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社区的活雷锋”记人民的好警察王德华
他是一个年届五旬的普通社区民警,3年间收到辖区群众送来的140多份“请柬”;他是自贡市唯一一个拥有自己名字命名警务室的社区民警。从部队转业进入派出所当警察23年来,他默默无闻地在社区与居民群众打交道、交朋友,他每天走在辖区小巷里,走进百姓家里面,做着让群众暖心窝的平凡事。虽然没有经历枪林弹雨,没有破获重案要案,但他所做的每一件平凡小事都深得辖区百姓好评。
![]() |
他叫王德华,一个总要被妻子“骂”成“是个‘不合格’的丈夫”,被儿子责怪“是个‘不称职’的父亲”。 因为,群众已把他当亲戚,每逢喜事都忘不了请他,都要给他送来请柬或发来手机邀请短信,为此,他的工资都不能如数交到妻子手里。在贡井老街子社区,只要一提到他,居民都会说他是一个好“邻居”、好警察,是一个“活雷锋”。
![]() |
王德华出生于1960年4月,1977年7月参加工作,1981年3月入党,大专文化,主任科员,一级警督,现任四川省自贡市公安局贡井区分局贡井街派出所社区民警。自入党30年来,他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合格人民警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践行承诺,使一个“邻里纠纷多、打架斗殴多、盗窃案件多”的社区成为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优秀警务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被授予省优秀人民警察,市“人民满意公务员”、“十佳”优秀公务员、“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创先争优党员示范岗”,贡井区首届“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称号。
![]() |
“王德华工作法”的独创者
2003年,不再担任派出所指导员的王德华主动请缨,到当时条件艰苦、问题较多、社区困难的老街子社区当社区民警。老街子社区位于贡井老城区棚户区,失业人员多、低保人员多、各种纠纷多,治安、刑事案件发案高,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社区民警就换了3名,社区警务工作一度陷入瘫痪。
王德华到社区工作的第一天,一位社区老党员拉着他的手说:“王警官,千万别干一两个月就走了呀!”从这位老党员的眼中,王德华看到了人民群众对警察的信任,群众对社区民警的需要。王德华坚定地回答这位老党员说:“请放心,我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干好。”
王德华认为,作为一个社区民警,必须“进百家门、晓百家事、解千人愁、暖万人心”,这样才能得到社区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为了尽快进入角色,赢得工作主动权,王德华走遍了辖区每条街巷、每个角落,他一边宣传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重要性,争取社区干部、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一边广泛走访群众,征求意见、建议。
近年来,他除了喜欢跟群众“打堆堆”,他还喜欢动脑筋。很快,他就组建起了队伍,落实了帮教对象、强化了防范措施。在边干边总结的同时,他摸索出了开展社区群众工作“五勤”、掌握社情民意“四分”、辖区人口管理“四类”、组织安全防范“七挖”、治安管理“三及时”的社区工作法,受到上级公安机关的高度赞誉,被称为“王德华工作法”,并在全市社区警务中推广。
2010年来,王德华抢抓三项重点工作及三项建设机遇,扎根社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又在原工作法基础上深化、提炼出“一二三四五”社区警务工作法。即:关注“一个群体”,关爱帮扶到位;运用“两个平台”,信息化应用到位;办好“三件事情”,服务群众到位;抓住“四个重点”,治安管控到位;依靠“五支队伍”,资源整合到位。进一步整合了社会资源,探索出了一条立足社区、警力下沉、警务前移、依靠群众、警民联手、共保安宁的社区警务发展之路。
![]() |
![]() |
辖区群众的平安守护神
针对社区处于城乡结合部的特点,王德华以创建平安社区为着力点,协助社区建立了低保人员、党员、离退休人员参加的义务巡逻队,坚持每天三班轮流巡逻执守,风雨无阻。落实了以社区治安积极分子为主体的守楼护院队伍,并向社区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防范知识讲座,开展遵纪守法教育。同时加强了对辖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管理。
2009年8月的一天凌晨,王德华率两名巡逻队员对辖区出租房屋开展重点清查时,在河街子一出租房内发现大量的电缆铜线和电锯、绝缘手套等工具,他顺藤摸瓜,抓获了3名盗窃犯罪嫌疑人员,打掉了一个专门盗窃电缆铜线的犯罪团伙。
老街子社区是一个情况复杂的社区,邻里间很容易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理嘴,形成纠纷。别小看这种纠纷,如果调解不及时,很可能酿成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调解好这些矛盾纠纷,就成了王德华一项少不了的活路。
天池路居委会四组的两户邻里发生纠纷,进而双方拳脚相加,矛盾激化,甚而各邀一群人对峙,大有群殴之势,社区干部多次调解都没成功,信息反馈到王德华那里,他很快赶了过去。王德华先找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当然各自都说自己有理;再问旁边人,是非自然清楚;最后分头找双方当事人讲道理、谈友情,让两家人都感到为这一点小事发生纠纷难堪,分别向对方赔不是,最后邻里握手言和。老街子七组有两家因紧邻的过道你占我用起纠纷,王德华前后四次上门调解,两个月解决了他们长达几十年的矛盾。
面对社区的各种矛盾,王德华总是和风细雨地开导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近2年来,王德华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00余起,调解率达100%。辖区无一件民转刑案件发生。老街子社区各类案件逐年下降,实现了重特大案件零发案率,先后多次被市、区政府授予“文明社区”、“示范社区”、“平安社区 ”等称号。
社区困难群众的帮扶人
王德华深知,社区民警,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一个支点。只有通过深入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维护好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人民警察的形象。
王德华在一次入户调查中了解到20岁的“两劳”释放人员王某待业在家,生活没有着落。他主动帮助王某联系了学校读书和以后的实习单位,在王某困难时还在经济上给予他帮助。如今,王某已在成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王某的父母每次见到王德华都要感谢王警官帮助挽救了他们的孩子。
帮教对象余某,在王德华的多次教育转化之后,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活动,表现良好。鉴于余某家庭经济困难,王德华多次和社区研究,为他落实了低保。社区邓某某夫妇都是下岗职工,开了家小茶馆,儿子得了重病,王德华找到有关部门,解决了他们的相关困难,使邓某某夫妇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彭某某丈夫有残疾,女儿在读大学,属于特困户。王德华同社区干部一道,经多方努力,协调彭某某到超市上班,解决了一家的基本生活,也保障了女儿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特困户陈某某、汪某某,王德华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社区民警对他们的关心,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社区80多岁的老干部、治安积极分子何大爷,过去没少得到王德华的关心问候,年节时还会收到王德华的一份礼物。在得知王德华患骨质增生后,何大爷专门送来他所收集的偏方。社区居民王婆婆去年底70大寿,非要邀请王德华出席,因为王德华曾经帮助过她。王婆婆逢人便说:“王警官人好心好,我愿意和王警官攀这门亲。”今年“五一”节期间,社区居民张公公80大寿,他热情邀请王德华参加他的寿宴,还郑重准备了请柬送过来……
警民关系和谐的代言人
作为一名普通的社区警察,王德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他所做的是一件件平凡琐事。一两天做这样的琐事并不难,但王德华长年累月长期坚持这样做,做到了群众满意、领导和同事信赖、党委政府放心,做到了社区平安、稳定、和谐,真正把普普通通社区警务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王德华患有腰椎骨质增生、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每逢气候变化,便浑身酸痛难耐。但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上班放假,他总要一大早起来到社区去走走转转,看看群众有没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2010年3月的一次入户调查时,他甚至腰疼得直不起来。但他没想到半个退字,直到中午十二点半结束调查他才到医院治疗。
在同事们的眼中,王德华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是公务员和人民警察纪律的严格遵守执行者,是一名优秀党员的样板人物。同事都自觉向他学习、看齐。老街子社区书记兼主任李树清说,我接手社区时,条件这么差、问题这么多、困难这么大,能不能搞好工作,我心里没底。是王德华的工作坚定了我的信心,坚定了我们社区班子的信心。今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王德华默默耕耘的结果,是王德华付出辛劳和汗水的收获。
“搞好社区警务室工作,其实就是融入群众中,和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王德华说,我也是群众的一分子,生活在他们中间,所以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如今,王德华已经在老街子社区干了6个年头了,但他依然每天走街串巷,每天依然和群众打堆堆,重复地说着那些“治安好了大家才平安”的老话,依然习惯性地为有困难的居民送去急需的帮助。
我们相信,王德华社区警务室将沿着“三基”工程建设的步伐,乘着“三项重点工作”暨“三项建设”的东风,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洪流中,扬帆远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