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文《点击公安文学》前言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宏大话语遭拆解,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患上了贫血症:理想缺失、道德滑坡、思想匮乏。有些作品还宣扬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面临着精神矮化和道德失范的严峻情势,置身于高度物质化、粗鄙化的精神境遇中的人们开始怀念精神家园,迫切需要伟岸和富足的灵魂来充实自己;公安文学(非明朝的“公安派”文学)正好以崇高的警察形象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建构填补了人们心头的空虚,以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核心价值伦理唤醒了人们麻木的神经。
令人遗憾的是,已迈入21世纪的公安文学依然没有打入主流,公安文学评论更是一片荒地,涉足者少之又少。本人作为湖北警官学院的一名教工,总觉得应像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线警察一样,担负起开垦这块亟待开发之地的重任。汶川大地震之后,警察那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便下定决心将这些拙作搜集整理成册并付印。对公安文学进行解读,不仅仅是为读者导航,更主要是发掘公安文学作品中的警察意识,为警察加油、鼓劲,同时还可以让人们了解警察、理解警察,从而支持公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近百年来,中国人几乎总是跟随在外国人的理论创新之后,翻译介绍,来往奔走,疲于奔命,而这种跟随与模仿,又往往变为一种时髦和招摇,却失去了“中国特色”。本书中没有西方的“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之说,而是以自己的眼光打量作品,用自己的心来言说。就总体特征而言,绝不是政治——社会批评的范式,旨在回归传统,是本人追求梁启超感悟式批评的一些印记。
在拙著中力求“自我发现”。本人从阅读作品一开始,就力图进行感性把握,努力避免先入为主的理性干扰。即先投入公安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以直观的方法获取切身的感受与“第一印象”。
从文体结构来看,所有的公安文学评论都松散自如,没有严格的规划,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如同是给亲戚朋友写信,或与友人的闲聊,显得随意亲切。
从语言方式看,此书吸收了我国传统批评语言表达的特点:不重逻辑分析,而重直觉感悟,通过形象、象征、类比等直观的语言方式去引发、启动读者的直觉性思维,由“得意忘(语)言”之途去体悟、把握审美内容。
拙著中几篇千字短文是七、八年前的稚作,现在读来才发现语言很嫩,最大的缺点是自身情感没有投入。那时候刚参加工作,只因对警察不太了解使然。我知道着手公安文学评论的写作不亚于再次进行公安文学创作,必须融入自己的血液。后来,与警察妻子成了家,又身在警营,不时与公安一线民警零距离接触,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警察的了解,深切地感受到基层警察真累、真辛苦,更主要的是警察的心好苦好苦,他们常常面临着公与私、情与法的两难困惑,遭受他人的冷眼、冷脸,挖苦与讽刺,还有人身攻击。
此书是为警察而歌唱。因为我深深地爱着人民警察,品着公安文学作品,便能与文本中的警察无障碍地对话交流,与他们一同欢笑、落泪。在写公安评论文学评论时,流泪的机会也多,很大程度上是为警察的两难选择而伤心。有时候,手无寸铁的警察面对手持凶器的歹徒也要冲上去;有时候,深更半夜的一个电话,他们就得穿衣起床,急奔现场;有时候,年迈的父母弥留之际,他们也不能前往送终……自古忠孝两难全。警服在身,就意味着责任。在拙著中,本人着重剖析警察的真实心理,让人们听听警察的心里话。刚强的警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苦恼,也有苦闷,也有痛哭流涕时。要言之,警察也有脆弱的一面。
本书旨在挖掘公安文学作品中的警察意识,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没有丝毫后现代气息。对作品中的警察形象,我是偏爱的,常常以仰视的眼光来打量他们。如果警察违背了警察意识,我会很痛心。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无意的或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警察意识丧失,我会投以惋惜或同情的笔力;如果是警察自身使然,我会毫不客气地斥责。但是,如果那些曾经丧失过警察意识的警察在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我会像鲁迅先生一样,不惜用曲笔在他们的坟上添一个花环,表示我依然崇敬他们。
言说这些公安作品时,除了警察意识外,没有其他杂念,碰到心仪的作品会反复解读,像武和平的《掩盖》、张策的《刑警队》、王仲刚的《国旗恋歌》、但远军的《萍水相逢》、杨老黑的《枪》等。如有时间,我还会重读这些作品,因为文学史上对任何一部作品原意的解释与理解,从来就没有一致过,作品阐释的多样性倒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2000年左右,本人就开始写些豆腐块式的公安文学评论,至今积攒成一册。拙著算不上“十年磨一剑”,但绝不是速朽之作。(文中收录的文章都公开发表过。没有注明出处的,皆发表在《广东公安报》与《武汉公安报》等报刊上。)读者读了,还不至于大呼上当,高喊后悔浪费时间。可以用人格担保,她不是“剪刀加浆糊”的活路,毕竟搭进了我无数的汗水与心血。每篇拙作都是在通读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言说,没有脱离文本,不会断章取义,更不会人云亦云。看作品的时间比写作多几十倍,有时看得眼睛红肿发胀,看得废寝忘食;写评论也不轻松,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指头敲酸、手腕发麻。本人也曾像作品中的警察一样,思想动摇过,想到撤退,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还是战胜了自我,为警徽增光添彩,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想起一线的警察,我又精神抖擞、信心百倍,便把这本书弄出来了。
《点击公安文学——21世纪公安文学解读》(第一辑)所解读的文本是经过严格筛选的,都是因与警察的工作、学习、生活、心里历程、命运遭际等密切相关的、且至少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也权且当作一道特色吧。其中部分非公安作家作品的评论,对他们笔下的法律知识、办案程序等原则性的错误是毫不犹豫地指出的,这样做仅仅是维护警察的形象。如果作家们有幸阅读,还请原谅我说话的不艺术、不含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