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民警徐国林:他牵住了农村警务“牛鼻子”
“农村社区治安管理主要靠什么?千靠万靠,掌握信息最可靠。掌握了农村治安信息,就牵住了农村社区警务的牛鼻子。”……
3月21日,江苏警官学院,一位社区民警在给全省公安所队长培训班讲课。他,就是通州市公安局新联派出所民警徐国林。
经过多年实践,徐国林摸索出“上网看、电话探、社区转”三种新方法,实现城乡、周边地区和辖区治安信息资源有机对接,从中加强信息研判,捕捉治安疑点。
去年4月的一天,徐国林在旅馆信息平台上发现一条信息:一名叫莫智全的湖南人入住通州市刘桥、金沙等旅馆。“莫智全是镇上一家工厂的员工,一个月前已请假回家,怎么会仍呆在通州呢?”警觉的徐国林立即展开调查。一家五金店的治安信息员告诉他,近期有一男子连续两天买过两把大力钳,长相极像他描述的莫智全。徐国林立即作出判断,对莫智全可能落脚的地方组织布控,几天后,果真将正准备逃离的莫智全抓获,由此一举捣毁一个4人盗窃团伙,破案达28起。
“要想信息很可靠,只有经常与民唠。”徐国林常这样说。什么时间与老百姓聊最合适?下雨天。一般人下雨天往家跑,他却一到下雨天就早早地下乡了。因为此时老百姓大多在家里,不管聊天还是办事,都最方便。
徐国林还根据农村实际,总结出入户调查“五不要”:心态不好不要入户、警服不整不要入户、身体不好不要入户、村民家中无人不要入户、村民家办丧事不要入户。下乡时间长了,村民都把他当自家人,由于信息灵、情况明,治安管理如鱼得水。
白天不关门,下地忘关门;关了前门忘了关后门,关了院门却开着小门;楼下门紧锁,楼上门敞开;钥匙搁窗台,或者塞鞋里……这些都是当地村民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习以为常的安全隐患。徐国林于是挨家挨户对公路沿线农户家的锁具逐一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意见。他还特地办起“国林之声警察服务台”,购买了录音机和磁带,用原汁原味的当地土话录制警情通报、预警信息、安全防范和法律知识,配上片首片尾曲,然后带着磁带到各村广播室播放,每月一期,深受老百姓欢迎。
几年前的一天,一个老大妈来到新联派出所报案,她家一只怀孕5个多月的母羊夜间被盗。老大妈一边抹泪一边跟徐国林说:“我本指望小羊羔卖掉给老伴抓药治病,没想到全落空了。”
望着老大妈伤心的样子,徐国林心里很不是滋味。在这之后的日子里,他茶不思、饭不香,一直琢磨着怎样破解农户家畜被盗这个治安难题。这一天,他在路旁小店里看到一串在风中“哗哗”作响的风铃,突发奇想:何不用风铃的原理帮助农户防止家畜被盗呢?他回到家里就试验起来,用一根丝绳捆绑一串玻璃瓶,一头系在羊圈门口,一头系在床头。自己试着潜入羊圈,果然风铃“哗哗”作响。于是,他开始尝试为养羊户安装这个“机关”。其后不久,一个盗羊贼夜间蹩进一个农户家偷羊,结果“羊未叫而风铃响,主人醒而贼被擒”。从2004年到现在,他所在的警务区再没有发生盗羊案件。
立足乡村8年,警徽在田野生辉,徐国林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手中的“大碗茶”、眼中的“老娘舅”。他先后被评为南通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实施农村警务战略优秀驻村民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