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友加入微博打拐 厦门警方也是“粉丝”
本报报道过的被拐泉州小男孩杨伟鑫曾在厦门火车站出现。
“厦门宝贝回家”志愿者们“扫街”对乞儿进行的图像采集。
核心提示
微博打拐,正在以异常迅猛崛起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线。十几天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主持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公益微博,在短短时间内吸引了9万多粉丝。就在这几天,腾讯新闻首页也开辟了“让爱回家”特别策划——宝贝回家关爱行动。2月8日下午,中国第一家“寻子店”店主彭高峰,通过网友在微博上转发的孩子图片,辗转找到了被拐卖3年之久的儿子彭文乐。
一场由微博发起,打击涉嫌拐卖儿童行为和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而在这场行动中,有厦门网友的身影,也有厦门警方的支持……
本报记者 吴俊鸿
“夜深了,宝贝你怕不怕黑?天冷了,宝贝你在哪里睡?你的脸上是否挂着无助的泪,没有你,我的心已碎……”这是“宝贝回家”志愿者组织的主题歌《别让妈妈的世界泪雨飞》,余音袅袅,令人听了忍不住,流泪满面。
十多天前,当“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公益微博进入人们的视线时,立即引起了包括“宝贝回家”在内的厦门打拐志愿者们的关注。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厦门志愿者开始利用微博,走出一条解救乞讨儿童的新路……
行动
拍下乞儿照片放上微博
“大年初一上鼓浪屿舅舅家拜年,途经轮渡口和中山路之间地下通道时,一个小女孩坐着祈祷。很认真的观察下,(她)应该是站不起来了。大年初一,本是孩子穿新衣拿红包的时候,但她依旧在乞讨。”
“正月初二中午1点左右,在厦门中山路附近看到的卖艺乞讨儿童。我在拍第二张的时候,那男孩还恶狠狠地看我,并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BRT莲坂站。小女孩一岁左右,据说从初一起就在(天桥下)。”
……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上,关于厦门乞儿的信息,至少有10多条。每一条,平均转发量在40次以上。这样的局面,基本上是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中形成——善良的人们试图通过拍照上传的形式,为这些孩子寻找某种可能存在的解脱之道。
信念
一场“守株待兔”的努力
这种看似很难有结果的寻找,基于某种朴素的情感判断:没有一个父母,会让年幼的孩子在街头进行危险的表演;没有一个父母,忍心看着亲生孩子在寒冷的天桥下瑟瑟发抖;没有一个父母,会对孩子进行肢体上的摧残,只为了能在乞讨时获得更多同情……
从这样的情感判断出发,那些流落街头的乞儿中,必定有一部分是被人拐来的——事实上,这个结论已被证实。就在昨天,一则关于某地“乞讨村”专门拐来儿童、进行肢体摧残后充当乞讨工具的新闻,再度掀起了人们对人贩子的批判狂潮。
包括“宝贝回家”在内的打拐志愿者们,开始了一场“守株待兔”式的努力——他们把路边乞儿的照片拍下来上传到网上,希望能碰巧让孩子的亲生父母“撞”上;同时,他们把痛失爱子的父母提供的孩子照片也贴出来,希望有热心人能认出这些孩子。这样的坚守,进入微博时代后,突然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微博让‘全民打拐’真正成为可能。”一位厦门志愿者对本报记者说,早在去年,已有厦门“宝贝回家”的成员开始尝试通过微博刊发照片,在更广阔的人群中“守株待兔”。
合作
厦门警方转发“随手拍”
记者注意到,前日厦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厦门警方在线”,也成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的“粉丝”,并于前晚转发了于建嵘的一条微博,号召广大网友如果发现有被拐卖嫌疑的儿童,请拨打110报警。而截至记者发稿时,至少有20个厦门民警的个人微博,也已通过不同的方式,转发了“随手拍”微博上的寻人讯息。“微博打拐”,正在成为一种连接民间和官方打拐力量的有效渠道。
量变引发质变,“人海战术”此时发挥出强大的优势——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来自外地媒体的消息称,已有5名被诱拐的孩子,通过微博被热心人认出。
背景
一封求救信发起一场运动
真正将这场“微博打拐”行动推向前台的,是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主持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说起来,这个微博和本报也有一些渊源。
去年6月30日,本报刊发了一篇《两名父亲相聚厦门 拍客照片燃起寻子希望》的消息。“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的发起,正是源自文中一名失踪孩子小伟鑫妈妈的一封求救信——1月17日,这封求救信发到了于建嵘教授手中,小伟鑫的妈妈希望于教授通过微博,帮她寻找失踪孩子的下落。为此,于建嵘专门建立了这个微博,希望通过网友的力量,找到被拐卖的乞讨儿童,以及减少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的现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