儿再也不用两头跑了
同址办公以后,最直接的好处莫过于,老百姓办理类似居住证、亲属关系证明、婚姻状况证明等业务,再也不用社区、警务室两头跑了;原先花好几天都不一定能办好的事情,现在一天之内就可以迅速办好了。
12月10日上午,社区民警的办公室里坐着不少等待办理居住证的老百姓。原先,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要先去社区居委会办理手续,再去社区警务室采集信息,才能办好居住证。在没有同址办公的时候,万一其中一方办公室没人,群众就会空跑一趟。
记者看到有一位小伙带着他的母亲来办理居住证,老母亲由于腿部受伤,行走很不方便。小伙对记者讲,同址办公以后,他们来办理居住证等业务确实方便了很多,一天之内就可以办完。他由于个人原因比较忙碌,不能排队等候,同址办公真是帮了大忙。
看到这一幕,记者不禁想到,如果没有同址办公,这位腿部受伤的老母亲,可能得来回走不少冤枉路,遭不少冤枉罪。
民警与社区干部拧到了一起
记者观察到,同址办公之后,不仅方便了老百姓,也方便了民警与社区干部的日常工作。
在东北,大庆的人均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该地的吸毒现象也比较猖獗。被公安局处理的吸毒人员多了,就出现了社区戒毒管理的问题。
下午,一位中年男子来到社区一队,进行例行尿检,填写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书》,社区工作人员也对他进行了信息登记。
原来,对于有两次以上前科的吸毒人员,需要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民警共同进行社区戒毒管理,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对吸毒人员建立档案管理、进行培训引导;而社区民警负责对吸毒人员进行信息录入,并定期进行尿检。
同址办公之后,社区干部与民警们能够更好地对吸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进行共同管理,在人员信息上互通有无,便利了双方的工作。
万宝社区的同址办公才一月有余,磨合时间短,无论是民警还是社区干部,都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社区干部张天淑希望未来能够多一些信息共享,多一些业务合作;曹队长则表示,要将半个月一次的治安例会变为每周一次,同时要依托居委会组织开展义务巡查。
记者感到,同址办公把民警与社区干部逐渐拧到了一起。正如大庆市公安局局长曹力伟曾经说过的:“做成一件事,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方向正确,二是措施得当,三是坚持到底。”同址办公虽然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民警和社区干部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下,这个理念正在往好的方向实践推进。
在随警作战的这些天里,记者深深地感到,大庆公安是一支由改革驱动战斗力的队伍,在科学的资源配置和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队伍的工作能力实现了最大化,治安水平和服务质量让老百姓充分满意。
对此,东安分局的社区民警就是个最好的例证:他们一警多能、身兼数职,走出警务室,走进社区,走近老百姓,在“边缘化执法”、“人性化执法”、“规范化执法”等理念指导下,为更好地服务群众而孜孜不倦地挥洒汗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