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学>详细内容

警察文学

返乡·颂警——赏析《尘世的醒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友文 发布时间:2011-04-07 18:15:59 浏览次数: 【字体:

 

 

醒群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公安诗人。在人民警察形象不怎么好的当下,部分国人心目中的警察都是一介武夫,不通文墨,缺乏雅趣。事实上,近年来,公安部党委高度重视公安文化建设,经过全国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公安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文化育警”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醒群兄诗集《尘世的醒者》就是“文化育警”的成果。

在世风浮躁、追名逐利的今天,醒群兄固守诗歌的田园,以燃烧的激情拥抱诗歌,以自己独特的眼光透视社会现象,深刻地洞悉世事变迁。因此,其思想触角伸展得很远,视野开阔,取材广泛,情感真挚,思想深邃。他的风景诗(《荆楚的风(组诗)》)、咏物诗(《大坝》)、哲理诗(《部份》)等等都是别具一格的艺术精品,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乡愁诗和公安诗。这类诗不但量大、质高,而且涵盖面广,弦外之音多。

诗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未放弃过诗歌创作。这些即兴之作大都表现的是刹那间的感受,寄寓一种人生哲理,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给予读者美的享受,类似于20世纪20年代的小诗,如《土地》《村庄》《强降雨》等。古朴的家乡反衬城市的丑怪,都市的喧嚣使诗人倍加眷恋故乡,眷恋故乡的一草一木,还有山山水水。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

城里带回的洋酒

始终无法取代“土炮”的味道

村里的老人一个个慢慢地老去

青壮年一个个离开村庄

老屋的大门一扇扇上锁

稻草人和狗,最后的守望者(《村庄》)

自从醒群走出乡村,“蜗居在小城的”他就从未斩断过对家乡的思念,家乡依旧落后,城乡差别依旧存在。如今,现代工业文明的“洋酒”这一意象反衬了农村的贫穷,这不是无病呻吟,或者是杞人忧天,而是诗人在科技理性笼罩下,发出的忧天忧世的时代强音。从怀乡到爱民,从忧天到忧人,这是一位人民警察的情怀。温家宝总理曾说:“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诗人身处城中,多注目于时代的苦难,如《致农民兄弟》《强降雨》等。醒群兄以其特有的睿智对种种社会现象的本质进行思考,用诗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生命感受,贯穿着关注人生、切近现实的精神,文本里流荡的是深沉的忧患意识。

强降雨,布满四五月的天空

雷和雨咆哮

蜗居在小城的我

牵挂着远方的山村

老父亲栖居的房屋

雨浸透了瓦面

土砖墙也湿漉漉

今夜,父亲又是打着手电筒

用无力的目光

寻找屋顶上漏水的瓦(强降雨》)

在强降雨的日子里,诗人还想着“老父”。诗中的“老父”并不是实指自己的父亲,而是虚指,就是概括的、不具体的。新诗的描写对象都有一种普通性和概括性,诗人艾略特曾提出“诗以非个人化为好”。为什么要非个人化?就是强调诗的概括性。“父亲”这一客体对象可以让读者想像的空间变得无限大,天下为大雨揪心发愁的父亲何其多也!中国古代士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在醒群身上得以彰显和传承,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此千古绝唱以其平易质朴的语言与深邃的忧民之思,打动了无数读者。清代诗人郑板桥也作过类似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也就是说,心系百姓、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永驻在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的脑际,只是“怎么说”,即用何种艺术样式来表达倒是不同时代的文学从业者绞尽脑汁的课题。

    以上提及的乡愁诗生动空灵,使人读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足以凭此驰骋各自的想象,回忆各自的家乡或往昔。

也许是同行的缘故,醒群兄的公安诗让我刻骨铭心。作为公安系统的痴情歌者总是不忘情同手足的战友、同行,为他们写诗,为他们树碑立传。如《守望者之歌》《归去来兮》《今夜,我为你守灵》《致张晓斌》《致杜宇华》等等。

醒群兄据守诗歌的精神本质与诗思的纯净。“在当前拜金主义盛行和物质大潮的冲击下,嘲弄崇高、放纵享受这样一种风气甚嚣尘上”。诗人李瑛认为“诗人不要受名位利禄的诱惑,金钱是不能作为人的价值理想标准和才智尺度的”。是的,这些公安诗歌凸显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时代精神,讴歌了人民警察,如

头顶国徽的人民警察

大地的守护神,忠诚的卫士

用青春,用热血

用生命叩开那扇门

无怨无悔,无私无畏

坚守平安的高地

守护着南粤的稳定和谐(《守望者之歌》)

醒群兄为驻海地的8名维和警察、张晓斌、杜宇华等烈士作诗以兹纪念,旨在弘扬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传承他们的英勇事迹,树立正气、鼓舞士气。同时,表现了诗人不倦地追求真理、追求爱与美的崇高精神,切合了当前思想道德建设中迫切需要的新的成长点。

黑格尔说过:“诗的目的不在事物及其实践性的存在,而在形象和语言。人一旦要从事于表达他自己,诗就开始出现了。有表达出来的话就是因为有表达的需要。人一旦从实践活动和实践需要中转到静观默想,要把自己的认识传达给旁人,他就要找到一种成形的表达方式,一种和诗同调的东西。”就是说,写诗源自于一种“真诚”的表达。在醒群兄的公安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随处都可以检读、体察到诗人的血诚和他对自己归属的警察群体高度的认同感及手足般的情谊。这些诗的出发点就是诗人的内心和灵魂,是诗人主体的自我表现,是对警察兄弟的诚挚地赞美和感佩。

此外,醒群兄的诗与时俱进,蕴涵着现代诗歌的诗意追求。古典的诗意追求注重主体与客体、诗人情志与诗歌形式、文本与读者阅读体验之间的和谐统一。但是,自从十八九世纪以来,以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文明割裂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各种和谐有机的联系,一种异化感、孤独感、疏离感和惊异感普遍存在于欧洲人的内心世界里。艾略特认为,现代文明“包含着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在诗歌方面就是反常规或者陌生化地使用语言,制造晦涩之感。如《寒露》中的“秋的呼吸声越来越重,越来越粗/脚步,更沉也更重,渐渐的远去/那是季节的声音”。《赤裸的河床》中的“今夜的风,将带走河水/让河床裸露,向星星敞开心扉/一场爱情的盛宴开始/在赤裸裸的河床上独自跳舞”

在诗歌的语言组合中,如果词句之间的联想距离足够遥远,则可以制造出一种具备相当于陌生化程度的隐喻。如“人的呼吸声越来越重,越来越粗”,醒群却在“人”的纵向联想轴上选择一个与它的关系相当松散的词“秋”,替换掉它,结果就会构成一种很典型的陌生化组合。如此运作,不仅极大地偏离了日常语言的联想习惯,而且还强烈冲击了当下盛行的直白化诗风。

醒群兄不仅喜欢追求晦涩难懂,而且还通过拼贴、戏仿、杂糅等手法,刻意破坏诗歌文本的整体感。《尘世的行者》中将古典诗歌中的一些常见词句,如“醉更愁,休把酒,问青天”“圣贤寂寞,杜康”“莫愁前路无知己”等与现代诗歌的语言拼贴在一起,造成一种惊异和反讽的效果。这种效果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意象结合在一起,无疑代表着另一种诗意追求,显示了让人期待的更多可能。

作者小传:邓醒群,广东紫金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广东公安分会会员河源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刀尖上的舞者》、《生命的行者》;论文集《警苑微音》;《生命的行者》获河源市福新文学专著奖;《尘世的醒者》是作者的“者”字三部曲的第三部。

作者简介:张友文,笔名碰乡、永伏,湖北省荆州松滋市南海镇永福村人,系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现任“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网站“文学评论”版主。供职于湖北警官学院,三级警督。出版两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全国首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和《聚焦公安文学》。

430035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  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027 83499291 013971416380
公安诗人 张友文 公安文化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