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学>详细内容

警察文学

老警的岁月风铃——析郝泽军的诗歌《老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友文 发布时间:2011-01-24 15:02:55 浏览次数: 【字体:

 

诗歌是很难下定义的,连黑格尔都说过:“诗的本质在大体上是和一般艺术美和艺术作品的概念一致的。”因此,“如果一个人事先没有研究过什么才是一般艺术的内容和表象方式,一开始就谈诗之所以为诗,就想确定诗的真正本质,那确是很困难的。”但是,我知道郝泽军的《老警》是一首诗,而且是一首非常质朴的诗,平白如话,却充满理想主义的诗意力量。

此诗以其独特的外形将自己与其他的文体类型区别开来,并给读者一种特殊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从这首诗的语言,即外形式入手,才能完成诗歌意象的把握,最终领悟诗意。通过诵读《老警》,一位鲜活的老警形象逐渐在我眼前浮现。老警这一意象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是与诗歌鲜明而独特形式特征分不开的。朱光潜在讨论诗的起源时曾指出:“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又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这“创”或说创造,首先就体现为诗在语言运用上对日常语言的“人工化”的扭曲和违背。该诗中的“你还嫩点儿!”就是对日常语言有意识地破坏,从而造成一种高度陌生化的语言——语义的乖谬悖理,成为诗歌语言的显著特征。

“不知什么缘由

他当刑警不久

就有人开始称他‘老警’”

老警的警龄并不长,为何被称为老警呢?看似矛盾或者说对立最终造就了这首诗的特殊美感。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悖论”。所谓悖论,是指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或荒谬的言辞,但结果证明是有意义的陈述。老警年纪轻轻,业务已经相当精到,在同行的心目中堪称资历警察。

诗歌起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情感往往并不是静止的、确定的,而是常常呈现为一种摇摆的,充满矛盾且不断变化的状态,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矛盾因素构成的复合体。

   其实老警有时很自卑

他平时很少穿警服

人们都以为他图方便

一回一名新警问他

“为何总不见您穿警服?”

他透露出自己的平常心

“这警服可不是随便穿的

我觉得自己还嫩点”

这些天,老警一反常态

每天一身橄榄色

警容整齐一尘不染

在刑警队里进进出出

十分惹眼

队友们调侃他

他却实话实说

“紧着穿都没几日了”

这位老警平素不穿警服,即将退休之际却“紧着穿”,看似悖论的行为之中深藏着一颗火红的警心。平时他不愿穿警服是因为对自己要求严格,把成为一名优秀警察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理性地审视这身警服,时时处处检视自己的行为,自我加压,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心血。

每天一身橄榄色/警容整齐一尘不染”,即将退休,老警舍不得脱下这身警服,留恋警察这一行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尽管警察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也不好,还常常被置于风口浪尖。但是,从警一辈子的老警却深爱警察这一神圣的职业,忠实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且看,

“一天傍晚,110报警——

一名身绑炸药的歹徒

劫持了十几名儿童

并向警察发出挑战

“谁敢上来!”

当年轻的队长主动向局长请缨时

老警直冲上去

双目睁得溜圆

脸憋得通红

声音大得就像打雷

“你还嫩点儿!”

说着,把队长推向一边

还未等局长下令

他竟头也不回地奔向危险”

在滚滚红尘中,这位老警依然坚守心中的信念,一心为民,心系百姓,用实际行动谱写“忠诚”。他时刻铭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原则,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危难时刻,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惜用生命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老警》叙事有致、张弛自如,情感真挚、深沉有力。它采用倒叙的手法,回放了老警的几个精彩镜头,并展现了扣人心弦的场景。该诗全方位地记下了从他入警到即将告别警营的全过程,堪称老警的岁月风铃。它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真诚地讴歌了这位平凡警察的伟大精神。王夫之认为,“情”和“景”是审美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诗人通过对老警这一“景”的塑造,字里行间传递的是对老警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

以上解读的只是该首诗的表层意思。深层意思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则不可言说。透过老警这一个体,我们可以想象天下像老警这样的警察何其多也!亚里士多德说过:“诗与历史的不同在于,诗是最接近于哲学的,因为诗所描写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说的是个别的事。”由此可见,极具概括性的诗歌中的老警可能在内蒙古奉献,还有可能在湖北打拼。郝泽军的诗歌《“堵”与“畅”》中那个交警与老警形神相似,奋斗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使命。

文学是审美的。孙绍振却说,仅有审美情感是不够的,深刻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他提出,深刻的审美必然与审智联系在一起。诚如是,《老警》这一文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邃的思想性,即彰显警察精神,包括警察的奉献意识、敬业意识。

《诗品》认为诗境的营造必须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加以提炼、概括,几经洗炼去粗取精,方能获得光华四溢的真金真银。诗人郝泽军从最基层的警察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常年累月地与一个又一个警种摸爬滚打在一起,他深刻地了解人民警察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精神和文化特征,《老警》的问世可谓“如矿出金,如铅出银。”

诗人的心是敏感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郝泽军亲眼目睹了人民警察的舍已为人、勇于牺牲,激情豪迈之情自然充塞胸间,对警察人格魅力的书写便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除此之外,他还注重从时代的、历史的主潮中提炼诗情,超越具体生活表象的描写而做深广的艺术概括,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著名诗人雷抒雁曾强调:“严格来说诗歌传递的是时代的声音,时代脉搏的跳动。诗人不能脱离这个。”

面对诗歌创作“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态势,诗人郝泽军与时俱进,为警察放歌,传播主流价值观。在诸多诗歌消解诗意、颠覆诗性、泯灭精神性的当下,《老警》传承中华民族的积极人文内核,张扬民族精神,让理想主义充盈文本。如这位“不带任何‘长’字”的老警淡泊名利,见到荣誉就让,遇到危险就上,如“当遇有功劳时/他会说/‘给年轻人,对他们有用 ’。”更为难得是他勇于担当,如“当有过错和压力时/他以老为由主动承担”。在正被异化和物质化的世界里,诗人的信仰迷失导致了诗歌精神的迷失,很多诗不再讲究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而郝泽军却坚守自己的写作立场,探索诗歌真谛,温暖冰冷的现实,做时代精神的领跑者。

在物欲膨胀、功利走俏的转型期,不少人把写作当作文字游戏来操持,为市场而作,文本里面根本就没有精气神。就诗歌而言,诗意荡然无存,有些女诗人甚至用身体来写作,真是玷污了诗歌这一神圣的艺术样式。而郝泽军先生牢记鲁迅先生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郝泽军驶入心灵的港湾,抡起词语的铁锤,将一颗颗代表着理想与现实碰撞焊接的铆钉植入警察生活。为何警察诗人不随波逐流,不向世俗投降?窃以为,这是警营多年熏陶所致。

中国的传统诗学,从来都要求人品与诗品的统一。优秀的诗作,一定来自优秀的灵魂。现为高级警官的郝泽军仍心系基层,不忘战友,努力寻求精神高地,执著地走着文学正途,可叹可感!

近几年来,郝泽军政治上进步了许多,诗作也在不断地取得突破,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倘若他能在坚持内容创新的同时尝试着艺术创新,譬如考虑如何在诗中植入人民警察的复杂情感,是不是又制造了另一路风景呢?我与广大读者都在殷切地期待,期待他在写诗的路上一路坦途,“不抛弃,不放弃”。

注释:

[]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18页。

王先霈 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月第1版。

王夫之:《斋诗话》,见戴鸿森《斋诗话栈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2页。

附郝泽军小传:郝泽军,男,汉族,大学文化,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总队长。长期在基层公安机关工作,历任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东胜区分局派出所副所长、所长、刑警大队长、区公安局副局长、区公安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准格尔旗公安局局长兼党委书记、鄂尔多斯公安局副局长、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等职。先后发表小说、诗歌、通讯等作品50余篇。

 

张友文 郝泽军 诗歌 《老警》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