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意境中的盎然趣味——析于国华诗
我们中国诗歌大量的是言志抒情之作,偏重于感情的抒发和志意的寄托,篇幅短小,情深志远,强调诗的精炼与含蓄。2009年第2期《公安作家》上刊有吉林四平市公安局于国华诗三首,即《记忆中的一位老民警》、《在社区的日日夜夜》和《在急促的嘀嘀声中出击》。这几首诗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优点及诗味,并有所创新,即在抒情的话语之中融进了叙事的成份。于国华不像郭小川、贺敬之那些政治抒情诗人那样驾驭着重大政治题材,使其诗歌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而是通过描述普通的生活场景,即通过展示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对人民警察的敬佩之情。
于国华的公安诗歌是一个巨大的道德精神广场,这里没有个人的隐秘、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情趣,一切个人的意志都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的需要。如
“举手之劳的瞬间 在这里
等同了 一杯茶的温馨
爱戴的涵义 被民化成信任”(《在社区的日日夜夜》)
身为警察的于国华在警营生活久了,对自己的战友同事的举手投足都铭记于心,对他们的感情也会与日俱增。感情堆积到一定程度,就要寻找突破口来渲泄。因为不管作家写的是什么,他总归要以情动人,要把创作者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接受者。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人类生活中把人们理性意识转化为情感的一种工具。”文学文本中语词的所指,必定不止于理,而带有情,无情或寡情的文学不是好的文学。理性意识便于用语言准确表达,情感则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尤其难以充分而完满地表达。科学家还有公式、图表等作为表达手段,文学家则只有语言这个唯一的手段,他要用语言表达情感,而且特别要用语言表达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清代文学理论家叶燮说,世上的事和理,有人人能言的,不需要有才华的文学家去言说;还有那不可言,只能“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的,等待着天才的文学家去表现。这正如《牡丹亭》里说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①
这三首诗是公安诗人于国华以自己的方式、个别的方式表达对天下警察的真诚礼赞。用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讲述警察的故事,使读者在诗意的语境中看到了大写的警察形象。其共性是描写的对象都具有一种普通性和概括性,讲述的都是天下警察的故事,颂扬了人民警察“忠诚、责任、公正、民生”的核心价值理念。新诗中的经典作品,像闻一多的《死水》,没有讲哪个城市、哪个地方、哪个时间所看到的一潭死水,它只是一个概括的意象。藏克家的《老马》,写的是苦难农民的形象,在重压下拉着大车,鞭子来了往前走。这也是概括的,它没有写这是山东的马或是河南的马,是富农的马还是地主的马。②艾青的《手推车》最为典型,读者并不知道是哪一的手推车。于国华笔下的警察也极具普通性和概括性,他并没有清楚地道出到底讴歌哪里的警察,是吉林省的,还是湖北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警察皆具备无私奉献意识。
如《记忆中的一位老民警》
“录入 一天的采集 和
老花镜下的 憨态”
像小诗中没有署名具姓的老民警何其多矣!他们曾经辉煌过,曾经为革命事业付出过,凭证如下:
“斑驳的瓷杯跟了他几十年
已褪色的 奖 字
在杯的一侧 依稀可见
那支 老古董
金星牌的 吸水钢笔
别在 胸前的分量
被主人勋章一样的 眷恋
已经过时的 怀表
老得发黄 用枪纲
代替的链子
系着 岁月的沧桑”
这位老民警并没有骄傲自满、倚老卖老,而是依然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一指禅的功夫有些蹒跚”。一语道尽老民警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及对革命的忠诚。他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虽无豪言壮语的表示
战斗中 残疾的 手
在敬礼的瞬间
是 那样的一种 震撼”
品读《记忆中的一位老民警》这首小诗,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和警察意识,因为其间灌注着豪迈和阳刚之气。于国华的三首诗中都具备一种“气”。“气”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相当于西方文论中的格式塔质,起源于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论点。韩愈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③这种“气”贯穿于作品始终,体现一种本原之美。“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建安风骨是典型的阳刚之气,到了东晋就慢慢变阴柔了,再后来南朝的宫体诗就成了黄色小诗。到了初唐,陈子昂登高一呼,建安风骨略现。可是到了中唐之后,以“小李杜”为代表的诗人又走向阴柔……新中国成立后,阳刚之气也是与阴柔之气交替并存的。当个人化写作、下半身写作甚嚣尘上的时候,立场坚定的公安诗人于国华把握时代的脉搏,塑造最能体现先进思想的社会主义的新人形象——人民警察,展现新的民族精神,让其诗作充满浩然之气和崇高之美。
《在社区的日日夜夜》中的社区民警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以人为本。如:
“也有 常常被曲解的痛苦
灰心的泪水 浸湿在
热情之后的 追悔与无奈
第二天的心情 一定要走出
沮丧的阴影 因为承诺
是旗帜下 共同坚守的原则”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守、不懈追求、努力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社区民警切身感受老百姓的辛苦和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与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真正建立起警爱民、民拥警的鱼水之情。
《在急促的嘀嘀声中出击》中的网警蹲点守候在电脑旁,与犯罪分子的斗争黯淡了刀光剑影。但是,他们始至不渝,无怨无悔,直到抓获犯罪分子才罢休。为此,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只能由读者去想像。
用文艺歌颂民族的脊梁,是我国几千年的好传统。近来,在某些领域中,这一传统似乎被淡化了。我们在于国华诗作中看到这一传统的复兴,是令人高兴的。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快乐原则”和“利益原则”的驱使下,文学开始无个性化和无思想性,甚至一些作品滑向世俗化、媚俗化乃至粗俗化和鄙俗化。但是,于国化通过表现有思想的新人,即人民警察,提升文学思想高度,开掘文学的思想深度,加大文学的思想力度,增强文学的思想强度,从而有利于用科学精神培育和武装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④
长期以来,当代主旋律诗歌的创作很大程度从艺术上受到质疑,这不能把责任推给读者和评论家,事实上这类题材的诗歌创作绝大多数已经弱化、远离了艺术。假,姑且不说,大而无形、空而无象,甚至口号标语似的呐喊从上世纪50年代延续至今,似乎凡触及到这样的题材就应该这样去写。这是写作上的误区,这个误区导致了人们对这样题材的书写的成见。⑤于国华的公安诗歌以其独有的艺术品质打破了误区,用鲜明生动的警察形象充实文学画廊。
于国华的公安诗歌之所以能打动读者,让读者心情荡漾,给读者精神鼓舞,主要取决于诗中的意象,并借用意象,用极俭省的笔墨叙写警察的二三事。如用“瓷杯”、“吸水钢笔”、“怀表”、“残疾的手”、“警务室”、“键盘”等意象丰富审美空间。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指诗人借助于具体物象,运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一种情思。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之鲜明蕴藉,世罕无匹。于国华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吸取智慧,并用现代笔法谱写人民警察之歌。
此外,于国华诗歌语言是对日常语言习惯的背离和“破坏”,借助语言的“人工化”运用,为读者构筑一个奇幻的,同时又是韵味无穷的艺术世界。“一指禅的功夫有些蹒跚”这一句甚为典型。“蹒跚”本来是描写步态的,在此用来修饰“一指禅的功夫”,这就是运用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来增加感觉的难度,从而延长读者对于事物的感觉过程。“诗语本非寻常语,安能揆之以常理。”于国华的诗歌对日常语言的有意违背,使它在平凡琐碎的经验世界之外洞开了一扇艺术的门扉。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不能极其至。”对于此段话的理解,纷争不一。钱钟书以为清代袁枚的性灵说才算真正得其精髓。性灵是要从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中获得,读书太多离开生活感受,日久天长就会觉得文思滞涩。袁枚说,书本上的知识要化成诗人气质修养的一部分,这样做出的诗才让读者觉不出哪是书本里的学问,哪是作者的创造。于国华的诗歌达到浑然天成的地步,具有“韵外之致”,与其“性灵”有关,与他那敏锐的感受力是分不开的,他对同事——那位老民警的“牵挂”“成了 永久的”,正像警务室的民警“牵挂 无数”老百姓一样。
注释:
①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71页、第72页。
②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第229页。
③韩愈:《答李翊书》。
④陆贵山:《努力提升文学的思想品格》,《人民日报》,2008—10—16。
⑤梁平:《诗歌要承担时代责任》,《文艺报》,2009-04-23。
附于国华小传:于国华,1956年出生,吉林四平人,吉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军中及国内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600余篇(首),著有《于国华抒情诗选》、《兰馨集》等文学专著。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学院聘任制作家。现任职于四平市公安局,为党委副书记。
430035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号 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20090617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