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杭州市公安机关全面建立数字化新型警务模式
8月24日晚,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庆春东路发生一起抢劫案。接到报警后,采荷派出所根据显示在“数字巡访”指挥管理平台上的实时街面巡访力量分布情况,指派离案发现场最近的巡访力量进行先期处置,收集嫌疑人的体貌特征等情况。同时,指挥室根据GIS地理信息系统研判犯罪嫌疑人可能逃窜的路线。半小时后,嫌疑人徐某就在艮山东路出城口被抓获。这是杭州市公安局新建立的“数字巡访”警务模式施于实战的一个典型案例。
“数字巡访”,就是以传统巡访工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整合既有的GIS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治安动态监控系统、打防控主干系统、网上作战平台、110接处警平台、派出所应用平台和GPS定位技术,实现巡访工作研判、布警、施巡、调度、督察等环节的信息化、动态化、可视化,使各类治安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实现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收益的一种新型警务模式。
在今年1至8月以江干公安分局为试点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杭州市公安局开始在全市范围推广“数字巡访”工作。数字化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
自今年1月江干分局采荷派出所在全市公安系统中首推“数字巡访”警务模式以来,全所上下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在民警巡逻时表现得尤其明显。如今,采荷派出所的民警在出门巡逻之前都会带着一份明确的巡访路线图,这个路线图每周都会发生变化。确定路线图的是派出所指挥室对情报信息研判的结果,依据是来自“数字巡访”指挥管理平台的情报信息数据。
在“数字巡访”指挥管理平台上,近期辖区内各地段的发案数目及发案类型都被精确统计,每起案件都会在警用地理信息平台上显示为一个红点,红点密集区无疑是案件高发地段,将各个案件高发、多发地点作为必经巡逻区域连结成一条线,就确定了民警的巡逻路线。这种巡逻方式明显优于此前民警分区域巡逻而无明确路线的方式,后者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数字巡访”警务模式中,从研判、布警到施巡,完全是由在数字化平台上运作的情报信息来主导的。杭州市公安机关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平台,建立健全了三级情报体系,围绕案前、案时、案后,定期对整个区域范围内的警情进行研判。派出所原来的值班室、监控室、信息室、巡访室“四室合一”成为一个信息化程度极高的综合指挥系统———指挥室。指挥室对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进行研判,从而确定每天巡访力量的安排、巡访的重点部位、巡访路线和巡访方式。
今年1至8月,作为“数字巡访”试点的江干区,全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7%。数字化的主动勤务
杭州市公安局将GIS警用信息系统、路面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等现有的公安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到“数字巡访”指挥管理平台上,实现数字化指挥调度功能,做到可视化和精确化。
在路面上巡访的每支力量都配备GPS对讲机和移动警务通讯工具装备。借助GPS定位技术,每支巡访力量的实时位置会显示在警用地理信息平台的高精度辖区地图上。一旦发生警情,指挥室可以快捷、高效地调度警力。这改变了以往接警后才出警的传统模式,提高了接处警工作和重大警情处置的效率。
派出所“巡”的工作实行网格化。辖区依据巡访力量状况以及110接处警量、实有人口数、重点场所等单位数的主要业务数据,结合辖区地理环境特点,在科学分析研判的基础上被合理化分为若干巡访区块。各巡区的警力和群防力量分配将与治安状况、警情需要相适应,灵活采取车巡、步巡、犬训等方法施巡,做到定人、定岗、定责。“访”的工作则是坚持嫌疑人、嫌疑车辆、嫌疑物品必查不放过的原则,做到“五巡访五检查”。数字化的群防网络
所谓数字化的群防群治网络,即是将原有的协警、协管员、治保人员甚至企事业单位的保安人员等辅警力量,实行人员招录、奖惩考核、着装携装和标识、指挥调度“四统一”后,纳入“数字巡访”网络系统,与民警一起在警方统一指挥协调下形成一张庞大的治安防控网络。
作为“数字巡访”警务模式的试点单位,江干公安分局局长王木刚算过一笔账:江干区常住人口为31.5万,暂住人口有近40万,车站市场等流动人口每天更达50万人,辖区内有杭州火车东站、汽车东站两大交通枢纽和钱江二桥、德胜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除了分局的警力,要管好这么一块地方,就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新型的群防群治网络,这也是“数字巡访”警务模式的主体之一。
九堡镇蚕桑社区治保主任沈炳泉告诉记者,自“数字巡访”工作开展后,该社区原有的治保人员面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前由于薪资不高,加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社区治保人员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如今他们已被纳入新的群防体系,从衣着风纪到工作效率,对他们都有明确的标准,考核不合格的会被警方建议辞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