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联调”杭州下城区派出所司法所法律事务所“所所结对”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困难找警察”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思维方式。类似邻里纠纷、小孩打架、吃饭不给钱、撞车引发推搡等,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报“110”。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各基层派出所110接警案件中,有近75%的为非警务事件,而其中又有50%属于民间纠纷。
一面是群众有需要,一面是民警不堪重负,如何才能化解这一矛盾?近日,记者从下城区司法局获悉,该区率先在石桥、长庆两个派出所试点,通过整合派出所、街道司法所和法律事务所三方力量,摸索出了一套全新“警民联调”工作机制,既解放了大量警力,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成功率。
调解员进驻派出所
民警当起权威“和事佬”
“警民联调”工作室设在派出所里,由一名民警、一名街道司法所调解员、一名社区调委会主任组成。110接警后对纠纷依法进行分类,治安、刑事案件由民警处置,其中邻里纠纷引起的治安调解可以依法邀请人民调解员参加;民间纠纷由人民调解员单独调解或邀请民警参加,实现了人民调解和警务工作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严格地讲,民间纠纷的调解限于民事,治安案件的调解划归行政,两者归属不同。但现实生活中治安纠纷往往是由民间纠纷引发、升级而成。”回顾试点以来的工作,石桥派出所教导员邱先德这样告诉记者。他举例说,就在本月19日,下城区石桥街道一对夫妻失和,致使双方亲属大打出手,在一人被打脱了四颗牙的情况下,事情“闹”到了110。面对这样一起由民间纠纷升级而成的轻微伤害治安事件,石桥街道“警民联调”工作室迅速介入,在短短半天时间里成功调处双方意见,平息了事端。调解当中,执法机关的公信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引入律师事务所
调解更显客观公正
为了使调解工作更合法、更公正,警民联调工作室还引入了法律事务所的力量,对一些难说服的当事人做开导工作。杭州市天正律师事务所主任洪波,就是“警民联调”工作室的一名常务“编外”。
“一些话站在民警的立场上讲,当事人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但作为律师,我们以当事人代理律师的身份,为他模拟案情上诉后的情况,就比较有说服力了。”洪波说,前段时间有一位女士跳楼,她亲戚认为是由于此前社区工作者与这位女士发生争执而导致的,要将社区告上法庭。洪波从一个律师的身份,提醒他们此案证据要素的缺失和前后因果关系的不成立,终使这家人接受调解,放弃了起诉。
调解成功率上升至92%
派出所信访投诉下降81%
目前,“警民联调”模式在石桥街道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石桥派出所教导员邱先德介绍,过去由于要处理大量日常面上工作,纠纷调处工作总是被一拖再拖,错失最佳时间,致使调处成功率较低,一般一年案件调解数只有400余起,成功率也仅50%,群众对公安工作也不太满意;联调室成立后,实行专人负责调解,现平均每年调处纠纷1200余起,不仅解放了大量的警力,还有效提高了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2%,群众信访、投诉也较工作室成立以前下降了81%。此外,大量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也由于慎用行政处罚手段,通过调解机制予以及时处置,实现了法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提高了“社会和谐度”。
另据了解,日前下城区已召开“警民联调”工作现场会,将这一工作机制在全区8个街道全面推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