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务探索>详细内容

警务探索

警务改革在巡防中突破

来源:江苏法制报 作者:邹 巍 发布时间:2009-04-06 08:13:13 浏览次数: 【字体:

 


 

在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公安工作任务愈加繁重的新形势下,如何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苏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跃进说,只有把“保民平安”问题放在公安工作的首位,真正读懂了一个“防”字,以防为主、以防促打、打防结合,公安工作才能写好转型优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以改革的勇气攻克难关,以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苏州公安在高起点上不满足,在高要求上下苦功。去年下半年该市违法犯罪和“两抢”警情同比分别下降了29.2%、53%,现行抓获数上升了30%;去年命案破案率96.7%;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率达到97.3%。
数据的背后,映射出苏州市11000余名公安民警为了践行“发案少是硬道理、控警情是硬任务”的理念,在以巡防为突破口的打防控一体化建设中所展示出的智慧与坚守。
  九成大案都破了,老百姓为何不“买账”?
破案率高≠安全感指数高。
以上这个公式源于2008年6月以来苏州公安机关全面展开的一场主题为“访千家万户、促平安建设”入户宣传调查行动。
“群众的安全感指数,是我们这次入户调查的一个基本数据。”苏州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马利忠坦言,“本以为,将每年社会上有影响的大要案件几乎全部攻克,在群众的安全感方面,我们会得到一个很高的期望值。然而,统计后的结果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八类案件破案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命案破案率,刑侦工作绩效考核全省名列前茅。对于近年来苏州公安引以为豪的功劳簿,老百姓为何不买账?
2008年6月15日上午,苏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跃进来到公园派出所辖区的锦帆路、洁里小区等十余户居民家中,与居民朋友拉起了家常。
“两年里被偷了三四辆电动自行车,让人真没安全感!”在谈到突出治安问题时,社区居民反映最多的,并不是公安机关重点打击的恶性案件,而是入室盗窃、偷盗自行车等小案件高发。
治安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影响老百姓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历来是苏州公安工作确定的中心风向标。
一个月之后,苏州市公安局召开了以巡防工作为突破口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动员大会。
会上,张跃进不无感慨地说,“一起案值较小的盗窃、抢夺案件,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可能是小案、小事,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我们千万不要被大要案件侦破和总的绩效还可以所陶醉,千万不要被面广量大的警情特别是司空见惯的一般被抢、被偷频发问题所麻木。要从这些可能制约我们科学发展的因素来看到我们的责任所在,感到肩上一付沉甸甸的担子。”
自此,一场在苏州公安机关内部被称为“大防控”警务机制改革正式启动。
把警力压到路面上去,先把警情压下来!
把面广量大的警情降压下来,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是先决条件。
在“大防控”警务机制改革前,苏州公安系统中专司巡逻防控工作的仅是各分局巡防大队及各派出所中极其有限的警力,路面盘查、比对、堵控工作的力度和快速反应、抓获犯罪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对此,平江公安分局巡防大队长孙铭深有感触,“二十几个人分四班三运转,在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巡逻,即使是路面案件也是防不胜防,打不胜打。”
有一点毫无疑问,警力不足是制约巡逻防控的重要因素。在这个问题上,苏州警方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增加警力,选择走“无增长改善”之路,成为一个现实而明智之举。
根据部署,苏州市区确保每天各分局机关、交巡警有30%以上的警力,派出所有60%的警力,即近600名民警、2000多名辅警投入街道、社区巡防工作。
  每名巡防民警全部配齐“九小件”和警务通,每辆巡防警车配备车载台、网枪、警戒带、强光手电、高音喊话器以及数码相机、录音笔、移动监控等设备,市区10个重点派出所和部分区巡防车辆和人员GPS卫星定位系统已安装到位,并建立了“警视通”视频报警与广播喊话系统,方便群众路面报警和求助。
苏州警方还抽调机关民警建立了办案队、便衣队、特勤队,强化专业职能,从根本上减轻了派出所民警执法办案等方面的工作压力,让更多的基层警力解放出来走向街头路面。
指挥中心、刑侦、网监、禁毒、治安、交巡警、户政等部门紧紧围绕“大防控”机制建设,加强情报的流转、反馈、研判、共享,开展疑难复杂案件会诊,不断提高打击数量和质量。
毫不夸张地说,这样一来,苏州警方开展的“大防控”,在形式上可以用“全警皆防”来形容。
“全警皆防”不是一窝蜂,而是指整合、集约,各警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发挥1+1>2的功效。时间一长,苏州市民看到路面警力多了,还以为警察增编了。
随着路面警力的增加,勤务机制改革同步推进。
按照“全天候、弹性化运作和立体化防控”要求,苏州一线基层所队均已变坐堂接警为主动出警,变被动应付案件为主动压降案件,变“朝九晚五”、双休日的行政作息制度为24小时全天候错时、弹性工作制,变单一的巡逻为人巡、车巡、网上监控接力巡逻于一体的综合巡逻。
“与其说是一场警务运作模式的革新,不如说是一次思想观念的转变。”木渎派出所是市区十个重点派出之一,位于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现象突出,外来人口有30多万,原先“110”接处警量日均百起以上。所长许永良说,“以往民警习惯了坐等110指令或群众上门报案,现在要求警力跟着警情走,不分工作日和双休天,不分白天和黑夜,值班就上岗、上路。这对于民警的工作、生活、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考验。”
事实证明,苏州的民警经受住了考验。
“大防控”警务改革前,许永良只能和衣而睡,每天派工应付,焦头烂额,民警得不到休息,怨声载道;警务改革后,“两个见警率”提高了,即群众在马路上看到民警巡逻频率高了,家属在家与民警见面的频率也高了、正常了。仅仅两个月,警情同比下降了近30%。同样的警力,效果却截然不同。
“大防控”大幅度压降警情,民警休息的时间不减反增,这让曾有质疑和抱怨心理的民警尝到了甜头。
相城公安分局开发区派出所内勤民警丁清华对去年下半年派出所的工作有过这样的统计: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的要求,实行弹性工作制后,违法犯罪警情与去年同比下降19%,其中“两抢”案件下降了63%,盗窃案件下降了15%;而每周民警休息的时间由一天都不能保证,变为可以保证三分之二的民警休息2天,另三分之一的民警休息1天。
丁清华说,所里的民警对“大防控”从怀疑、抵触到认可、推进,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更增强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街头巷尾,市民们时时处处可以白天见大盖帽,晚上见警灯闪,感觉生活在苏州更加安全了。‘大防控’是一件民心工程,一定要持之以恒!”在近期开展的“苏州市公安机关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的一次座谈会上,原苏州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副主任府培生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道出了对警方的赞赏与鼓励。
 巡防只是突破口,转型优化发展是目标
苏州,作为我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历了经济发展的起步期、加速期、腾飞期,公安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可谓“兵强马壮”。
但是,在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苏州警方冷静地审视走过的历程,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越来越感觉到加快推进公安工作优化转型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
2008年7月以来,苏州警方全面部署开展以巡防为突破口的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取得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成效。
园区公安分局娄葑派出所作为全市公安机关随岗培训基地之一,在警务机制改革方面起着示范效应。
在传统的警务模式下,该派出所工作总量大体被这样划分:破案审查占了警务工作的40%,群体性事件处置和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占了警务工作的15%,“110”处警占了警务工作的30%,其中纠纷调处又占了“110”处警的31%。如此一来,社区巡逻和社区管理只占了15%,派出所的实战作用根本难以发挥。
去年6月,分局刑警大队建立了案审队,由其统一负责对派出所抓获的犯罪嫌疑人讯问、提请逮捕、起诉,为派出所减少了20%的工作量;
新组建的分局特勤大队、两级机关合成行动队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道承担群体性事件处置和安全保卫工作,又为派出所减轻了15%的工作量;
由市政府牵头,在全市深化公调对接工作后,娄葑派出所作为试点,统一将人民调解室前移设在派出所,实现110接处警与纠纷调解的无缝对接,又为派出所减轻了15%的工作量。
这样无形中等于为派出所增加50%的警力,全部投入主动巡防。取得了刑警、特警等警种实战功能不断增强,派出所巡防实战效能不断提升、抓获率不断上升的“双赢”效果,也改变了过去重打轻防的惯式,形成了以防为主的系列工作机制。
目前,苏州所有的派出所所长正轮流在娄葑派出所进行随岗培训,其警务模式必将在苏州公安机关遍地开花。

苏州 警务改革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