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务探索>详细内容

警务探索

北京朝陽駐區制警務改革惠及百姓

来源:公安部網站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3-03-21 09:08:04 浏览次数: 【字体:

 

 “推行駐區制警務模式以來,我通過走訪群眾搜集信息,僅2012年就抓獲各類違法人員5名,實現了社區當年刑事案件‘零發案’。”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安貞裡派出所駐區民警肖衛東這樣講述駐區制警務改革后自己的變化。

  2010年以來,朝陽分局依托駐區制警務改革,有效提升了公安機關化解矛盾糾紛能力、群眾工作能力、警情與案件分析能力,營造出“社區警務跟著民意走、社區民警圍著群眾轉”的良好氛圍,群眾對公安工作的滿意度達96.4%。

  統籌規劃:選拔269名民警進駐社區

  近年來,朝陽區域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建設不斷加快。特別是伴隨著中心城區功能調整,大量人口遷入,社區可防性案件總量一直居高不下,給原有警務模式帶來很大沖擊與影響。

  2012年,朝陽分局接報110警情58.9萬件,佔北京城區的36.7%﹔其中與社區警務相關的求助、糾紛、擾民等非警務類警情就達54.8萬件,佔全區110警情總量的93%。

  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加強社區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的基層基礎工作,成為朝陽區公安機關面臨的首要任務和重大課題。

  2010年,北京市公安局黨委開始積極探索社區警務改革問題,推出了社區民警駐區制。“通過實行社區民警進駐社區,全天候為群眾辦事的社區民警駐區制改革,拉近民警同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建立與社區群眾的血肉聯系。”北京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長傅政華指出了駐區制警務改革的核心所在。

  此后兩年,朝陽分局嚴把選人用人關,精心選拔269名責任心強、群眾工作能力強、熱愛社區崗位的民警擔任專職駐區民警,強力推進社區民警駐區制工作。

  改革實踐:實現警力下沉一線

  在民警駐區制改革過程中,朝陽分局因地制宜進行部署:在10個重點社區依托警務室進駐社區,通過增加社區民警數量,實現24小時服務群眾﹔在實行村庄社區化管理的29個社區,依托“綜治中心”落實民警駐區﹔在建有警務室且警務室具備辦公和居住條件的112個社區,組織社區民警和輔警力量輪流值班值守﹔對不具備24小時運轉條件的社區,為駐區民警提供居住和辦公用房,向群眾公布地址和聯系方式。

  朝陽分局亞運村派出所民警姜昕是第一批進駐社區的社區民警:“我向全社區百姓公布我的職責、任務和聯系方式、警務室服務電話,確保警務室全天候運轉。現在我已經適應了‘工作在社區、休息在社區’的‘兩點一線’駐區模式。”

  駐區制警務改革,不僅實現了民警向“社區工作者”的轉變,更將警力下沉到基層一線,直接處理基層矛盾糾紛。

  由於全天候駐區,民警往往具備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通過將發生在社區的求助、糾紛、擾民等非警務類警情納入社區警務范疇,駐區民警可以根據警情的不同性質進行有效處置或前期處置,最大限度減少巡邏力量投入、切實提升社區警務工作效能。朝陽分局還在規范駐區警務運行模式上下了功夫,社區民警不承擔派出所值班、臨時性執勤、行政執法、打擊破案及與本社區警務活動無關的工作,最大限度保証社區民警深入社區、扎根社區,全身心開展服務管理工作,確保實現“同住一地、警民攜手、共保平安”的工作格局。

  群眾認可:駐區民警成了貼心人

  2012年以來,朝陽分局駐區民警走訪群眾9.7萬戶次、14.5萬人次﹔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9370余件,提供各類便民服務1.2萬余次﹔解決群眾糾紛7415件。

  通過實行駐區制警務改革,實現警力下沉,社區民警同群眾見得了面、聊得了天、辦得了事,進一步密切了警民關系。據了解,全區群眾對公安工作的滿意度由2010年的91.5%提升至目前的96.4%。

  “華嚴北裡2號院的居民劉某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稱是朝陽區人民法院工作人員。他被告知在2012年6月10日辦了一張銀行卡並進行了惡意透支。劉某將此事告訴我后,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起電話詐騙,及時告訴他事實真相,成功阻截了一起電信詐騙。”亞運村派出所民警姜昕的這段經歷是駐區制警務改革成果的直接體現。

  肖衛東告訴記者:“我們社區的百姓把駐區民警當做貼心人,有什麼事情總會第一時間告訴我。一位我曾經幫過忙的居民給我發短信,邀請我周末到他家做客。”

  “我們與群眾的心更近了,在他們的支持下,我們工作開展得也更順了。”這是記者在社區採訪時,基層民警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北京 駐區制 警務改革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