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社区民警吴林松:社区民警工作的“三件宝”
2009年2月起,新民晚报社区版联合新民网将共同推出“2009我最喜欢的社区民警”评选活动。活动围绕“迎世博,创建平安社区,共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主题,报道社区民警的先进事迹和创新经验。评选活动自2009年2月起,至2009年5月结束。以下为15号候选人长宁社区民警吴林松的介绍。
社区民警工作的“三件宝”
一张工作进度表
吴林松的公文包里有三件“法宝”,其中一张是他自己设计的《社区民警日常工作完成时限及要求表》,在表内,吴林松对社区民警千头万绪的日常工作进行了科学安排,罗列出28项常规工作,每一项工作内容都有相对应的工作要求及完成的时间节点。吴林松通过细致梳理,使自己的工作更具连贯性和持续性,做到忙而不乱,应对自如。
两年前,吴林松从武警上海总队转业到派出所当民警。在他看来,虽然做军人和做警察都是为人民服务,但两者在工作方式上略有不同,“服从命令听指挥是军人的天职,做社区警务工作则需要创新思路多一点,方式方法活一点。”于是,他给自己设计了工作进度表,严格执行。新泾三村有一位单身独居老人患有精神疾病,吴林松得知老人生活需要照料后,便主动上门帮忙。他还给自己下了“军令状”,一定要在一个月内找到老人唯一的亲属,并劝说亲属安排好老人的生活。“一开始老人连外甥女的名字都讲不清楚。说出名字之后,我们根据老人提供的姓名,查询户籍资料,一一排查,最终找到了这位亲戚。整个工作犹如大海捞针,花去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总算是找到了他的外甥女。”在吴林松的劝导下,这位晚辈终于明白亲情的可贵,现在已经安排好了老人的生活。
一本记事本
日常的工作中,吴林松随身带着记事本,为的就是记录下平时在社区里看到的听到的事。老百姓的烦心事、麻烦事,他不仅记在了本子上,也放在心里了——居民的一句牢骚,居委干部的一条建议,一些不易被发现的安全隐患……吴林松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心记录,大事小事都不放过。
吴林松在新泾六村做社区民警时,小区正在改建东侧围墙。工程结束后,细心的他发现新建围墙虽然美观,但是不够高,又没有防护设施,外人翻入小区轻而易举。他立即在记事簿上记下了他所发现的这一隐患。随后,他多次走访相关部门,终于落实了小区围墙的加高和碎玻璃的安插,消除了安全隐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些防范措施的保障之下,现在小区入室盗窃率比起两年前下降了300%。对于一个才做了两年民警的“新人”来说,这些成绩凝聚着吴林松许多的心血。
一支笔
吴林松用笔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又用笔撰写防范提示。他自行起草了一份警民联系单和警方温馨提示,印制了3000多份。联系单上有他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他的手机也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能让居民遇到急事第一时间找到他。温馨提示上的防范措施都很实用,譬如外出关好门窗,锁上铁门;不在马路上与陌生人搭讪;凡是上门服务要付费的,先与居委或民警联系询问等等。
问吴林松一年用掉多少支笔,他笑道:“这哪数得过来?一年十几二十支总有吧!”这些普普通通的笔,吴林松随身携带。同事戏言道:“他手机都会忘记带,但是这支笔却是从不离手啊!”吴林松的老婆说:“他每天睡觉前要检查一遍公文包里的‘三件宝’,天天如此。”
15号参评民警吴林松小档案
岗位:长宁区北新泾派出所
年龄:41岁 警龄:4年
工作格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兴趣爱好:看书
北新泾派出所副所长沈子龙点评:
年届不惑的吴林松是一个仅有4年警龄的新民警。他在军营里打磨了自己的青春岁月。走进警营之后,迅速完成了角色转换,在社区“一亩三分田”里干出了新天地。他创造了“四个一”工作法,即放下架子,贴近群众,打开一扇门;探寻路子,盘活资源,编制一张网;开动脑子,拟定计划,记好一本帐;伏下身子,甘做黄牛,换取一片情。吴林松用真情实意、无私奉献换来了地区百姓的交口称赞。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