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侦探小说能否复兴
纵览2006年的文学类图书,“密码”依旧火爆,随着电影《达·芬奇密码》的上映,再掀销售狂潮。《骗局》、《达·芬奇解码》等图书的畅销,又带动了悬疑侦探小说的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出版了包括斯蒂芬·金的长篇小说《黑暗塔》系列、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在我们刚刚刊登的美国七年十大畅销书作家排行榜中,以侦探小说系列著称的詹姆斯·帕特森位居榜首。他的“女子谋杀俱乐部”系列故事也在今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引进并陆续出版。
今年的大手笔则在新星出版社推出的“午夜文库”。据策划人谢刚介绍,其包括三大书系:一是经典大师的作品系列,一是160年来的世界经典作品,一是当代中国作家所著侦探小说。目前已引进出版美国当代硬汉派侦探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系列”,迈克尔·康纳利的多部代表作也即将出版,随后是杰夫里·迪沃的“林肯·莱姆系列”,以及“美国的柯南道尔”艾勒里·奎恩的经典作品将陆续推出。
在记者的调查中,侦探小说出版两大龙头群众出版社和珠海出版社也一直以打造引进书系为主。究竟中国的原创侦探小说哪里去了?中国能否出现优秀的侦探小说?
侦探小说和中国公案小说的比较
西方侦探文学的主要形式是侦探小说。侦探小说是一种以提供消遣为主要目的、高度程序化的“逃避性”的文本。从我们所理解的第一篇侦探小说问世以来,作家、批评家们制订并完善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其基本套路不外乎:一件神秘的罪案发生了,一位侦探开始调查若干涉嫌人士,几经挫折之后以真相大白于天下,罪犯被揭露收场。曾专门写过一篇《论中国现当代侦探文学的演变轨迹》的兰州大学哲学博士袁洪庚这样看侦探小说。
现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始于1841年,这一年侦探小说鼻祖埃德加·爱伦·坡在《莫格街谋杀案》中首次塑造了杜宾这样的私家侦探。1853年狄更斯在《荒凉山庄》中第一次使用“侦探”(detective)这个词来介绍一位检察官。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众多优秀侦探小说家的推广,作为城市文明的产物,侦探小说已经在大众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侦探小说的产生依托健全的法律意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崇尚理性的精神。英国之所以能出柯南道尔和克里斯蒂这样的侦探小说大家,与英国思想界崇尚科学理性不无关系;而日本的社会派推理更带有明显的日本战后社会的时代痕迹。阅读一篇侦探小说就是参与一场智力游戏,作者以设谜-解谜的方式吸引读者的参与,只有信仰知识理性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反观中国的侦探小说,鲜有佳作;而以农业文明为标志的公案、武侠小说却独领风骚。在农业社会,受害者只能盼着青天大老爷的出现,这就是中国公案小说的典型模式。
中国侦探小说历史沿革
中国侦探小说脱胎于中国古代传统公案小说,发端于西方现代侦探小说的译介,经历了二十世纪初叶、中期和世纪末三个繁荣期。
明清时期,中国盛行公案小说,出现了《包公案》。荷兰人高罗佩则写出了《狄公案》,主角为唐初名臣狄仁杰,先后侦破了铜钟案、迷宫案、御珠案、断指案、黄金案等十几个案件,成为侦探推理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狄公案》是一本将西方推理小说与中国公案小说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侦探小说的发展和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晚清的小说翻译从西方侦探小说鼻祖——爱伦·坡的《金甲虫》被周作人翻译成中文始,他的其他作品如《毛格街血案》、《被窃的信》以及被誉为“侦探小说之父”的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先后被林纾、刘半农、周瘦鹃和程小青等人翻译过来。
大批侦探小说作家的出现,有影响力的侦探小说刊物的问世,以及一大批侦探小说作品的发表,标志着我国侦探小说的创作在民国初年形成了第一个高潮。
20世纪30年代,受欧美侦探小说影响,程小青、孙了红、陆澹安等人先后涉及侦探题材。以翻译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引起注意的程小青,后来创作了《霍桑探案》,十分畅销。不少侦探小说被拍成电影,红极一时。
1949年以后,以福尔摩斯式的侦探为主人公、叙述“究凶”的探案故事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警察小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中国受前苏联反特小说的影响,几乎所有作品都投向反特防奸这一特定题材。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法制文学”高潮,把罪犯从特务分子转变为个人犯罪,矛盾集中在经济领域,这是新时期侦探小说的又一个热点。但总体来说,成就不是很高。
袁洪庚认为,中国侦探文学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大体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一致:在前公案和公案时期,侦探文学土生土长;二十世纪初一度空前繁荣的经典侦探小说是对西方样板亦步亦趋的仿效。警察小说的生成与回归传统、吸收外来形式、为特定意识形态服务的目的等因素有关。纵观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侦探文学,它总是具有浓重的教寓性,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中国侦探小说发展现实瓶颈
1983年出生的Rosay是百度侦探小说吧的吧主,这个从十多年前就开始看柯南道尔的《四个签名》的女生,至今已看过至少百部作品,对欧美及日本的众多侦探小说家如数家珍。她最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并将其亲切称之为阿婆。谈到中国的侦探小说,她认为,中国还没有几部像样的侦探小说,没有像柯南道尔和江户川乱步这样的作家。现在一些类似于侦探的小说,大力渲染恐怖、悬疑成分,破案往往不是靠推理解决问题,而是“一不小心”发现真相。这怎么能吸引人呢?
在记者的调查中,很多人谈到,我国的侦探小说,案发前后种种人际纠葛、内部的倾轧等显出十足的底蕴;而一旦涉及现代科技、逻辑推理的真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时,笔力就显得苍白无力。
对中国侦探文学发展的情形,有资深编辑分析,中国的侦探小说之不能兴起和普遍发展,中国缺少写作侦探小说和阅读的风气,来源于几个恶性循环。首先,作者不读侦探小说,便无力创造,就作者整体发展来看,中国没有几个顶头的写作者;其次,读者读不到侦探小说,阅读兴趣便无从而论;第三,大众媒体不热衷刊载侦探小说,无从引起大众注意。再加上中国侦探迷已经看遍国外的精彩,再看国内的作品很容易看不上眼。
在珠海出版社编辑的感受中,上世纪90年代末侦探小说曾一度火热。该社此时先后成系列推出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森村诚一等人的作品,并受到读者追捧。近两年受网络、奇幻的影响冲击,侦探小说市场日渐萧条。国内的原创作品,只在前几年做过不超过4本。
市场萎缩但前景乐观
在记者采访中,出版方皆认为中国侦探小说市场在逐年萎缩,但,仍旧需要为真正的侦探迷做书并培育市场,并且也看好这个市场。新星出版社社长谢刚表示,之所以要推广“午夜文库”,乃是希望恢复一种久已有之的阅读方式。不仅把书给侦探迷看,培养这个成熟的小众市场,更是因为现在的人读书越来越求实用,希望人们能读一点像侦探小说这样的“无用”之书。阅读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一味追求有用,人会变得乏味无聊;读书还要讲究趣味,要能欣赏,这样人才活得有意思。
群众出版社每年亦出版侦探小说三四十种,引进版权者居多,今年即将推出爱伦·坡奖和金匕首奖的精选。该社总编室主任徐伟伟谈到,要做大本土原创市场,是需要出版社投入和组织策划的,目前有一些好的作者,但是,需要出版社主动介入。有两种类型他很看好,一种是凸现社会深层矛盾的,比如作家张平所写的法制题材,市场反响就很好,目前单单写一个破案经历并不好卖。另一种就是能很快进入案情思考的,消闲益智类侦探故事。
民国初年国人阅读侦探小说是一大流行,翻译带动原创。虽然如今无法翻身,但只要有人在写、有出版社在培育市场、有人在读,那原创市场就有希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