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打造效能公安 警情连续三年下降
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让苏州人无比自豪———他们生活在美丽如画的城市。如今,又一种自豪挂在苏州人的脸上———他们的家园很安全。江苏省苏州市连续3年违法犯罪警情以30%的速度下降,2009年以来更实现了命案全破,群众对苏州公安的满意度由全省第9位跃升至全省第一。
安全,是苏州市公安局万余公安民警全力打造公正、高效、自律的效能公安的结晶。
公正执法——
明确每项执法活动具体标准,实行网上执法监督考评,依托信息化手段执法办案
今年7月,一部被民警们称为“执法宝典”的软件,被下载安装到苏州所有一线执法执勤民警随身携带的警务通上,民警可以随时查看、学习、记忆,对照标准和流程,严格规范执法。
苏州市公安局法制办主任吕思廉介绍说:“这部‘执法宝典’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全面规范了面广量大的公安执法具体环节和流程,明确了公安机关每项执法活动应当达到的具体标准,确保执法工作统一规范。”
这部180余万字的《执法规范标准体系》,只是苏州公安执法工作“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的一个缩影。依托不断优化的执法办案平台,苏州公安建立了网上监控、巡查、核查、预警和考评等网上执法监督考评工作机制,实行一警一考评、一案一考评、一事一考评,实现接处警、办案、监督、考评“一网通”,全面推行警情网上录入、案件网上流转、对象网上审批,杜绝“暗箱”操作,以执法规范化推进公正、廉洁执法。
每一起案件的办案质量,都是公安执法的“试金石”。从调整管理体系、归并内部职能,到转变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苏州公安不断推进执法办案工作的转型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警开始习惯依托科技信息化手段执法办案、坚持审讯和外围取证并重、注重以防为主来减少执法办案成本。
转变传统侦查取证模式的成效显而易见,不仅使破案打击能力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执法办案效能明显提升。2009年以来,苏州执法工作实现了刑讯逼供等粗暴执法“零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零撤销”。
高效行政——
建立“一条龙”警务运作机制,推行“创意警务”,开展“大部制”改革
如今,苏州公安正在研究和实践如何通过情报研判预警实现警力集聚的新模式,改变“大呼隆”突击行动、疲劳用警的做法,建立预警发布,上下联动,多部门响应,同步运作,集预防、核查、管理、经营、抓捕于一体的“一条龙”警务运作机制,减少和避免无谓的警力资源浪费,稳、准、狠地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现有警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警务效能。
事事处处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用足用好每一个警力,已经成为苏州公安进行任何一项警务工作的“习惯”。
这种“习惯”的养成,是出于严峻治安形势的考验。当前苏州市外来人口数量已持续增长至607万,而警力仅占实有人口的万分之九点六七,远低于全省和周边城市的平均水平。
发轫于2009年初的“创意警务”,使苏州公安走出了单纯增人加钱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怪圈。木渎交巡警中队仅用3万元就完成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的创意、正仪派出所社区民警郭喜明抗破解车库报警器(已获国家专利)的创意、枫桥派出所民警吴建宏一根小小的防盗弹簧将社区发案从月均35起降为6起的创意……在“创意警务”的引领下,像这样的“金点子”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一年前,原本在机关工作的民警王禹蓉被调到了虎丘派出所,她所在的分局共有53名机关民警充实到派出所或专业队工作,分局机关14个部门归并为“两室三队”,使派出所的警力提升了14%。这场涉及全局的人事大变动,被苏州公安内部称为“大部制”改革。
这种改变,在苏州所有公安分局和199个派出所同步发生,其结果既给派出所减了负,节省了大量警力,还提高了办案效率,平均个案的办理时间由40多小时降至20小时左右。
与“大部制”改革相配套,苏州公安从明晰各警种在“三项建设”中的职责任务入手,开创性地提出了“做优机关、做强专业队、做实派出所、做精社区”的转型发展架构。
苏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许建华自豪地说:“2009年,152起命案全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今年1至7月,59起命案又全破。持续实现命案全破,靠的是专业队的做强和机制的健全。”
严格自律——
所有办牌办证窗口安装满意度测评器,明确每个岗位的责任,用信息化手段杜绝“违规操作”
今年年底前,苏州全部派出所、一线执法执勤单位以及行政服务中心的所有办牌、办证等窗口都将安装群众满意度测评器,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评议,监督评议结果将作为执法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苏州公安还逐步建立了互联网行政处罚告知系统,增加执法透明度。在不涉密的情况下试点,将行政处罚的法定告知内容导入公安网站。当事人通过输入案件编号和身份证号码即可查询行政执法的法定告知信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高度的责任感,首先来自于规范明晰的责任标准。经过层层学习《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和市局的《执法规范标准体系》等,使每个层级的领导、每个岗位的民警都明确了自己的责任。
从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到一线接处警民警统一配备“数码鹰”取证,从所有执法办案场所音视频监控点全面覆盖,到直接连接各单位指挥室、纪检、督察部门的红外入侵提示系统,苏州公安正在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督方式、完善监督内容、延伸监督触角,使“违规操作”的可能性最小化。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打处绩效全面增速的情况下,全市未发生一起刑讯逼供、变相体罚等执法不文明、执法违纪事件。
“要养成尽职常态化,必须让敬畏责任成为从政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执行力。”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张跃进表示,问责常态化的目的不在于仅仅事后追究责任,而在于向各级领导和民警传递新的施政理念,即“职权相当、权责相当、错责必究”,让每个领导干部把责任当作悬在头顶上的一把剑,敬畏责任、履职尽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