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学>详细内容

警察文学

1841—2011:侦探推理小说的前世今生

来源:人民公安 作者:胡 玥 发布时间:2011-06-30 08:05:46 浏览次数: 【字体:

 

不想写了,不行,你开价吧,一个故事要价高达50英镑,《海滨杂志》的编辑答应了。

  又不想写了,不行,你开价吧,12个故事1000英镑,没问题!

  实在不想写了,柯南道尔把福尔摩斯推下了山瀑——在作品中。读者愤怒了,谩骂、威胁、恐吓,终于,柯南道尔受不了了,福尔摩斯又起死回生。

  这段100年前的偶像与粉丝公案,见证了侦探推理小说曾经的繁荣。

  侦探推理小说从其鼻祖、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毛格街谋杀案》于1841年问世以来,历经170年,经久不衰。

  推理小说是以某种危险的,错综复杂的犯罪秘密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整个情节,用合乎逻辑的分析,循序渐进地揭示头绪纷繁的秘密,即用逻辑推理解开一般认为不可解的谜,或对之采取追根问底的态度,加以合理的说明。

  推理小说以其紧张的、惊险的、与现实生活节奏极其一致的、富于变幻的情节吸引读者。因为,各个时代的人,天生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不可遏止地渴望揭开秘密,识破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可理解的神秘。秘密越大、越惊险,揭示秘密的愿望就越强烈。

  推理小说发展到现在,一般认为解谜的方法已经用尽。然而,至今仍然有人不断地在创新,用新颖的方法解开新的谜底。由此可见,推理解谜的魅力和推理小说的生命力有多么强大。

  对侦探小说或推理小说的定义,世界上各家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这是一种新的小说形式,是近代科学精神的产物,其特点是试图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解开一般认为不可解的谜。

  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

  1841年4月,在美国费城的《葛雷姆杂志》任编辑的爱伦·坡(1809—1849),在该杂志上发表了《毛格街谋杀案》。此文标志着侦探推理小说的诞生。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篇可与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可以相提并论的早期推理小说《巴纳比·拉奇》。虽然爱伦·坡的《毛格街谋杀案》开推理小说之先河已成定论,但《巴纳比·拉奇》这篇作品比《毛格街谋杀案》还早三个月,于1841年1月就开始在杂志上连载。从时间上推算应是侦探推理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作品。它的作者就是日后写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一代文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不过,狄更斯的作品在内容上虽有侦探趣味,但缺乏逻辑推理部分,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

  如果说《毛格街谋杀案》是爱伦·坡在侦探推理小说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那么其后,他于1842年和1845年相继发表了《玛丽·罗热疑案》和《窃信案》。这些作品中,都有奥古斯特·杜宾出场。杜宾,成为爱伦·坡塑造并奉献给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史上最初的名侦探形象。《玛丽·罗热疑案》是以1841年7、8月间,纽约发生的一起未能侦破的真实案件为素材,以小说的形式提出一种破案方法,创作新颖独特。《你就是罪犯》这篇作品,为突出罪犯的意外性,在叙述过程中有意留下了破绽。这种手法对后世的推理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初期的侦探推理作品,几乎创造了各种体裁的推理小说原型,令后人叹为观止。

  爱伦·坡于1849年10月3日,在为创办新杂志而奔走的途中,昏倒在巴尔的摩街头(有说是因酗酒醉倒街头),被人送进华盛顿大学医院,同月7日晨5时逝世,年仅40岁。

  爱伦·坡首先是位著名的诗人,曾对法国象征派诗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也是短篇小说著名作家。由于他在侦探推理小说创作上作出的不容忽视的卓越贡献,被称作是侦探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当之无愧。

  受爱伦·坡的侦探小说的影响,与狄更斯同时代的作家威廉·威尔基·柯林斯(1824—1889),也是杂志连载作家,他于1868年创作发表的《月亮宝石》,在英国创造了近乎完美的侦探小说形式。由于它的激励,其后杰出作家辈出,使英国侦探小说进入第一个黄金时代。

  埃米尔·加博里奥(1835—1873),是19世纪后期法国报纸连载小说作家。他将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侦探小说手法首先运用于长篇创作,将复杂的家庭悲喜剧写成侦探小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加博里奥在侦探小说史上留下的另一大功绩,是创造了勒考克的形象。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虽然也有侦探形象,但在侦探小说中,爱伦·坡创造的杜宾是私人侦探,而勒考克则是第一个警方侦探形象,比柯林斯《月亮宝石》中的克夫探长的出现要早两年。因此,可以说勒考克是后来的警察侦探的鼻祖。他的《血案》(1866年)虽然比狄更斯的《巴纳比·拉奇》晚了15年,但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真正意义的第一部长篇侦探推理小说。评论界对狄更斯的那一部作品的评论用语是:他写成了推理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作品。

  跟爱伦·坡相距百年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埃德加·爱伦·坡》一诗中这样纪念他:就像在镜子中的那一边/他孤身一人沉湎于他复杂的命运/去臆造可怕的梦魇。也许在死亡的那一边,他仍然在孤独而坚忍地建立着壮丽而又凶险的奇迹。

  百年过去了,又是一个百年。我们记忆和纪念爱伦·坡:没有他,我们是否能如此幸运地看到他在活着的时代里就为我们开创的那个“壮丽而又凶险的奇迹”?

  柯南道尔与福尔摩斯

  爱伦·坡是无可争论的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威尔基·柯林斯和埃米尔·加博里奥把侦探推理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柯南道尔因为塑造了福尔摩斯这样一个侦探的形象而成为最有影响的侦探小说作家,被誉为侦探推理小说之父。

  柯南道尔(1859—1930)1859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期间,他遇到了教导学生诊断时要眼、耳、手、脑并用的约瑟夫·贝尔教授。一般认为,这位教授就是名侦探福尔摩斯的原型。

  1882年,柯南道尔曾在朴次茅斯市开业行医,因患者不多,利用余暇开始写作侦探小说。

  1887年,在《比顿圣诞年刊》上发表了长篇侦探小说《血字的研究》,私人侦探福尔摩斯首次登场。

  与此同时,柯南道尔正在写作长篇历史小说《麦卡·克拉克》,他认为自己更擅长于历史文学创作。该书于1888年2月脱稿,他相信这是一部杰作。紧接着他又写了描写中世纪骑士团的小说《白衣团》(1890年)。正当他热衷于历史小说创作时,美国的《利平科特杂志》的编辑读了《血字的研究》约他无论如何再写一个福尔摩斯侦探故事的续篇。于是,《四签名》在1890年问世,获得了巨大成功。

  1891年3月,柯南道尔又在伦敦开了一家眼科诊所,但仍是很少人问津,他这才下决心弃医从文,在《海滨杂志》上接连发表了许多关于福尔摩斯的短篇小说,如在多次民意测验中名列前茅的杰作《斑点带子案》《波希米亚丑闻》《红发会》等。这些故事背景多是英国伦敦,大部分故事采用福尔摩斯的助手、退伍军医华生记述的形式写成。

  1893年柯南道尔发表了《最后一案》,让福尔摩斯与夙敌莫里亚蒂教授搏斗,双双落入瑞士莱辛巴赫瀑布的无底深潭之中。尔后,柯南道尔专心从事历史小说创作。

  从柯南道尔的全部侦探小说创作过程我们看到,也许开始的几篇是他由心而生发的热爱和喜欢之作,而后,却是报纸杂志的编辑以及欲罢不能的读者们共同赶着柯南道尔一路往前走。当《海滨杂志》约柯南道尔为他们写更多类似的故事,柯南道尔表现得并不积极,催要得急了,他就以每篇故事付50英镑的高稿酬想吓退编辑,没成想《海滨杂志》欣然同意。这就是后人看到的第二批故事。

  第二批故事写完后,《海滨杂志》追着柯南道尔续写福尔摩斯的侦探故事,柯南道尔先是推辞,继而坚辞,被追迫得急了,柯南道尔近乎漫天要价地开出12个故事付1000英镑的稿酬的要求。《海滨杂志》竟然慨然允诺。也因此,后人才得以看到了以《银色马》开始的那10个故事。

  终于,柯南道尔走到了他不情愿再走的时候,他狠心地不顾编辑和读者的苦苦期待断然决然地把福尔摩斯推下山瀑!

  让福尔摩斯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不见也许并非是柯南道尔狠心,而是他的无奈和不得已,他倦了,或是他不想继续重复自己?更或是他不想继续在编辑和读者的追着赶着里过活下去,因这是一种被动地活,所以他不情愿?

  柯南道尔没有想到的是,他创造的福尔摩斯已经深入人心。对于福尔摩斯的死,广大读者不是遗憾,而是愤怒。他们把这种愤怒没有来由地迁怒到作者身上,不惜谩骂、威胁、恐吓柯南道尔,以期他能让福尔摩斯重生!

  1901年春,柯南道尔在温泉疗养时,听一个朋友讲起特摩尔高原上一条大狗的故事,便对此发生了浓厚兴趣。他当即邀同那个朋友一起访问了特摩尔,亲眼见到了那里的浓雾、沼泽地、花岗岩建成的监狱等景象,随即就构思了一个奇特的故事,并于1902年,创作完成了以描写福尔摩斯早期侦探故事的长篇集《巴斯克维尔的猎犬》,重新唤起了读者对福尔摩斯的期待。迫于舆论压力,柯南道尔于1903年写了使福尔摩斯死里逃生的《空屋》,从此又开始在《海滨杂志》连载福尔摩斯故事。

  从1887年《血字的研究》问世,福尔摩斯这个形象已经有124年的历史,至今仍受到许多人的崇拜,一直以来,总有狂热的读者甚至要寻找虚构的贝克街的旧迹。这更说明,福尔摩斯是一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典型,在他身上所反映的侦探经验和方法,至今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欧美一些警察学校,还常常选用福尔摩斯的一些案例作为考题或案例分析的素材。

  尽管柯南道尔因福尔摩斯探案故事而闻名于世,但他并不喜欢被称作侦探小说作家。也许,他写的那些历史小说真的不错,可是,他在侦探推理小说里的智慧和光辉远远遮蔽和掩盖了他的其他类型的作品。人们只记住了他的侦探推理小说,并不记得他还写过其他的小说。他晚年热心于研究心灵感应术,陷于神秘主义。1930年71岁时去世。

  侦探推理小说女王: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年9月15日生于英国的托尔奎。她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从小就喜欢读书,以写诗和编故事为乐。

  1914年她与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克里斯蒂也在托尔奎医院里当志愿护士。通过这一段医院生活,她获得了有关毒药的知识,而且,姐姐经常和她谈论侦探小说。

  那个时期,受爱伦·坡和柯南道尔的影响,侦探推理小说作为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在欧美悄然流行并得到了发展:美国作家雅克·福特雷尔于1905年发表了有关《思想机器》的短篇小说,此后,他和他的《思想机器》一举成名。那些故事手法多样、巧妙,富于解谜的乐趣。

  1912年4月,福特雷尔夫妇到英国旅行后返回美国时,乘坐的就是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正好遇上那次著名的海难事故。福特雷尔将妻子推上救生艇,自己却留在轮船上沉入海底。据说,有几篇未发表的《思想机器》故事也随他一起沉入大海。后来的电影巨片《泰坦尼克号》就是受到福特雷尔夫妇的故事的启发拍制而成。而那些尚未面世的侦探推理小说《思想机器》的余篇却永远沉睡于海底。

  英国作家切斯特顿于1910年创作的《布朗神父》系列作品中描写的布朗神父,富于洞察和逻辑推理能力,对罪犯心理和手段无所不通,加上口中常说出辛辣的警句,因而与爱伦·坡笔下的杜宾和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侦探。

  1912年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倒叙推理短篇集《唱歌的白骨》,是推理小说史上值得纪念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奥斯丁·费里曼。费里曼的另一贡献是在他的长篇侦探推理小说中塑造了桑代克博士的形象。作为法医学专家,桑代克博士那科学的、求实的侦探方法,与福尔摩斯型的名侦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上看,可以说费里曼是现代派推理小说的先驱。

  在侦探推理小说引人入胜、繁荣发展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克里斯蒂利用余暇写出了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该书完稿于1916年,1920年出版。书中小个子比利时人赫尔克里·波洛侦探首次登场。

  克里斯蒂真正活跃于侦探小说文坛,是在1930年以后。以女侦探麦波尔小姐首次出场的短篇集《星期五俱乐部》(1932年)为开端,连续发表了许多杰作。其中包括列车密室杀人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934年)、连续杀人的《ABC凶杀案》(1935年)、以埃及为舞台的《尼罗河上的惨案》(1937年)、《无人幸存》(1939年)和《白昼的魔鬼》(1941年)。

  克里斯蒂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一反以往过于重视写作技巧的文风,使上世纪40年代于不景气的解谜推理小说出现转机。

  进入上世纪50年代以后,她大致每年发表一部作品。出版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作品质量则属上乘。晚期的代表作可以举出《预告杀人案》(1950年)、《结束葬礼》(1953年)、《镜子横裂纹》(1962年)、《拇指的疼痛》(1968年)等。

  1975年,克里斯蒂出版了《幕》,让波洛在书中死去,使很多波洛崇拜者感到惊讶。克里斯蒂似乎随着波洛,于翌年1月12日去世,享年85岁。

  尽管克里斯蒂享有侦探推理女王之称,但世界上第一部女作家写的推理长篇却是《利文沃斯案》(1878年),它的作者是安娜·凯瑟琳·格林。格林原来在诗歌和戏剧方面崭露头角。这部长篇推理小说处女作使她一举成为畅销书作家。安娜·凯瑟琳·格林(1846―1935)生于美国纽约州,父亲是位有名的刑事案律师。她由于发表了这部结构完整的长篇推理小说而受到好评,一生共写过三四十部长篇推理小说。

  侦探推理小说的东方模式

  19世纪末,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这些新的文学思潮,被我们的先行者们引入了古老的中国:文学家兼翻译家林琴南在教学之际以《恨绮愁罗记》为题翻译了柯南道尔的作品。小说家程小青于1915年翻译了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很快就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周作人译过爱伦·坡的侦探短篇,1917年程小青又创办了侦探世界杂志,并开始刊登具有中国特色的侦探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程小青的侦探小说十分畅销。于是,写侦探小说成为当时通俗文学的一股潮流,也产生了程小青这样的本土侦探小说名家。但因为某些特定的历史原因,侦探小说这一在西方大红大紫的文学模式,并没有在中国生根发芽。

  倒是在我们邻近的国度日本,侦探小说找到了它的土壤,确立了它的东方模式。

  如果说柯南道尔开创了第一个侦探小说时代,阿加莎开创了第二个侦探小说时代,那么第三个侦探小说时代是在日本拉开的序幕。从1925年到1955年,在日本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江户川乱步时代。

  江户川乱步,原名平井太郎。1894年生于三重县名张市。1913年考入早稻田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从事过十余种职业。1923年发表《两分铜币》,这可以说是日本第一篇称得上创作的推理作品。自那以后,日本出现了创作侦探小说的热潮。江户川乱步又接连写了《D圾杀人事件》《心理试器》《人间椅子》《黄金面具》《地狱的滑稽大师》《化人幻戏》等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塑造的明智小五郎,也成了日本家喻的英雄人物。

  1947年日本成立了侦探作家协会。53岁的江户川乱步出任会长。

  1954年江户川乱步设立了100万日元的江户川乱步小说奖,为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64年,日本天皇授予江户川乱步紫绶褒章。

  1963年,日本成立了推理作家协会,江户川乱步出任理事长。1965年,江户川乱步因患脑溢血病逝,时年71岁。

  如果说江户川乱步是日本侦探小说的开山之祖,那么,松本清张则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点与线》是日本侦探小说进入推理小说时代的一个代表作,作品在日本引起巨大轰动,并被誉为“世界十大推理小说之一”。此后,他又写了《隔墙有眼》《雾之旗》《女性阶梯》等,从而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松本清张热”。

  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推理小说家人才辈出,能和一代宗师松本清张比肩的仅森村诚一一人。给森村诚一带来声誉的是他的“证明”三部曲(即《人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人性的证明》在10个月内再版多次,半年中畅销300万册,这是日本文坛的一个奇迹,也成为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史上的一部精品。松本清张、森村诚一们的崛起,使日本的推理小说面目一新。也因此,欧美侦探小说的高潮,终于转向日本文坛,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推理小说起源于美国,发展于英国,大行其道于日本。全世界最重视推理小说发展的就是日本文学界。市面上主流推理小说主要为两个来源欧美推理与日系推理,多为翻译小说。以中文创作的推理小说很少,在推理界中仍为小众文化,尚在起步阶段。而ACG产业发达的日本,也出现推理的动漫画作品。

  永远的悬念惊悚推理大师:

  希区柯克

  这是一个面目极富特征的胖老头,原籍英国,后入籍美国,他就是著名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三十九级台阶》《蝴蝶梦》《美人计》《后窗》《西北偏北》《群鸟》《精神变态者》等一批影片为他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希区柯克的影片故事扣人心弦、悬念迭出、画面语言精致简洁、富于视觉冲击力。

  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7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

   而他的《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每个小故事都或多或少包含了恐怖、悬疑、超自然等元素,每个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希区柯克喜欢爱伦·坡的作品,但他又是一个突破侦探小说旧范式的艺术家。

  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福尔摩斯或波洛式的人物,没有四平八稳的推理,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说教,他的世界充满了凶险与动荡,充满了悬念。

  希区柯克把悬念提高到人类生存本体的地位。

  什么是悬念?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

  希区柯克的悬念基于他对世界的理解。

  作为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希区柯克对人性的看法是相当冷静的,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不变的人性,一切都是在变化中,并且这变化并不一定是向好的方面变。人类本身就是充满悬念的存在者。

  希区柯克认为:人们身上可能存在着正派和善良的品质,但是,这种品质常常经受不住严格的考验。

  所以,我们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看到一个个灵魂,面对考验,逐步地脱去人性的外衣,滑向罪恶的深渊,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希区柯克的作品结构巧妙,这是举世公认的,以致形成了一种希区柯克模式:故事的结尾曲折惊险,出人意料,其中不乏黑色幽默式的场面。

  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作品,一向以结构精巧著称,今天看来,能与博尔赫期相比的,也只有希区柯克。

  如果你到世界各地旅行,到处都有侦探小说出售。你随便问一问你身边的人,没有几个人没有读过爱伦·坡、柯南道尔、克里斯蒂,还有,希区柯克!


 

侦探推理小说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