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务探索>详细内容

警务探索

沈阳“网格化巡逻”改变了什么

来源:辽宁警网 作者:孙福会 韩英信 发布时间:2005-05-04 15:41:51 浏览次数: 【字体:

 

    正像一些地方将机关警力下沉笑称为“机沉”一样,辽宁沈阳的民警习惯称网格化巡逻为“网格”。去年初,当“网格”即将启动的时候,人们还担心,警力从哪儿来,经费怎么保障?机关干部能不能适应“网格”的节奏,能不能和基层民警融合到一起?一年过去了,一切都有了初步的答案
 

   “碰撞率”高了,发案率低了

   今年2月15日,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沈阳市公安局和平分局的民警在中心商业大厦内抓获了两名网上通缉的A级在逃犯罪嫌疑人,从他们的身上搜出了“六四”式手枪。两人交代:“到沈阳想抢金店,可一直没法下手。”

  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沈阳市发案数同比下降了86%%。铁西区竟无一起案件发生。而去年一年,沈阳市的刑事案件同比下降了14.8%%,这一数字在全国的大中城市中也是遥遥领先的。

  是什么遏制了案件的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一条是“网格”出的效益。“网格”并非沈阳首创,但是他们根据自身情况,构建并实施的以派出所为平台、社区为依托、街路为线的社会面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同时深化了派出所的警务改革,让沈阳人真正感到了社会治安的变化。

  “网警”三千,摆上街面,社会面的见警率和与犯罪分子的“碰撞率”高了,刑事案件的发案率降了下来。“网格”覆盖的广场、街路等场所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了19.5%%,杀人、盗窃、强奸等八类主要案件同比下降了23.1%%,市内五区街面抢劫、抢夺和盗窃机动车案件同比下降了25.1%%。

  去年末,公安部社会治安调研组经过调研发现,当前沈阳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群众对沈阳社会治安状况和公安机关的满意程度较高。他们随机走访了10名出租汽车司机,有9人认为社会治安状况很好或较好,全部对沈阳市公安工作做出了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评价。

  对于“网格”的效益,沈阳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刘和对记者说:“网格化布警的目的,是要实现基层警务由被动反应型向主动反应型、由事后处置向先发制人、从习惯于室内工作向加强社区和路面防控工作的重大转变,将违法犯罪控制在初始阶段,这样能更有效地节约警力资源和破案成本,给市民带来更多的安全感。网格化布警的核心理念在于先发式的控防机制,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格化动态巡防,这是国际警界公认的现代城市治安防控最有效的警务方式。这种警务方式有效地遏制了犯罪,成效可谓事半功倍!”

   “合庙撤所”百余个,“机沉”三分之一

   实施“网格”,关键要有警力。长期以来,由于派出所主业不明确、警力缺乏且配置不合理、巡防区域划分不科学等,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然而,要构建网格化巡防体系和深化派出所警务改革,又会遇到编制体制等诸多问题,而这些并非公安一家自身可以解决的。加之多年来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要把机关的人“赶”下基层确实也不是件容易事。

  沈阳市公安局在经过长达半年的充分调研论证和全面思想动员的基础上,去年春节过后进行了一场力度空前的大改革:

  ———精简机构,警力下沉。全市13个分、县(市)局,合署112个科、队,撤销25个治安派出所,精简人员1072人。市局机关按三分之一的比例,下沉警力715人。这1787人充实到派出所后,中心城区派出所警力达到分局总警力的65%%,城周区派出所警力达到分局总警力的60%%,县(市)派出所警力达到县(市)总警力的55%%。城市派出所实行社区警察中队、巡逻警察中队、治安警察中队、刑事警察中队和内勤综合室“四队一室”的结构模式;城周分局城市派出所和县(市)政府所在地派出所实行社区警察中队、治安警察中队、刑事警察中队和内勤综合室的“三队一室”结构模式。

  ———警务前移,权力下放。市、区(县、市)两级公安机关的治安、刑侦、户政、经保、网络监察、消防等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能下放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派出所,改变过去包办代替、层层过关的工作模式。

  ———加大投入,保障下倾。人、财、物本着“先基层,后机关”的原则,向派出所倾斜。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次性投入4660万元,购买了巡逻车辆、警用装备,全面武装“网格”巡警。

  1787名警力下沉,对于沈阳市的民警来说,无异于是一次大的“地震”。到现在,过去将近一年了,谈起当时的情景,大家仍记忆犹新。治安处的一位领导回忆道,当时确定哪些人下派出所也颇费了一些脑筋,不是说把机关干得不好的推给基层,而是要把它看作一次到基层学习锻炼增长才干的好机会。他们果断决定后备干部、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先到派出所。

  在市局机关下沉的715人中,包括了处级干部23人、科级干部113人,其中也包括87名女民警。

   白天看警察晚上看警灯

   去年4月8日,沈阳市公安局举行了隆重的出警仪式。他们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不论犯罪分子何时“上岗”,警察决不下班!配齐随车器材的崭新巡逻车109辆、自行车531辆、民警个人装备1100多套全部到位。3336名“网格”民警以步巡、骑自行车巡逻和机动车巡逻的形式进入了全市的“网格”。

  在巡区设置上,按照平均一平方公里一个巡区的原则,根据派出所辖区地理环境、人口密度、重点要害部位、治安复杂程度,适当增设巡区。目前,沈阳市已在市中心五区和城周部分地区设置了186个巡区,同时按照道路情况划分了111个巡段,并在出入城区的27个主要路口设立27处卡点,构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巡控网。

  在警力配备上,以公交分局负责的长途客运站为点,以交警支队负责的主次干道巡段为线,以全市基层派出所辖区为面。全市派出所徒步(自行车)巡逻民警1302人,机动车巡逻民警1310人;在交警支队、北站分局、公交分局配置巡逻民警724人。

  在勤务方式上,徒步巡逻从早7时至晚11时,实行三班两运转。机动车巡逻覆盖派出所整个辖区,一辆24小时巡逻,另一辆从晚11时至早7时巡逻。同时,组织联防队、巡防队等辅助力量,由民警带领巡逻,对重点地区、易发案部位巡察守望,全面强化街面和社区的治安防控。这种巡逻方式也被沈阳人形象地说成“白天看警察,晚上看警灯”。

  4月8日,“网格”第一天的下午3时,皇姑分局长江派出所的“网格”民警在北行地区巡逻时,发现一人形迹可疑,遂上前盘查。经工作查明,这是一名入室盗窃犯罪嫌疑人,收缴赃款1000余元,并以此为突破口成功破获了沈阳市“串联8号”系列盗窃案。这也是“网格”后的第一案。

  据统计,在不到八个月中,通过网格化巡逻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263人,破获案件1405起。全市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5.3%%,其中盗窃案同比下降15.5%%,抢劫案件同比下降21.2%%;全市破案率同比上升7.5%%。

  小小街面为民警全面锻炼、施展才艺提供了舞台。大东分局小津桥派出所的“网格”民警周航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12名,破获刑事案件100多起,成了闻名全市的“网格明星”。

    三好所的“五好”管理法

   “网格”民警上街,怎样保证效果?为此,沈阳市公安局先后制定下发了《沈阳市公安局参加网格化巡逻民警管理办法》《社会面网格化巡逻防控工作督察办法》《关于加强网巡工作基础业务建设意见》《关于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加强指挥调度和通讯联络的工作规范。同时,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了市局、分局和派出所的三级监督管理机制。

  在一个执勤点,记者见到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沈阳市公安局巡逻勤务规范》等相关管理规定。三好派出所所长王玉财说:我们时常提醒“网格”民警,在《规范》面前,一切“歪点子”、“小窍门”和“捷径”都不能有,就是要按章办事,按规定执行。

  王所长介绍了他们的“一二三四五管理法”,即:吃透一个规范、配好二人组合、落实三次派勤、跟踪四个时间、每天五次检查。

  每天三次的15分钟岗前派勤包括了岗前点名、检查警容风纪、查验装备、部署防控重点和传达上级指示、通缉令、协查通报、治安动态信息以及提出工作要求、强调工作纪律等多项内容。三次派勤把整个勤务串联了起来,保证了巡逻民警“两头”见到所领导。

  巡逻期间则主要是跟踪四个时间。这四个时间是:巡逻45分钟,休息15分钟,吃饭60分钟,处理问题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四个时间可以保证民警在有效的时间内真正动起来,从而保证巡逻的质量。

  “跟踪”的方法也不相同:“共同巡逻法”是通过干部和巡逻民警一起上岗的方式,为民警做出样子;“手台呼点法”是通过不定时的手台呼点,了解民警的工作情况和守时情况;“意见反馈法”是通过向巡线上的群众、民警接触过的群众了解,掌握民警的工作、守纪情况。

  每天的五次检查,除了岗前和下岗前的两次外,中途每隔一个半小时签到一次,每班岗签到三次,并把当时巡区治安情况写清。所领导则采取定时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法,并把每次检查的意见写在“派出所督察栏”内,并签注姓名和检查时间,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机关、基层民警在“网格”中“优势互补”

   在沈阳采访时,记者来到五里河体育场,在看台下有一间巡警办公室见到了一组“网格”民警。其中年龄较大的是沈阳市公安局通信处的苏永辉,虽然已经48岁,但他还是第一次下基层。“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面对传真机、手机等设备,就像半个机器人。当初,我很怕下来。刚刚走上街头时,也确实像个外行。遇到情况所里的民警总是主动上前,我们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派出所就像一个大家庭。现在,我们每天和老百姓沟通、帮老百姓解决问题,很有意思,这在机关是接触不到的。一年来,我学了不少东西,为人处事也进步不小,没到派出所就像没当过警察一样。”

  像苏永辉这样“机沉”的民警大多有类似的感受。一年前,他们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网格”,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遇见熟人,面子上不好看;担心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处置;担心整天在街上走太累;担心和派出所民警搞不好关系……如今一年的期限快到了,已有不少人开始留恋这个岗位,不少从局机关来的民警都要求再干一年。是什么让他们改变了呢?

  三好派出所王所长介绍说,开始确实有民警嫌网巡工作苦、脏、累、险而闹情绪、不愿干。所里一方面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工作技能,增进相互了解;另一方面解决了网巡民警休息、就餐等困难。在巡逻中处置问题时,他们要求基层民警冲锋在前,以避免机关民警处置时可能遇到的尴尬;主管副所长闫之雄每天7点前到队部,把办公室打扫干净,给自行车打好气并摆放整齐;遇有机关来的民警未按时到岗,所领导马上顶替上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沉”民警无论从心理上、工作上还是身体上都适应了“网格”的节奏,身体比以前坐办公室好多了。

  这些机关民警,以往多是在机关里指导、管理、考评和协调基层的工作,很少处理具体事务。面对全新的环境条件、工作任务,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和复杂。谈到近一年在基层的收获,有位民警说,通过巡逻增长了公安业务知识,提高了办案能力,学到了许多坐在机关里学不到、看不到的新东西,不仅身体素质明显增强,而且今后回到机关工作,也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了。

  当然,这种机关与基层民警的二人组合,受益的绝不仅仅是来自机关的民警,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个“优势互补”的过程。参加“网格”的基层民警在与“机沉”民警混合编组巡逻中,切身感受到机关民警的良好素质,他们来自不同的业务部门,政策理论水平高,做事稳健,掌握全局的能力强。这些都在带动和影响着基层的民警。

  市、区两级的公安机关,由于精简,机关的民警少了,由“一个萝卜一个坑”变成了“一个萝卜两个坑”,迫使一警多能、一警多用,提高了工作效率,转变了工作作风。

   民警“四个没想到”领导“想得更多更远”

   说起“网格”的效果,一位民警说了四个“没想到”:没想到动作这么大;没想到机关下去这么多人;没想到有这么大的社会反响;没想到有这么大的成果。

  确实,沈阳市网格化巡逻近一年,在打击和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推动队伍素质提高和工作作风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高度称赞和充分肯定。今年的全市“两会”上,关于社会治安的意见明显减少了。

  面对一片赞扬声,沈阳市公安局的领导十分冷静。他们知道,在现有编制、体制条件下实行的这种机关警力下沉方式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要把沈阳市的这张防控网织密、织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沈阳的警务改革已经起步,而且起点不低。但是,多年来派出所一直是户籍所,以管人为主,总想着在人上做文章。现在建立的以派出所为平台的模式,要让大家的观念彻底转变,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如果‘网格’再密点、人再多点,效果就更好了。”巡警支队支队长匡尚忠对记者说,“现在平时每个时间段才只有582名民警在街上,这对于这么大的一个沈阳市还是显得太少了。而且随着城区的网格化,一些犯罪分子流向郊县,城区周边的压力也在加大。”然而,谁都知道,在短期内增加这支队伍,从编制上、经费上都是难以做到的。匡支队长说:“现在的形式还是初级阶段,长远地看,出路在于队伍的专业化、正规化、年轻化。”

  沈阳市的防控体系除了“网格”外,还有社区联防队等不同的网络,如果能将这几个网络有效地“捆绑”起来,构建以“网格”和社区民警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内部单位、公共场所为基础,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全方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真正做到管理到位、防范严密、控制有效、打击有力,相信沈阳的社会治安就会有更大的改观。

  沈阳市公安局的领导还给自己列出了一串题目:如何让广大的基层领导干部和民警加深理解网格化巡逻工作意义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障网格化巡逻正常运行且更加富有生机?如何把网格化巡逻工作纳入常态工作体系,与基层派出所工作更好地结合?目前,他们已经针对这些问题拿出了一个更为周密的方案,不日将出台。

警务 改革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