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务探索>详细内容

警务探索

苏州市公安机关精细化巡防保民平安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杨天笑 发布时间:2009-04-04 16:40:20 浏览次数: 【字体:

 

 2008年下半年,苏州违法犯罪和“两抢”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9.2%、53%,现行抓获数上升了30%;去年命案破案率达96.7%;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率达到97.3%。作为江苏经济领军城市,苏州的公安事业一 直与经济社会保持了同步的发展速度。

  但在面对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相应的公安工作任务愈加繁重的新形势下,苏州公安再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照科学发展观,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更强劲地促进警队力量可持续发展,更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苏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跃进说,只有把“保民平安”问题放在首位,真正布好防控大局,以防为主、以防促打、打防结合,以创新的精神破解难题,公安工作才能写好转型优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警力跟着警情走防控延伸“八小时”外

  按照“全天候、弹性化运作和立体化防控”要求,苏州一线基层所队均已变坐堂接警为主动出警,变被动应付案件为主动压降案件,打破民警“八小时”上班制的传统警务模式,改变了“群众上班我上班,群众下班我下班”的习惯做法,把有限的警力投向“八小时”以外,特别是夜间和案件多发部位。

  木渎派出所是市区十个重点派出所之一,位于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现象突出,外来人口有30多万,原先“110”接处警量日均百起以上。

  所长许永良说,“以往民警习惯了坐等110指令或群众上门报案,现在要求警力跟着警情走,不分工作日和双休天,不分白天和黑夜,值班就上岗、上路。这对于民警的工作、生活、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考验。”“大防控”警务改革前,许永良只能和衣而睡,每天派工应付,焦头烂额,民警得不到休息,怨声载道;警务改革后,群众在马路上看到民警巡逻频率高了,家属在家与民警见面的频率也高了、正常了。仅仅两个月,警情同比下降了近30%。同样的警力,效果却截然不同。

  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哪里有警情,哪里就有警察的身影;主动出击取代被动出警,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新思路取代以打为主的工作模式,走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突破警力有限的瓶颈。“大防控”大幅度压降警情,民警休息的时间不减反增,这让曾有质疑和抱怨心理的民警尝到了甜头。民警对“大防控”从怀疑、抵触到认可、推进,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增强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全警皆防”拉开防控大网“屯警街面”不搞人海战术

  全面建立社会面巡防机制,“屯警街面”并不等于搞人海战术。

  在“大防控”警务机制改革之前,苏州公安系统中专司巡逻防控工作的仅是各分局巡防大队及各派出所中极其有限的警力,路面盘查、比对、堵控工作的力度和快速反应、抓获犯罪嫌疑人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对此,平江公安分局巡防大队长孙铭深有感触,“二十几个人分四班三运转,在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巡逻,即使是路面案件也是防不胜防,打不胜打。”

  根据部署,市区确保各分局机关、交巡警有30%以上的警力,派出所有60%的警力,即近600名民警、2000多名辅警投入街道、社区巡防工作。每名巡防民警全部配齐“九小件”和警务通,每辆巡防警车配备车载台、网枪、警戒带、强光手电、高音喊话器以及数码相机、录音笔、移动监控等设备,市区10个重点派出所和部分区巡防车辆和人员GPS卫星定位系统已安装到位,并建立了“警视通”视频报警与广播喊话系统,违法犯罪分子怵于街面“触网必被捉”的态势,不敢轻易下手。

  同时,警方打破地区、警种、部门界限,不断强化指挥中心的警情研判功能建设,通过加强三级警情研判,开展“分层多样实体研判应用”。

  巡防只是突破口“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园区公安分局娄葑派出所作为全市公安机关随岗培训基地之一,在警务机制改革方面起着示范效应。

  在传统的警务模式下,该派出所工作总量大体被这样划分:破案审查占了警务工作的40%,群体性事件处置和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占了警务工作的15%,“110”处警占了警务工作的30%。如此一来,社区巡逻和社区管理只占了15%,派出所的实战作用难以发挥。

  去年6月,分局刑警大队建立了案审队,由其统一负责对派出所抓获的犯罪嫌疑人讯问、提请逮捕、起诉,为派出所减少了20%的工作量;新组建的分局特勤大队、两级机关合成行动队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道承担群体性事件处置和安全保卫工作,又为派出所减轻了15%的工作量。

  这样无形中等于为派出所增加了35%的警力,全部投入主动巡防,取得了派出所巡防实战效能不断提升、抓获率不断上升的“双赢”效果,形成了以防为主的系列工作机制。

  在娄葑派出所的110接处警中,纠纷类警情占到总数的31%,社会纠纷矛盾调处在派出所基层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把有限的警力放在刀刃上,去年10月底,派出所与镇司法所合作开展“公调对接”,人民调解室前移设在了派出所。如今,那些调处难度大、涉及部门多、影响公安“主业”的治安案件,在民警积极主动做好先期处置工作后,由专业的人民调解员以他们的责任和经验进行有效化解。

  此外,社区警务和巡逻防控无缝对接也是娄葑派出所的一大特色。专职巡逻民警和社区民警角色融为一体,缩短了接处警时间,加上地段、人头熟悉,群众对民警处警工作的满意率大幅提高。

  目前,苏州所有的派出所所长正轮流在娄葑派出所进行随岗培训,其“对症下药”、专人负责的警务模式也逐渐在苏州公安系统内传播开来。

  以“警”为本培育团队“精气神”打出虎虎生威

  在苏州公安系统,民警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登录市局网站的“局长信箱”栏目,看看一个晚上信箱里又多了些什么新鲜内容。

  自去年7月信箱开通以来,“局长信箱”共收到各级民警来信4689封,其中张跃进的信箱就收到信件3825封,94%进行了公开回复。通过“局长信箱”,民警及时把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局领导也了解到民警的思想动态、基层工作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信箱,广大民警与局领导对等交流,畅所欲言。

  去年8月26日,一位署名“求助者”的民警在信箱中留言:女儿患上疑难症痛苦万分,看着病床上的女儿,他心急如焚。万般无奈之下想到“局长信箱”,希望同事们能出手相助。这封信一发出,立即受到局领导的关注。张跃进马上安排政治部队伍建设处,与苏大附一院领导协商,很快组织了专家会诊。

  现在,“局长信箱”已经成了警营的网上家园。在这个“家”里,交流思想、探讨工作、激发士气、凝心聚力,警营的整体面貌出现了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张跃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团队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必须坚持以“警”为本。从民警的立场出发,团队“精气神”的提升使苏州公安队伍面貌一新,各部门、各条线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无论各级领导还是普通民警、也不管是老同志还是新民警,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抢着干的多了,大家都用不同的方式来推进各自工作的步伐。

  公安机关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公安工作光靠勇猛、吃苦和拼命是不够的,更要培育警队的雅气,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创新精神。虎丘公安分局枫桥派出所以前的思路是以打为主,警力疲于应付,还因此造成了执法质量问题。如今,通过创新理念,他们推行以防为主、以防促打、打防结合的工作机制,警力配置、内部考核都相应作了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苏州市公安机关 巡防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