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级五长制" 广西公安机关创新方法解纠纷促稳定
“在家门口就能和市、县局长‘面对面’解决问题,我很满意!我以后不会再辛苦跑到县里、市里上访了!”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派出所视频接访室里,同乐村平溪屯的苗族老汉覃甫培英对着视频另两头的柳州市公安局局长胡明朗、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局长陈京尤感慨地说。
覃老汉的家距县城80多公里。为儿子案件要上访的他先要从屯里坐牛车到村上,再搭乘拖拉机到乡里,最后转乘中巴车到县城,路上要跑4个多小时。这次在“家门口”的派出所就把上访解决了,可谓皆大欢喜。
这是柳州市创新启用视频接访系统,解决山区边远群众信访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自治区公安厅在破解矛盾纠纷难题促进社会稳定中,创建“五级五长接访”、“公安信访超市”等信访工作新机制,推行“三级一联”、“三级限时调解”新机制,摸索出独特有效的“走、闻、问、切、固”五步工作法,迅速前移化解关口,畅通接访调解渠道,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越来越多像覃甫培英这样的上访人从中感受到党委、政府的亲民之情和务实作风。
接访:“五级五长制”畅通民意
信访是民意、民情、民生诉求的主要渠道,渠道不畅,必定影响社会稳定。
2005年以来,自治区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厅、市、县三级公安厅局长开门接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一些老信访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群众重信重访的事还有发生。如何及时解决群众问题,减少群众重信重访,甚至越级上访?自治区公安机关结合实际,在全国率先推行“五级五长接访”的公安信访工作模式。它与以往公安机关领导“大接访”不同之处在于,“五级五长接访”在厅、市、县三级公安厅局长“大接访”的基础上,又新增“派出所所长、警务室警长”两级接访,将“大接访”工作关口前移,延伸到社区和广大农村,在基层构筑起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将问题解决在基层,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
去年2月,钦州市那彭派出所所长卓有声接到面包车主谢光明的信访,反映他前年因争客与班车司机群殴受伤,至今未得赔偿。卓有声多次走访当事人,做思想工作,最后班车司机赔偿给谢光明8000元。谢光明奔波多时的上访脚步停下来了。
在“五级五长接访”带来新气象的同时,自治区公安厅又倾力打造“公安信访超市”:信访员充当“导购员”角色,根据群众不同的诉求,安排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场接待群众。打破延续几十年的信访传统,为信访工作“提速”。此项新机制的实行有效提高了信访工作实效,据信访工作民警反映,以前信访件经报批并层层转办,往往要三五天才能转交到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手中,而今上访群众当场就可以直接和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反映情况,得到相应的回复,更有利于信访案的解决。
“五级五长接访”和“公安信访超市”的实施,迅速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公安信访工作新网络,快速畅通了群众信访渠道,获得了“干群双满意”的良好效果。2009年1月,公安部纪委书记祝春林到我区进行调研公安工作时,高度肯定了我区公安机关开展“五级五长接访”和“公安信访超市”的做法,认为是促进警民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好做法。
调解:两个“三级”堵矛盾源头
近年来,随着广西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土地纠纷、财产纠纷、邻里纠纷不断增加,已成为影响稳定的新因素。
如何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又一次以“求实创新”来引路。在全区派出所内尝试建立规范的调解室,对因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纠纷案件,尽量不进入司法程序而运用调解方式解决;大力推行“三级一联”新机制,在“现场调解、警务室调解、派出所调解”三级调解中,联同司法、维稳中心、居委会等,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共同解决问题;创造“三级限时调解工作机制”。规定现场调解于当天完成,警务室3天内完成,派出所调解室7天内完成,较好地解决了过去调解方式单一的问题,避免了矛盾纠纷处理不及时转型扩大。
2008年10月,贵港市桥圩三中聚集了100多名相互指责谩骂的群众,一起群体性事件一触即发。
原来一名学生在玩耍时不慎撞掉另一名学生两颗门牙,因受伤学生家长在学校协商赔偿时情绪激动,引起了矛盾激化。双方亲属听闻此事,都担心自己亲人吃亏,纷纷赶到学校助阵。
桥圩派出所民警闻讯立即赶到现场。由于民警长期在群众中开展调解工作,警民连心,鱼水交融。经过一番悉心的开导,大家表示民警能公正处理此事,于是纷纷离开了学校。最后,在派出所和镇司法所、村委干部共同主持调解下,受伤学生的医疗费用等各项赔偿妥善解决。
像这样的事,在桥圩派出所可不少。去年,民警杨志鹏成功调解了村民矛盾纠纷20余起,他的警务室也变成了“议和庭”,常常坐满人。他说:“通过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群众对我也更信任,工作更好做了。”
派出所调解室的成功探索,迅速形成全区治安调解新局面。治安调解案件调解数和调解成功率大幅上升。一批重点、疑难、久拖不决的信访案件得以化解。去年,全区派出所调解矛盾纠纷5.12万起,成功调解4.77万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的目标。
促稳:“五步工作法”浇开和谐花
农村稳定,关键在村屯。而要化解村屯矛盾,关键又在于各级党委、政府干部和公安部门干警能够真正深入到群众中间,和群众交朋友、给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密切联系,建立感情。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曾经有一对积冤长达80多年之久的“老冤家”:天河镇的长风屯与乔善镇的单竹洞屯。他们一方家藏民国时期的判决书,一方怀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院调解文。多年来,两个屯为平顶岭的山林权属多次发生冲突,数十人受伤住院,成了当地不稳定的“老大难”对象。
“矛盾要解决,关键靠感情!”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公安局长罗国壮看到这一切,决定对其使用“走、闻、问、切、固”五步工作法,解决老问题。
何为“五步工作法”?罗国壮向记者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走”,深入群众,广交朋友;“闻”,倾听民声,掌握纠纷缘由;“问”,问计于民,共商化解良方。“切”,找出症结,科学选方,逐一化解;“固”,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果。
化解“老冤家”的任务落在该县公安局副局长鄂自昂和民警韦红的肩上。为了了解长风屯与单竹洞屯冲突的原因,他们走访屯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做通“关键人物”的思想工作,同时,帮助屯里建球场、办户口、办低保,送老人到南宁治病,为屯里追回公款等……短短两个月,他们驱车跑了2万多公里,走访群众1200多人次。一串串数据承载着他们的辛勤与汗水,也凝聚着民警对群众的深情,滋润了双方群众的心田。去年4月,在公安民警的调解下,长风屯和单竹洞屯的“老冤家”们终于坐在同一张桌子前,签下和解承诺书,握手一笑泯恩仇。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公安局的191位民警便先后深入到全县11个乡镇基层农家,走访了2万多名群众,探索出“走、闻、问、切、固”一整套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成功方法,成功化解了65起大小矛盾纠纷。目前,“五步工作法”正在全区进行推广,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乡间有山歌传唱道:“大走访来着实妥,公安搭桥群众乐,多年冤家来握手,山乡到处和谐歌”。群众的口碑深深地印证了警民融洽的鱼水情。去年,全区公安机关共办理来信来访7497件(起),比同期减少28.1%,其中来信5259件,比去年同期减少32.3%;来访2238起4203人,起数比去年同期减少15.8%。绿意葱茏的八桂大地,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到处呈现春潮涌动、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充满着无限商机、无限活力的发展前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