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学>详细内容

警察文学

高扬正义之剑 痛斥欲望之祸——读刘秋生的《真相的背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友文 发布时间:2009-08-28 22:49:50 浏览次数: 【字体:

 

 

湖北仙桃刘秋生的《真相的背后》是57宗疑案奇案侦破实录,可以纳入纪实文学的范畴。此书爱憎分明,让我们读者随同案件的侦破进程一同震惊和愤慨,并随着案件的水落石出、犯罪分子的伏法而拍手称快。

所有案件中的犯罪分子都是欲望使然,或贪财或恋色,或妒或恨,在非理性的驱使下铤而走险,便引发人间悲剧和惨剧,留给亲人和他人无尽的苦痛,留给犯罪分子自身的是无穷的悔恨,也给我们读者敲响了警钟。尽管我们人类现在还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是,《真相的背后》中犯罪分子的坟墓皆是他们自己掘下的,不是由像自然灾害那样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案件中的作恶者能够理性地处事,冷静地思考,遵章守法,不抱任何侥幸心理,那么,世上就会多一份和谐与美好,文本中的大量悲剧就不会上演。

公安作家刘秋生高扬正义之剑,用如椽的大笔惩恶扬善,用法律武器维护社会的公正,痛斥欲望之祸,直击歹徒的软肋,并借机普及法律知识,使读者从中得到审美享受时,还能得到某种启迪。此外,书中还传授了大量的公安专业业务知识,正如原湖北警官学院院长聂福茂教授在《序言》中所言:“《真相的背后》把真实的案件事实、真实的侦查人员、真实的侦破过程展现在书中,供广大读者阅读思考,供从事侦查工作的公安民警借鉴,供犯罪学的专家研究,愿大家从真相的背后想得更多、更远,起到警世、醒世的作用,以实现作者的最大心愿。”

诚如是,《真相的背后》当作法制教育读本未尝不可,当作业务教科书也行,关键是读者从哪个角度来品读或欣赏的问题。正如鲁迅先生品评《红楼梦》时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部道德经,被道家奉为教义经典,被商界视为孙子兵法,文学家如痴如醉汲取营养,科学家从中找到从研究到人生的思维方法。

细读此书,首先会发现其间存在着诸多法盲之悲剧。《难辨真凶》(第九案)中的张文木犯下命案之后,张父竟资助他逃跑,要他“到山里给人做女婿”。张父的愚昧实在可悲。《情妇额头有伤口》(第十一案)中被害人邹长高与凶手李后明的妻子在床上睡觉,被李后明抓了现行。怒从心头起了李后明丧失了理智,用一把三角刀当场捅死了邹长高。李后明似乎在替天行道,实际上触犯了威严的法律。

还有一个法盲更是不可思议,竟为义气而沦为阶下囚。《子夜枪声》(第二十四案)中有这样一段话:“杨又尚本人与李发清没有什么矛盾,只是他和范小兵关系特别好,他也知道范与李的妻子朱冬早有那种关系,范要他帮忙把李发清除掉,以扫清他与朱冬早苟合的障碍。杨开始并不想帮这个忙,但范以哥们义气相激,许诺事成后给他500元钱,并说李发清这个人老实,好对付,包准不会出么问题。这样,在义气与利益的双重刺激下,杨上了赋船,忘了他要谋害的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忘了杀人要偿命。”

文学一开始就被当作一种教化手段。中国古代理论家主张“文以载道”,相信文学可以“美教化,厚人伦”。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说”也是认为文学可以净化人心。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文学确实发挥了强大的教化功能。如今,文学依然发挥着巨大的宣传教育之作用。《真相的背后》这部纪实文学与干巴巴的各类法律条款相比,她更有普法之优势,因为其符合“寓教于乐”之标准,便能让读者信服,引起读者的共鸣。

《真相的背后》“筛选了自1981年以来发生的57宗疑案奇案,不难看到,侦查破案由过去的不出村、不出街的摸底排查到了现在的DNA鉴定、电子监控、网上追踪,您是否发现这些年刑事犯罪的手段和警方揭露犯罪的技能都在‘与时俱进’?”是的,《真相的背后》时代感非常强。在这二十多年里,花样翻新的犯罪手段是如何逐步升级的,一目了然。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那么,由谁来对付这日益智能化的犯罪手段呢?令人欣慰的是,作品还颂扬了我们英勇的人民警察的斗争策略和审讯技巧。如《知情者作祟》(第三十案)中这样写道:“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市公安局副局长李培刚坐镇通海口派出所,指挥抓捕战斗。”“民警们分析了案犯的心理,决定采取内紧外松的策略,引狼归窝。首先将刘长生送劳动教养,让作案团伙成员觉得他们的其他犯罪事实还没有被察觉。侦查专班则‘按兵不动’,引飞蛾扑火。这一着果然奏效。一段时间后,他们见风声不紧,有的便想潜回家中探探虚实。”

与狡猾的犯罪分子展开殊死搏斗的智慧都是敬爱的人民警察从多年工作中摸索出来的,也是群策群力、共同商讨的成果。譬如走群众路线就是开展公安工作的法宝。《喋血大街》(第十五案)中的酒楼老板光天化日之下被人砍死在家中,性质恶劣,影响极坏,我侦查人员先后走访了480余人,才找到邱姓妇女,从她口中获得重要线索。《牵手死亡》(第十七案)中将恋人掐死在怀抱里的犯罪分子叶小元在村中失踪了两个月。他刚一露面,就有村民向侦查员提借信息:“叶小元是个泥瓦匠,过去他常来他哥哥家,我与他原来就认识,认他这个人肯定没错。”

……,……。文本中人民警察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办案还有很多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侵财案件日益突出,犯罪手段层出不穷,正是因为金钱的诱惑力太大。那些歹徒丧尽天良、铤而走险,就是被金钱蒙蔽了双眼,殊不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就是铜墙铁壁,“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心存侥幸者看了《真相的背后》后会紧急刹车吗?但愿刘秋生的良苦用心能让读者知晓,毕竟此书融进了他自己的心血,旨在希冀阳光下少一点罪恶,多几分光明。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自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如果读者有幸看到此书,会更加热爱生活,并珍惜现在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真相的背后》还有诸多优点,诸如图文并茂。那些图片都是作家精心挑选的,且与案件紧密相关,大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视觉效果。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当下正走红的公安作家朱维坚先生经常对我说:言说他人的作品要多美言,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可是本人生性耿直,心里藏不住话,正如自己嘴巴喜欢乱说一样,于是借学习《真相的背后》之机会,又图一次嘴巴痛快,将其中本人认为不足的地方指出来。第一,赞美人民警察的语言成份不多,也许是俺看得不够仔细之故。仅见两处,其一是《鬼见愁》(第十九案)中的一小段:“此时,烈日当头,热浪袭人,汉江的水被烈日烤得发烫,渡口边的石码头更是烫得人跳脚。周正新、陈应早等二十余名侦查员装扮成赶集的、做小买卖的,分布于渡口各个位置,他们警惕的眼睛正密切关注着渡口四周的动静。”其二是《斩断“黑链”》(第二十六案)中的几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住宿、进餐费又高得惊人,民警们舍不得花公家的钱去住宾馆,进酒店。饿了,啃两块饼干,或买盒饭充饥。晚上困了,就在当地派出所办公室的沙发上打上盹。其工作之艰苦可想而知。此时,民警们一心想的是尽快找到受害女的下落并解救她们,让她们不再受蹂躏。”我以为,像这样的话语应多出现在文本中。不仅仅旨在讴歌人民警察的警察意识、公仆情怀,更主要是让人民群众知晓公安工作的艰辛,从而理解人民警察,支持公安工作,这对于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有益的。2008年公安部提出的“三项建设”之一就是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当然,《真相的背后》是2004年出版的,我相信秋生同志在以后的写作中会在这方面着力的。

此外,多描摹人民警察的威武,多抒写他们的顽强精神,也会起到震慑犯罪分子之功效。像上文所说那样,我人民警察意志坚强:案子不破,誓不罢休;歹徒不抓获,誓不归家。如此写作,对蠢蠢欲动者不亚于当头棒喝。

刘秋生是我的学兄,他于1983年从湖北警官学院毕业至今一直在公安一线工作。作为有心人的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这些典型的案件细心梳理,“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不容易呀!他像作品中破案的侦查员一样,花费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汗水呀,本人还来个鸡蛋里面挑骨头,是不是有点过份呢?良药苦口利于病。俺只希望这位优秀的校友再上层楼,取得更大的成绩,于是再索性说一点不足之处,那就是大多数案例缺少美丑对立的画面。阅尽该书,在《寻仇?火拼?》(第四十四案)中倒发现一处。篇首那段很精彩:“每逢星期天的早晨8时,矗立在仙桃城区最繁华地段的商城大厦的南门广场,便被市民们争相围睹:在商厦女子乐队演奏的进行曲中,四名英姿飒爽的女子仪仗队员迎着朝阳,迈着矫健的步伐,护送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这仪式,庄重且富有激情。”紧接着的一段就写发案了“一名男青年倒在血泊中”。这块升国旗的神圣庄严之地岂容践踏,自然就激起了老百姓的愤怒和人民警察破案的雄心壮志。

可惜其它篇章中类似的描写太少太少。每阅读一篇通讯案例时,本人都有一种心理期待,希望看到一种诗意的场面,而至末尾也没有。这真是一大缺憾。窃以为,只有将诗意的场景与血腥的场面形成对比,才能激发读者或喜或悲的情感。文学作品是以情动人的,情感性是文学性的要素之一。如果在每篇纪实案例中加入一些浪漫的诗意成份,那么产生的审美效果就大不一样。

“断臂的维纳斯”美轮美奂,残缺亦美。指出不足之处,并无恶意,望秋生学兄海涵,下次有机会见面请您喝两杯或敬您的酒如何?算赔罪道歉么?

西方的《圣经》中有“七宗罪”,即傲慢、贪婪、饕餮、淫欲、懒惰、嫉妒、暴怒。其实,西方文学史就是一部西方的犯罪史,揭示了人的三大欲望,即物欲、权欲和情欲。《真相的背后》诸多鲜活的案例也是欲望的产物。当下人性粗糙,人心浮躁,读一读此书,目睹骇人听闻的悲惨之景状,能把非分之想掐灭在萌芽状态,功莫大焉!(注:《真相的背后》于2004年8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公安部“金盾图书奖”。

 

附刘秋生小传:刘秋生,男,1958年11月生,汉族,湖北仙桃人,毕业于湖北警官学院,历任仙桃市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宣传教育科长、政治处副主任、正局级侦察员等职,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公安文学创作协会理事。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多年的从警生涯中,刘秋生勤奋笔耕,发表了18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曾获湖北省公安厅、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警笛新闻奖章”。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公安机关首届“十佳政治处(部)主任”。2004年8月,他40万字的侦破纪实作品集《真相的背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金盾图书奖”,湖北《楚天金报》和美国《美中晚报》等海内外报刊先后予以连载。2008年3月,他记录当代著名法学家王利明、歌唱家王玉珍、作家池莉和奥运冠军李小双、杨威、郑李辉、廖辉等仙桃籍杰出人士成长经历的专著——《江汉儿女》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为仙桃这座新兴城市打造出了一张熠熠闪光的人文名片!

430035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号  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20090812

张友文 公安作家 刘秋生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