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警务为温州经济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信息化正在推动传统警务手工作业、人海战术向现代警务精确制导、集约发展的转变,不仅极大提高了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公安服务民生质量。”温州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黄宝坤如是表示。
指挥皆“可视” 打击更精准
8月6日,温州市区欧洲城商圈人来人往,鹿城公安分局江滨派出所副所长沈军带领队员就“潜伏”在人流密集、扒窃案件高发地段。16时许,一名可疑男子进入了民警的视线,就在这名男子在一大厦楼下行窃时,派出所视频监控中心通过对讲机向队员发出抓捕信号。不到2分钟,这名男子就被便衣队员摁倒在地,人赃俱获。当民警将钱包交还给女失主时,女失主才知道钱包被盗。这是警方以情报信息为主导,实现精确打击的一幕。
为提高反应速度和打击成效,温州警方结合GPS、GIS的应用基础,有效整合近2万个接入公安平台的视频监控信息、3G无线音视频信息、公安有(无)线调度系统及其他公安应用系统,全力打造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一旦发生各类突发案(事)件,这个指挥调度平台可以从接处警情开始,通过辅助决策系统启动预案,开展应急处置;通过实时图像监控系统和通信系统获取警力分布状况和勤务状态,直接实现网上点击指挥调度,缩短从决策到执行的传达时间,形成了“信息化主导、扁平化指挥、点击式调度”的新型警务运行机制。6月9日,车站大道文化公园附近发生一起抢夺案,指挥中心随即通过警用信息可视平台,调动距离案发地最近的警力前往处置,当发现歹徒改变路线向相反方向逃窜时,即指令路面卡点警力设卡拦截。案发不到5分钟,两名骑假牌摩托车的歹徒即束手就擒。
警灯昼夜亮 出行更安全
“过去走在大街上,总是提心吊胆怕被抢,如今警察就在身边,感觉安全多了。”9月25日晚10时许,一位在影院上班的女工面对笔者的采访这样说。“出行不仅安全了,找警察办事也比过去方便多了。”这也是市民最大的感受。
为进一步提高路面警力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防控震慑力,自今年5月份开始,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以“警灯亮起来、警察上街来、群防动起来、治安好起来”为主要内容的“警灯工程”建设,每天有数十名机关警力支援一线单位开展巡逻设卡等工作,全力构建基础防控网。目前全市已完成专业岗亭435个、联防岗亭1800多个的建设任务。通过推进“以警灯为标志、GPS为辅助、一点辐射周边、信息统揽全网”的“警灯工程”建设,切实提高了警灯建设率、路面见警率、防控震慑率、群众满意率。
据了解,“警灯工程”在设卡拦截、防控震慑、服务群众现场求助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的同时,在查控犯罪方面也同样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登录系统查询比对,被查询人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一次查询,可完成对警务平台、公安内部和社会信息等数十类相关人员信息的智能检索。”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截至9月份,参加警灯工程巡防的民警抓获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就有45人,采集人员和车辆等相关信息3万多条。自实施“警灯工程”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建立起了一套常态化、全天候、无缝隙、零距离的防控模式,切实提高了见警率、管事率、民警与犯罪分子的碰撞率。
“要把治安岗亭建设作为社会治安基础防控网建设一项长期的、基本的、重要的工作载体来抓,要做实、做强、做久,不断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并以治安岗亭建设为抓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治安报警求助网格,提升社会治安基础防控的整体能力。”市委常委、公安局长黄宝坤如此表示。
科技成“标配” 服务更优质
“办二代证,只要通过QQ传送符合要求的照片,等回国时到派出所领取就可以,实在太方便了。”身在国外的王先生对瓯海分局经济开发区派出所推出的这一便民措施深感满意。
方便远不止此。手机交通路况点播、车辆交通违法查询、驾驶证信息查询、轻微交通违法掌上处理;港澳签注自助受理业务,申请人通过自助受理机办理港澳团队再次签注业务,可省去填表、照相、取号叫号等环节,相比人工受理节省了80%的时间……
如今,运用网上公安局、“平安温州”微博、警民QQ群等信息科技手段优化管理服务,已成为温州各地公安机关的“标配”。广泛推行“一站式”、“预约式”、“保姆式”、“自助式”服务,群众在家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就能办成事情。
6月27日,温州公安消防部门宣布出台“十项硬措施”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将公安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全部纳入网上办公平台,杜绝“体外循环”和“随意执法”现象。“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不仅希望公安能破大案、抓坏人,还要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把我们的日常小事办好。”鹿城区蒲鞋市社区王大妈的话代表了许多群众的心声。
随着温州市公安局“网上办事大厅”的日益完善,群众在家中就可以完成大多数公安业务的办理。这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的目标,节约社会资源和行政成本,使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率不断上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