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学>详细内容

警察文学

读懂铁警——再读王仲刚的《喋血大动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友文 发布时间:2009-04-25 08:21:12 浏览次数: 【字体:

 

趁“重写文学史”的浪潮还没有褪尽,加上“经典”正在被颠覆与重置,言说公安文学正是时候。公安作家王仲刚的长篇电视小说《喋血大动脉》于2000年就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森威影视公司录制完毕,距今已有10个年头。如今,结合当下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来阐释,定会别有一番收获。至少我们不会再用政治眼光来打量这部作品,而是以审美的目光审视她。窃以为,在这首人性美的赞歌中蕴藏着浓郁的人情味,集中彰显了铁路刑警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深刻诠释了铁路刑警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立足本职岗位、维护公平正义的职业操守,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人民警察忠诚可靠、秉公执法、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

该小说是真实的铁警缩影,尤其是情感的真实,那是王仲刚警察情怀无意识地流露,是对警察意识的真诚讴歌。它从多个角度来刻画铁路警察,写出了他们的智慧,也写出了他们的辛劳及其无私无畏的英雄壮举。

每当想起为公安事业牺牲的战友,王仲刚心里总是非常难受,便用文学这种艺术样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记录战友们的生前点滴,以示对战友最好的悼念,于生者也是无声的激励与鞭策。清明在即,读着《喋血大动脉》,我们会更加思念英烈,更加崇敬英烈。警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牺牲,包括宝贵时间,还有大好前途,甚至是生命。据统计,平均每天有一位人民警察牺牲,每小时有一位人民警察负伤,足见当前治安形势的严峻,对敌斗争的残酷。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可能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大的一年,是社会治安压力增大、社会矛盾碰头叠加的一年,是各种风险因素增多、维稳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人民警察肩头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的担子会更重。因此,言说公安文学,为人民警察提供精神动力支撑很有必要。

从多个角度来赞美警察是公安文学的使命。警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只能从正面来建构他,而决不能恶搞。在公安文学作品决不能解构人民警察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又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为了凸现人民警察的崇高品质,将警察当做一个符号来写,而不是当做一个生命体来描摩。如“警察常常是舍小家顾大家,终年在外奔走”之类的情节出现在公安文学作品中,几乎成了一种模式化写作。这种程式化的写作往往会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喋血大动脉》多多少少也有类似的情形。如闪闪抱怨:“这刑警是一天也不能干了,整个人都卖给了刑警队,连听个歌的自由都没有,这日子可咋过呀?”又如刑警朱铁汉正在办案的途中,突然接到临盆妻子大出血的电话,远在千里之外的他在破案的关键时刻,却不能回去。闪闪和朱铁汉在文本就成了工作机器,他们不是人,不会领略工作以外的乐趣,不会感受亲情。

此外,该文本还从侧面去写警察的智慧。如第六章《自己的陷阱》中刑警队长童蛋儿戴假发,还戴了副金丝茶色墨镜才上火车,为什么呢?因为像童蛋儿这样的刑警在列车上工作的时间长,很多乘警和列车员,还有站上的服务员都认识他们。为了在车上避免让熟识的人认出,怕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在打招呼的当口被犯罪分子发觉,破坏了整个计划布署,因此刑警必须巧妙地化装。在第十四章《昔日的情人》中,为了引蛇出洞,老刑警队长李建秋化妆成金总经理,也是旨在突出警察的高明。在第十五章《蓝色的诱惑》中的女刑警夏秋雨故意将手机推到柜台下面,就是想找到那柜台底下的小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如果公安文学作品一味地拔高警察,把他们写得神乎其神,高大完美,那就不真实了。文学是人学。公安文学作品必须写出警察的人性意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切生活体验的王仲刚总是用敏锐的眼光捕捉被人所忽视的细节来把警察塑造得有血有肉,也就是说把警察当做人来写。如第二章《情爱的回报》中的穷凶极恶的歹徒李二娃将女刑警夏秋雨抱得紧紧的,让夏秋雨感到恶习。夏秋雨为了抓获李二娃,只能智取,不能强攻,首先得装出一番柔情状来麻痹对方。作为一个未婚女警被一个异性抱着就觉得难为情,更不用说被那杀人恶魔用力地搂着了。这些细节就把夏秋雨还原成了普通人,具有普通人的心理,她不再是刚强的化身,不再等同于红色经典中的英雄形象,她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九章《决战在赤壁》中的值勤民警石中州告诫惯犯老猫不要再做案,老猫在他面前毕恭毕敬,满口答应。但是,当石中州的背影消失在候车室内后,老猫随口就骂。警察是犯罪分子的克星,老猫之流的社会渣滓不理解警察倒是在理。不可思议的是普通老百姓也不认可警察,因为警察这一职业风险性大,待遇也不好,收入也不高。就拿刑警齐向阳以前的恋人郝倩云来说吧。她与齐向阳邂后之后,说:“真的,幸亏我当初没有嫁给你。要是嫁给了你,天天为你提心吊胆,说不定还得为钱发愁。我现在不缺钱。”并准备送给齐向阳一万元。在此,郝倩云是将富足的生活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以为拥有了金钱便是生活的全部。当郝倩云得知自己的丈夫席富贵就是警方追踪多年的犯罪头目,且正是齐向阳缉捕的对象的时候,她彻底地崩溃了,撞墙自尽。王仲刚这样叙述,就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郝倩云自绝之前的这段内心独白给省略了。我以为完全可以写出来。即使是郝倩云听到那个不好的消息后,会变得非理性,甚至神经失常,不可能冷静思考,但也可以转换叙述角,用旁白道出,或用议论的话语来补充。睿智的王仲刚留给我们读者的是“未定点”,由我们自己去想像。窃以为,郝倩云听了齐向阳一番话,目睹了席富贵的通缉令后才开始后悔,心理想说的话是:后悔看错了人,不该嫁给恶贯满盈的席富贵,应该嫁给人民警察齐向阳才是明智的选择。

从警是天底下阳光而崇高的职业,却得不到犯罪分子,甚至是昔日恋人的理解,警察是多么的伤心啦。小说故意设置刑警齐向阳来调查昔日恋人郝倩云的现任丈夫席富贵,是别有深意的,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一是写出了事件的巧合;二是用艺术的魅力揭示生活的悖谬;三是在扣人心弦的追捕过程中,本来情势万分危急,插入一段爱情往事可制造一点浪漫氛围,缓解读者的阅读压力,也符合达尔文的“对立原理”

由此看来,警察在小说中除了具备崇高形象之外,他们并不风光,他们所经受的磨难是常人不可想像的。特别是其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刑警齐向阳面对昔日恋人郝倩云,直面金钱,他的内心一定“搏战”过,在此,王仲刚就写出“受难的灵魂”,留给我们读者的却是一大段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想像。根据接受美学的原理,只有读者的积极参与,文本才能真正成为作品。

本人拙作《铁警的爱情是个无言结局——评王仲刚的<喋血大动脉>中曾提到全篇最精彩的部分是刑警齐向阳被人指认为强奸犯及澄清事实真相的过程。草蛇灰线连绵千里,王仲刚并不把一切和盘托出,而是用细致、灵活多变的笔墨款款叙来,让人在几度山重水复后才明白其中的奥妙。但是,在这平淡而又韵味悠长的叙述中,警察个体齐向阳承受的压力却非同一般,警察群体也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当亮亮勇敢地站出来证明齐向阳没有作案的机会时,虽然齐向阳被无罪释放了,社会舆论却不放过他,电视台女记者说:“各位观众,对这样一个证据确凿的案子,就因为作案嫌疑人是警察而被轻而易举地放掉,这不能不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慨,而作为铁路警方的负责人却不能自圆其说。”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警察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一旦事件与警察沾边,不管警察是被污陷,还是被误解,警察就成了众矢之的,成了老百姓的出气筒。加之各类媒体的推波助澜,警察的形象则被夭魔化了。

那么,我们的公安作家又是如何正确地塑造人民警察形象的呢?且看齐向阳的心理轨迹。他从看守所走出来之后,人生自由了,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久违的阳光,他就很幸福吗?非也。小说进一步向人物的灵魂深处开掘。齐向阳回到家中,快速地翻阅一封又一封出自朋友、同学之手的侮辱、漫骂他的信件,他嗓子里像堵了一团棉花似的,想喊也喊不出来,呼吸困难……。“齐父见儿子呼吸困难,惊恐地不停地抚弄着他的心口。”“齐向阳‘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连日来他所受的委屈和压抑的情感,以及外界有口难辩的处境,他几乎要崩溃了……他红着眼,发誓一定要抓住那个强奸犯,为自己彻底清洗冤屈!”“想到这,他噌地站起来,直奔刑警队。”

作为过程存在的人的心理,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凝固的,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意识流”。人的心理具有流动性,作品中的人物也有其心理流程,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艺术地展现人物的心理流程。《喋血大动脉》中的刑警齐向阳并没有被外界的外压所击垮,而是在悲愤中抗争。

引起人物的心理变动的契机有内、外两种。外部原因是客观世界对人物感官的刺激,甚至一声细响、一阵微风、一个闪烁的眼神,都能引起人的心理波动。人物心理变动的内部原因,是不同欲求的矛盾运动。弗洛伊德揭示出人格结构中无意识的本我和超我总是同自我相冲突。荣格则认为人格结构中存在着个人无意识的冲动与集体无意识积淀的矛盾。显然,齐向阳的举动是由于后者引起的,是集体无意识中的警察意识战胜了个人无意识,自我打败了本我,他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坚强的共和国之盾增添光彩,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胡风曾提出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就有诗”的观点。胡风的意图就是要求作家以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为材料,以自己所真正了解的周围的人民为对象,以“此时此地的斗争”为创作源泉。“作家任何时候只能写自己熟悉并真正受到触动、能引起创作欲望的题材,而且必须是那种充分适应自己创作个性、能吸引自己整个心灵投入的题材。否则,不可能调动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也不可能创造出真正艺术个性的成功的作品。”《喋血大动脉》被歹徒杀害的值勤民警石中州和刑警肥肥实有其人其事,当时的媒体曾经还报道过。由此可见,王仲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化为一种生命体验,用“童心”去感受世界。深切的生命感悟、丰富的素材积累、独特的人生况味、广阔的想像力、敏锐的审美直觉、深厚的艺术理论功底、广博的文化修养成就了王仲刚,我们读者才有机会直面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喋血大动脉》,从而得以走近铁警、读懂铁警。

此外,我以为,王仲刚的文字功底令人钦佩的。他善于运用细节叙述各类场景,语言炽热形象,且符合人物身份,叙事节奏快捷,既传递了丰富的信息量,又给人以阅读的快感。(注:电视小说《喋血大动脉》系王仲刚文集第4卷,20088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此剧2000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森威影视公司录制。导演:徐文彦、安建;主演:王振荣、董娉、李宏伟

 

 

注释:

①钱谷融 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第31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2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附公安作家王仲刚小传:王仲刚,男,19541月生,笔名小丑子,河南省固始县人,一个在万里铁道线上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职业警察,当代中国文坛惟一的“一手拿枪一手执笔”的警营作家。现任兰州铁路公安局政委,二级警监,铁道部公安局刑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士,郑州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

30多年的刑警生涯,多次出生入死,屡破疑难大案,16次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国务院领导先后亲自授予他个人一等功奖章和全国反走私先进个人(省部级劳模)证书。曾任郑州铁路公安局刑侦科科长、刑侦处处长、督察长、副局长、广州铁路公安局长沙铁路公安处政委、青藏铁路公安局政委。

业余时间潜心创作,主要电影作品:《风流警察亡命匪》、《伏虎铁鹰》、《天伦》、《非常民警》、《生死快车》,中长篇电视连续剧:《紧急追捕》、《喋血大动脉》、《暖流》等,有的被翻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获过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最佳编剧奖。歌曲《天路情歌》于200712月获中国音乐界最高奖第六届金钟奖声乐作品大奖。出版个人文集《王仲刚影视剧作精选》、《觉悟》、长篇小说《喋血大动脉》、《紧急追捕》、《国旗恋歌》等。

作者张友文简介:张友文,男,湖北松滋市人,1992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湖北警官学院报编辑室主任,三级警督。先后在《文艺报》《新民晚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外国文学研究》《公安研究》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文学评论近百篇。现任“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网站“文学评论”版主。

近日,我国首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由珠海出版社出版。此书由著名的公安作家、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博士作序,重点言说了包括武和平、王仲刚、张策、杨锦、朱维坚、但远军、程建国、徐岩、林涛等一批知名公安作家的作品,也点击了像张笑天、海岩、陈源斌、裘山山、刘继明、胡学文等非公安作家的文本。

并附两个英文博客:

http://myenblog.com/u/Failure/index.htm

http://youwen2039.blog.163.com/

430035  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号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20090328

王仲刚 《喋血大动脉》 张友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