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学的尚真精神——再读电影文学剧本《伏虎铁鹰》
电影《伏虎铁鹰》问世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年在广州华南影都仅上映27场,票房收入居然高达4.3万元,而由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霸王别姬》上映24场仅收3万元。那么,该部影片凭什么取胜呢?窃以为,只因一个“情”字。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文学作品就是通过情感体验征服人,而人又是通过情感体验来理解作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充分认识到了文学的情感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文心雕龙·明诗》)。剧作中的铁路刑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了保卫铁路大动脉,为了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们发扬着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传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秀民族传统。然而,令人寒心的是,如此敬业的他们却仍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最震撼人心的细节是铁警铁韦中弹牺牲之后,还背着一个不该领受的处分,真让人揪心。
《伏虎铁鹰》中所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情节取材于公安作家王仲刚的自身经历,即中原铁路刑警歼灭“铁道袭击队南下支队”的真实故事,更主要是该部剧作传递着作家自身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情感是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在整个艺术思维过程中都伴随着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经过时说:“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①我想,王仲刚在创作该剧本时也是同样的感受,因为他干过铁路刑警,对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是感同身受。正因为他熟悉他们,他笔下的铁警刑警形象才富有生命力,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或观众。
铁警刑警的待遇如何呢?在拙作《不仅仅是阿喀琉斯的愤怒——评王仲刚的电影剧本<伏虎铁鹰>》中曾提及过,现在仅拿刑警岳程的奖金来说吧。“这八百块钱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前年打击车匪路霸,中队长(岳程)立了个二等功,奖金才三百块!去年,他一人活捉两名持枪杀人逃犯,头上被犯罪分子砍了一刀,差点连命都没了,立了个一等功,奖金也才五百块啊!这一共八百块钱,是提着脑袋换来的呀!”智慧的王仲刚运用反讽、对比的艺术手法直击读者的情感软肋。反讽狠毒的车匪头目铁拐刘竟称马二狗为“烈士”,给所谓的二狗烈士抚恤金五万元,真是美丑不分、是非不辨,令人忍俊不禁。可笑过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沉思。犯罪分子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有滑竿坐,有美女相伴,游水玩水,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且拥有荣誉称号的铁路刑警却过着异常清苦的生活,不仅收入微薄,而且连住房都没有。如刑警中队长岳程还住在农民出租屋里,但他立身从警的痴心丝毫不改,立警为公的决心从不动摇。在这一情节中,表明了作家鲜明的价值立场。爱憎分明的王仲刚对犯罪分子是不留情面的讽刺,而对舍生取义的铁路刑警则是真诚的讴歌,不带任何丁点的虚情假意。
20多年的铁路刑警生活使王仲刚收获了独特的人生阅历,拥有了最为深厚的情感积累和最为独特的文化积淀,也铸造了他的底层本色、自嘲精神和豁达开朗、率性而活的品格。在创作作品的当儿,王仲刚还只是郑州铁路公安局刑事侦察处处长。尽管当时的能力有限,但他已经开始关心下属,用笔头为下属说话,甚至为所有的铁路警察呼吁,足见其宽阔博大的胸怀,大有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此等忧民之思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所以,毫无疑问,《伏虎铁鹰》其实是一位高级警官的心声,剧作中的那些真实铁路警察的生存境状也正是作家王仲刚在内心深处对从优待警的真诚呐喊。
如果以上所及仅仅是情感的真实,那么,现在所论则是内容的真实,也就是从生活逻辑的角度而言的。就拿铁警的爱情来说,因为他们工作性质的特殊,经常随同火车走南闯北,一年四季都难得片刻的休息,加之物质待遇的低下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铁路警察的爱情在金钱面前就显得不堪一击。如刑警铁韦与从小青梅竹马的前任女友一起上小学、中学,可后来这个女友跟一个有钱的大老板出国了。
虽说文学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但是文学的想象和虚构却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情感的逻辑,从而使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存性,就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和社会意识必须受现实生活的制约,这是艺术真实的最基本的要求。②电影剧本《伏虎铁鹰》中刑警铁韦的爱情感天动地及陶世喜的爱情“功德圆满”,这固然有理想主义的因素,却是作家跟着人物走使然。古今中外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鲁迅先生说阿Q在他头脑中活动了好几年,生的模样也清清楚楚,但是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计划,跟随着阿Q的性格行进,因为阿Q有自己的性格逻辑、行动轨道。“法捷耶夫在写作《毁灭》的过程中,按照最初的构思,美谛克的结局本应当是自杀,但后来他没有勇气自杀却叛变了”。③同理,《伏虎铁鹰》中漂亮而高傲的女记者林林,从刚开始的讨厌警察,不愿采访警察,到后来随同警察一起生活,亲眼目睹了警察不为人知的一面后,便不由自主地、深深地爱上警察。她这一心理渐变的过程,同样也是公安作家王仲刚不能驾驭的,因为“作家跟着形象走”的创作现象非常普遍。又如个体户燕蓉只顾赚钱,不肯协助刑警办案是真实的,但是当她遭遇车匪欺负的时候,还是陶世喜救了她。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她逐渐认识到了警察那可爱可敬的一面,于是,便不知不觉地像刑警一样勇猛地投入到陶世喜的怀抱。无疑,这也是符合情感逻辑发展规律的,也是能让读者心理承受的,尽管现实生活中很难遇见。王仲刚借助浪漫主义手法来讲述爱情故事,并不是想冲淡作品现实的力度,而是旨在在扣人心弦的、惊险刺激的搏杀打斗中增加一点诗意的东西,来松弛一下读者或观众绷紧的神经,缓解他们的审美疲劳。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支离破碎,家庭是残缺不全的。等到了新写实作家的笔下,爱情就开始逢场作戏、貌合神离,或干脆“不谈爱情”,可是王仲刚书写的爱情却是古典的,传统的,且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正如上文所说的刑警们所收获的爱情就是例证。因此,在爱情贬值、道德滑坡的当下,《伏虎铁鹰》的真实力度和情感力度是娱乐片所不能匹敌的。
如今,重读该部电影文学剧本,重温当年的铁警生活,我分明感受到了人民警察忠诚可靠、爱岗敬业、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无私奉献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人民警察作为和平年代的英雄,是时代的产物,支撑并引领着时代精神,正如卡莱尔所说,人民警察是“他的时代的必不可少的拯救者”。在英雄背后,支撑着人类共同的心理情感——对崇高伟大、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这就是英雄的魅力所在。在社会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不断需要新的英雄形象出现,为我们发出时代的最强音。④因此,解读《伏虎铁鹰》的意义非同寻常。
既然标题围绕“真”字做文章,那么就索性多说两句。《伏虎铁鹰》中的那些警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包括爱情、友情和亲情在内的人间真爱,所以作家王仲刚便情不自禁地在其笔端倾注了自己的喜爱与敬佩之情,也因此,剧本中的警察正面形象都是伟岸崇高的。在物欲泛滥的当下,在诗意缺失的今天,在人心变得愈加粗糙的21世纪,重读《伏虎铁鹰》,也一定会收获诸多的温暖,必定会品尝到刑警之间情同手足、同甘共苦、共同担当的情谊。那么,文本中反面角色呢?窃以为,作家也把他们写得活灵活现了。如蛇蝎心肠的铁拐李就刻画得栩栩如生,也称得上“这一个”。从这个人物身上,传递着作家强烈的憎恶之情,因为这家伙狠毒、贪婪、狡猾、奸诈。文学功底深厚的王仲刚在此借助法国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来衬托人民警察的善良、富于爱心和真诚,表达了对人民警察发自内心的感佩,并传递着崇高的美学理想追求。
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才造就了其作品揭示社会痼弊的重大价值,使其作品贯注了忧国忧民的精神,震撼了国人的心灵。⑤王仲刚在那个年代就敢于突破题材的禁区,也是需要直面现实的勇气,这与他多年从事铁路刑事警察有关。虽然刑警精神的定义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但是刑警的执著和闯劲是有目共睹的。换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创新意识。为了尽快破案,刑警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听王仲刚说,当年就因为《伏虎铁鹰》中的反面角色、派出所副所长孟德东这个人物形象到底可不可取引起轩然大波。原因在于在那个改革开放还不够深入的年代,在那个谈论男女之事还遮遮掩掩的时代,让已蜕化变质的警察与敌人为伍,让他与车匪中的大姐大同床共眠是需要超前思维的,然而如今的公安文学作品中不乏反面警察典型,如吉林牛力军的长篇小说《河东河西》就是讲述一个曾经优秀的人民警察如何在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疯狂,直至毁灭的故事。
那么,公安文学的可喜变化有无王仲刚的功劳呢?在下不敢妄下结论。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看看《王仲刚文集》六卷本。
综上所述,守护文学的尚真精神是作家的使命,素有两栖人之称的王仲刚用作品验证之,并用一生来坚守。
注释:
①巴金:《谈<家>》,见《新声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②刘安海 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0页。
③孙子威主编:《文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5、366页。
④罗四鸰:《我们仍需要新的英雄形象出现》,文艺报,2009—6—16,第3版。
⑤邓 楠:《文学要积极反映矛盾和化解矛盾》,文艺报,2007—11—6,第3版。
附王仲刚小传:王仲刚,男,1954年1月生,笔名小丑子,河南省固始县人,一个在万里铁道线上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职业警察,当代中国文坛惟一的“一手拿枪一手执笔”的警营作家。现任兰州铁路公安局政委,二级警监,铁道部公安局刑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士,郑州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
30多年的刑警生涯,多次出生入死,屡破疑难大案,16次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国务院领导先后亲自授予他个人一等功奖章和全国反走私先进个人(省部级劳模)证书。曾任郑州铁路公安局刑侦科科长、刑侦处处长、督察长、副局长、广州铁路公安局长沙铁路公安处政委、青藏铁路公安局政委。
业余时间潜心创作,主要电影作品:《风流警察亡命匪》《伏虎铁鹰》《天伦》《非常民警》《生死快车》,中长篇电视连续剧:《紧急追捕》《喋血大动脉》《暖流》等,有的被翻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获过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最佳编剧奖。歌曲《天路情歌》于2007年12月获中国音乐界最高奖第六届金钟奖声乐作品大奖、第十届金盾艺术奖。出版个人文集《王仲刚影视剧作精选》《觉悟》,长篇小说《喋血大动脉》《紧急追捕》《国旗恋歌》《王仲刚文集》(6卷)等。
430035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号 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