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务探索>详细内容

警务探索

山东济宁:实施“三动警务”战略 构建维护稳定大格局

来源:今日信息报 作者:王衍坦 英芯茳 发布时间:2010-02-26 18:20:02 浏览次数: 【字体:

    济宁市市长助理、市公安局局长徐世杰(右二)深入农家走访,了解群众需求。

    2009年11月20日,山东济宁市公安局济东分局辖区发生一起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的案件。济东分局信息研判民警通过公安系统的警务信息平台,查寻在济宁境内发生的类似抢劫出租车的案件和在外地有济宁人参与抢劫出租车的案件。搜寻结果发现,2009年11月12日,在济宁市任城区,发生一起抢劫出租车案件;2009年10月31日,在大连市新港工业园区发生一起有济宁人参与的抢劫出租车案件。办案民警将几起案件串并案进行侦查,很快锁定了两名犯罪嫌疑人,顺线侦查,成功破获了系列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的案件。

    鼠标轻点,兵不血刃。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抓获犯罪嫌疑人,这是济宁市公安局实施“三动警务”战略取得的辉煌战果之一。

    去年以来,济宁市公安局党委创新现代警务理念,根据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实施“主动警务、移动警务、联动警务”的战略构想,即实施主动警务,构建预知预防大格局;实施移动警务,构建服务民生大格局;实施联动警务,构建动态防控大格局。“三动警务”的实施,进一步集约了警务资源、把握了公安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深化了“三基”工程和“三项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构建起以预知预防、服务民生、动态防控为支撑的现代警务新格局,实现了公安工作的新跨越。去年以来,济宁市公安局先后被评为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优秀公安局、全市“双评活动满意单位”等荣誉称号;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被济宁市委、政府荣记集体二等功;市公安局在全市政法工作和队伍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率名列第一;济宁市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

    实施主动警务 构建预知预防大格局

    2009年5月,济宁市公安局信息研判中心针对城区“两抢”案件高发的问题,认真分析研判,发现犯罪嫌疑人作案大多驾乘无牌摩托车,于是采取多警联动方式,部署交警加大对城区无牌摩托车的查处力度,先后查扣无牌无证摩托车600余辆;同时,部署巡警加大巡逻力度和密度,使城区“两抢”案件与同期相比下降了48.8%。

    用信息主导警务、引领实战,用信息指导重大问题的决策、指挥、处置等各个环节,这是济宁市公安局实施主动警务,构建预知预防大格局的生动写照。所谓主动警务,是济宁市公安机关争取工作主动权、提高公安控制力的一种警务模式,其关键是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预知预防大格局,做到超前应对、先发制敌。一是健全预知预防的系统架构。济宁市公安机关抓住公安部“大情报”系统平台建设的有利时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设集约各类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警务研判、决策、指挥于一体,更准确地把握社会稳定和治安走势的“大情报”系统,将现实性、实战性、融入性相统一,融入全国、全省“大情报”系统循环,构筑起强大的预知预防信息系统平台。二是保证预知预防的信息质量。信息的质量决定着应用的效率,应用的效率承载着系统的生命。作为公安部应用的点对点平台,如何使“大情报”系统的生命力更旺盛,这就要求每一名民警都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信息收集、录入的质量。济宁市公安机关严把信息收集、录入的质量关,坚决抓好基础数据的“纠偏灭虚”,进一步消除信息壁垒和障碍,打造全市信息大研判平台,注重开展事前性研究、内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和战略性研究,探索积累一系列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模型方法,使情报信息的收集传递、发布反馈、分析研判、交流会商、指令下达和层级分工快速有序,更好的发挥实战引导作用。三是强化预知预防的决策执行。三分战略,七分执行。确保预知预防的一切决策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执行力和落实力,这也是主动警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未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济宁市公安机关注重预知预防环境下的信息牵动引领,注重问题切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作为,主动适应社会生产、生活和治安的变化,主动转换公安工作思维视角,破除等靠要思想,破除怕风险求保险思想,积极研究主动警务策略,从根本和源头上提高公安机关的打击、防范、控制能力;坚持全面设防、严密侦控,坚决把敌对破坏活动粉碎在行动之前;坚持深入排摸、重点稳控,坚决把网上网下的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坚决把突出治安问题解决在形成气候和乱点之前;坚持严密防范、强势挤压,坚决把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压缩到最小限度;坚持关口前移、常态严管,坚决把各类隐患消除在事故之前,实现公安工作更高层次的提升和跨越。

    实施移动警务 构建服务民生大格局

    “大走访”活动伊始,济宁市公安机关的260余辆“民生警务直通车”活跃在街头巷尾、村居学校、企业单位,进行走访巡逻,问群众所需、问打击之效、问发展之计、问社会之安,使公安民警真正成为群众反映情况的接待员、办理公安业务的服务员、法律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会动态的信息员和群众意见的协调员。自“民生警务直通车”走访巡逻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接受群众求助1650余起;现场调解纠纷381起;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127名,及时制止打架斗殴案件120起,走访贫困失学儿童136人次,走访帮扶困难家庭347户;小小的“民生警务直通车”成为济宁市公安机关“移动警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所谓移动警务,是济宁市公安机关创新社会管理、动态服务民生的一种警务模式。新形势、新任务对公安机关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回应这种期待和要求,济宁市公安机关敢于突破旧思维、旧观念的束缚,克服传统的、静态的、被动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以更加灵活、更加贴近、更加富有成效的方式,建立起服务民生大格局。

    ——在移动警务中改善形象。“大走访”活动其实就是“移动警务”的一次生动实践。济宁市公安机关把“大走访”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坚持下来,全体民警动起来、走下去,通过近距离用“心”去访、用“心”去听、用“心”去做,客观真实地了解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求、所喜所忧,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可能形成矛盾的危险因素,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民生警务直通车”走访巡逻活动为载体,统一车辆标识,做到入村、入庄、入企、入校,做到问需、问效、问计、问安,从而开辟群众提问、投诉、建言的新渠道。推行便民利民新举措,通过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便民形式,积极探索移动警务的新模式,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

    ——在移动警务中管理社会。为近距离服务管理、服务社会, 济宁市公安机关根据地形地貌不同、经济发展不同、群众需求不同、网上网下情况不同的特点,在社区警务管理中首创了水上船舶警务室、陆上公交流动警务室,推出了企业驻警、一村一警等工作模式,在虚拟社会管理中设立了“报警岗亭”和“虚拟警察”图标等等,这些创新性的举措,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移动警务中打击犯罪。社会的大发展带来的是人财物的大流动,应对流动中出现的违法犯罪活动,必须采取动态的近距离打管控举措。济宁市公安机关通过在城乡社会布建全时空巡逻、全时段报警求助车,GPS报警系统等措施,确保对重点区域、路段、部位、时段的有效控制,及时发现、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延伸巡查范围,加大重点场所、要害部位的巡查力度,巡逻过程中动态接警,就近出警,加快出警速度,缩短出警时间,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力争抓获现行,切实增强巡逻效能。

    实施联动警务 构建动态防控大格局

    2010年1月5日晚12时许,邹城市看庄镇土山村一村民家中发生盗窃案,一窃贼偷了一辆自行车正欲出门时被发觉,孤身一人在家的女村民不敢追赶,便摁响了安装在床头的警铃,警铃一响,“警铃入户”技防工程“十户联网报警”的村民们手持铁锨、棍棒冲出家门,呼喊着抓盗贼;正在村里巡逻的5名治保人员听到警铃声闻讯赶来;接到警铃报警的邹城市公安局看庄派出所民警也驱车赶到现场,警民联动,将盗窃犯罪嫌疑人当场抓获,从而破获了系列盗窃案。看庄镇土山村的村民高兴地说“警铃一响,天罗地网。”

    这是济宁市公安机关实施的“联动警务”战略取得的又一战绩。

    所谓联动警务,是济宁市公安机关积极统筹防控资源、营造强大防控合力的一种警务模式。济宁市公安机关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特殊时期,统筹整合一切资源,建立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大格局,实现了社会治安防控资源的大联合、大联动。

    构建公安联动防控体系。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公安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变化,而提高公安机关的合成防控能力,既是现代警务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这一变化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随着当前公安机关专业化、职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建立各警种之间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作用。济宁市公安机关着力构建“扁平化”指挥体系,通过对警情和警力分布的全时空动态掌握,实现对社会面警力的点对点指挥,对警情处置的实时监控、快速调动、联勤联动、精确打击。在全市重点建成了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卡点堵截网、区域警务协作网,健全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巡警和派出所为主体、各相关警种和治安辅助力量共同参与,网格化巡逻、扁平化指挥的“六网一制”动态立体防控工程,治安、特警、交警和派出所等不同警种、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合理划分巡区,统筹安排警力,重点加强人员密集地区的防范控制,不断提高街面见警率和民警的管事率。在实施公安联动防控的过程中,高度关注群众感到不安全、不满意的“小数值”问题,对突出的治安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全力预防、及时侦破扒窃、入室盗窃、盗窃电动自行车、摩托车、街面抢夺等平时发案率高、案值不高的“小案件”,绝不让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构建社会联动防控体系。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但不是唯一的力量,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坚持社会治安的群防群治、综合治理。济宁市公安机关通过采取城市军警民大联防,政府出资聘保安、保安巡防保平安,农村治安“双保”和“十户联网报警”等措施,将防范资源部署到案件高发、防范薄弱、群众需求的重点地区和时段上,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全面推进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建设,组织、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小区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努力实现对全市社会治安的全时空、无缝隙立体动态控制。2010年,兖州市政府计划投资4000余万元,在全市各乡镇和城区实施技防全覆盖民安工程,工程建成投入后,全市城乡每一个村庄、社区、重点区域单位将遍布电子监控探头,将实现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的实时掌控,形成“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社区有联防、单位有技防”的立体复合型治安防控体系。同时,充分依靠基层群防力量,抓好重点问题、重点地区的重点整治,有效遏制了突出案件的高发势头。( 吴振斌 记者 徐新宽)

警务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