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南海社区警务战略夯实农村治安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黄岐村设有警务室,来这里不用打听就知道警务室民警的名字。因为名字就挂在警务室门口的墙上———“梁炳坤警务室”,一瞧就知道!在村民口中,这位民警还有更多的名字:“坤哥”、“阿坤”、“坤sir”、“梁警官”。
知道社区警务战略吗?“知道,就是村里建警务室,派民警驻村。”“社区警务好!”当老百姓这么说时,这个好绝不会虚。
在佛山南海区,像梁炳坤这样的警务室民警共有288个。
警务室与警官同名
梁炳坤原是黄岐社区民警中队副中队长。去年5月9日,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召开民警大会,宣布该局《深化“三基”工程建设,进一步改革派出所警务管理机制的实施方案》,撤并调整派出所内设、下属队室,将68个内设机构撤并成34个,社区民警中队也从76个减少到37个,社区民警则由290多人增至近600人,群众就近到警务室求助、报警,比以前更加方便。此次改革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立社区警官制度。为了让社区警务室警官真正发挥作用,南海公安分局从警察队伍中挑选素质突出者来担任社区警务室警官一职,原则上由一名副股级以上实职领导担任警务室警官,并挑选一到两名民警担任警官助理。
社区警务室不再像过去那样用地名来命名,而是用社区警官的姓名来命名,这一微妙的变化,使辖区治安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民警的个人声誉,极大地刺激警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社区警官兼任村官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居)“两委”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南海分局在全面推行社区警官制度的实际之后,去年8月10日,南海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社区警官兼任村(居)“两委”干部的意见》,要求社区警务室警官是中共正式党员,兼任村(居)党(总)支部副书记,其组织关系转至村(居)党(总)支部;非中共正式党员的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助理。社区警官在村(居)党(总)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行政上接受公安分局、辖区派出所和镇(街道)党(工)委双重管理。
社区警官有权表决涉及村(居)维稳和综治工作,兼任党(总)支部副书记的社区警官还有权表决村(居)党务工作。此举开创了“警官任村官”的先河,进一步夯实了社区警务的基础。
整合治安队伍释放能量
南海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分局局长刘坚明说,这次改革是南海公安有史以来最大的警务改革。“撤并前派出所最多的300多人,最少70多人,机构设置过多、过散,后勤及管理方面的人员太多,不可避免地出现机关化的倾向,且人为划分治安、刑事案件,容易产生重复劳动,出现扯皮现象,影响工作效率,必须精简。”精简的目的是让大部分警力能够沉下基层、深入社区,真正把派出所建设成综合性战斗实体。社区警务室警官落户村(居)之后,其考核与村(居)委会的考核相联系,加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社区警务室,警官的责任意识得到了极大提升。他们通过发动当地群众,整合治安队伍,往往一个人就可以发挥出原来一个中队的能量。
在改革之前,有些村的有效报警数一直超过预定目标的30%,采取任何措施就是降不下来。“社区警务室警官的主要职责是防范。”刘坚明介绍,社区警务室警官下去半年多,最直接的变化是治安报警数下降、刑事发案下降,这些村的有效报警数比预定目标下降了一成还多。
警官驻村见警率高
南海公安机关警务管理改革后,社区警务室实际上已大大夯实农村治安基础,并深受群众欢迎。
采访中,黄岐村委会一吴姓的村干部对记者说,警官驻村,我们很欢迎。之前只有一个民警,还经常要回中队上班,现在不仅民警多了,而且主要在村里上班,我们看见民警的次数多了许多,“也就是见警率高,村民对此的反映也非常好。”做好村里的治安工作关键是沟通配合,村委会在人、财、物上的支持,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村委会先后增招了10名治安队员、22名护村队员,并为两队队员配备了10部对讲机、防护设备等一批装备,村委会预计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在村主要出入口、主要路段设立73个监控探头,实施全天候的视频监控。
去年5月份,黄岐村内群众打110的报警电话有100个,从6月份警官驻村以来开始逐月下降,2007年有效报警数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33.7%,刑事立案数也下降了28.8%。村支部彭书记说,梁警官扭转了村的治安局面,村民很佩服他,所以又称他“牛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