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学>详细内容

警察文学

荒诞文本中的警察——读非公安作家黄土路《谁在深夜戴着墨镜》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友文 发布时间:2008-11-10 21:07:59 浏览次数: 【字体:

 

2008年第4期《上海文学》上有黄土路的一个短篇《谁在深夜戴着墨镜》。此小说起笔是以身份为警察的我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我与实习生张胜一起守候布控贪污犯常克己。据可靠的情报,老常最近可能要潜回马城。马城市公安局局长、我的战友黄小爽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安排了这个任务。我们蹲守了五天才有了点眉目,发现一个人竟然在深夜里还戴着墨镜,后来注意到这个人进了住在四楼陈改花的房里。我们推测那个形迹可疑的人就是老常,于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冲了进去。

   接下来,叙述人变成了陈改花。陈改花是小姐也罢,是老常的情妇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常到哪里去了。我们两名警察分明看他进来,又没有见他出去,他会到哪里去呢?为什么仔细搜都搜不到呢?陈改花也证实那个进来的人就是老常,连她自己也不清楚老常的下落。更不可思议的是,医生说陈改花怀孕了。因为她的肚子很大很大,大得出奇。

难怪警察找不到老常,老常已经使劲地钻到陈改花的子宫里去了。从这一点上看,就显得非常荒诞。然后是老常安安稳稳地、舒舒服服地藏在子宫里,以第一人称来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后悔当初没有记住母亲常常告诫做人要厚道,要正直的话语。自从他当上副市长后,就开始兑变。第一次拿了个大大的、塞满了崭新的人民币布袋的时候,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直至后来不敢见人。在工厂干活时怕家乡人认出自己,找个理由将人家辞退。即使逃到国外,心里也不踏实……总而言之,他后悔不该走上这条贪污犯法之路。主题是劝善的。由于老常没有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大势收贿敛财,弄得妻离子散,众叛亲离,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直至惶惶不可终日,无脸见人。怕别人识破,即使半夜三更也要戴着墨镜。

现在围绕警察做文章,是因为警察在文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品中的警察形象不仅不崇高,而且是萎缩、矮化了的,可叹!为了维护人民警察形象,建构国家形象,非常有必要解读此小说,还警察实事求是的面目。

《谁在深夜戴着墨镜》开篇定调就很阴暗。“楼是80年代建的老楼,外墙经过风吹雨淋,斑驳得像一张老人的脸……原先,这栋楼和后面的那几排平房都住着农场的职工,后来农场搬走了,这里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出租屋。说闻名,是因为近几年这里出了许许多多奇怪的事情。先是一个女人疯了,抱着孩子站在八楼的楼顶嚷嚷着要跳楼,结果却是她丈夫跳了;接着,出租屋里又连续两次抬出死尸,一次是煤气中毒,死的是一对年轻夫妇,被发现时还光着身子,另一次是一个老人,他割了腕,还留了一封深情动人的遗书给对门的老太太。最惊心动魂的是上个月,五个民工站在楼顶扯了个横幅,向旁边一个刚开工不久的楼盘的老板讨工钱……老板还是被派出所的民警生拉硬扯地带来了,民工们和老板说不上两句话,双方就对骂起来了。老板火了,说你们有本事你就跳啊,钱我一分都不给。结果五位民工真的手拉手从八楼跳下来,他们的脑袋先后着地,脑浆渗着血水,洇红楼前水泥地和缝隙的杂草。后来,这栋楼前面的杂草长得特别茂盛,有人嘀咕,说这是因为五个民工的鲜血浇注的,五个民工的冤魂不散呢。”

人民警察就出现在这充满死亡与血腥的历史语境中。根据文学格式塔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警察的形象也不可能高大、伟岸起来。消瘦得像一根竹竿的我与我的战友、马城市公安局局长黄小爽形成鲜明对比。因为黄小爽“满面红光,腆着一个大肚。”我奉黄小爽之命去办案,是极不情愿的。“黄小爽的嘴巴在我面前一张一合,我一秒钟都不想在他面前多呆。我打断他的话说,好,你不用多说,我现在就去。没等黄小爽反应过来,我就离开了他的办公室。”“说心里话,我心里十分痛恨黄小爽,因为三十多年来,我老婆一直在我耳朵嘀咕着他,嘀咕他当副大队长了,当派出所所长了,当大队长了,当副局长了,当局长了。我心里知道,我老婆一定后悔自己当初嫁给了我。从她每次在公安局大院门口碰上黄小爽,拉住黄小爽的手跟他聊天时的眼神我就知道。我甚至怀疑我老婆跟黄小爽有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但我抓不住他们的把柄罢了。”从以上话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警察同事之间的朋友、兄弟情谊已不复存在,生死与共的战友之情已荡然无存。我的心理是不平衡的,心态是不健康的。

“我、黄小爽和我老婆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她选择我或黄小爽当中的一个都是正常的。该是选择的时候,她似乎只犹豫了一下,就选择了我。后来她告诉我,她选择我的原因是因为我老实,而黄小爽太精明了,精明得让任何一个女人对他都不放心。”由此可见,黄小爽作为公安局局长这个领导的形象是不敢恭维的,局长这幅德性是糟糕透顶的。

我作为一名警察,活得非常窝囊:“自从黄小爽升了副大队长之后,老婆的不满就开始表现出来了。她说,你在部队呆了五年,什么都学不会,却只学会原地踏步,你看人家黄小爽!后来黄小爽升大队长,她竟然动手打了我,吵架就更不用说了……女儿出生后,老婆的注意力好像都转到女儿身上去了……但最近几年,她的老毛病又犯了。她先是跟我嚷嚷房子,后来嚷嚷女儿。我们住的房子是一套五十平米的二居室,一住就住了近二十年了。我女儿的工作也是反反复复的,下岗后再就业,再就业了下岗。等女儿最后一次工作的宾馆因为城市建设被推掉,她又失业的时候,我老婆就又冲我发火了,她说,你当了一辈子的窝囊废,最大的特点就是没用,连女儿的事情也安排不好。我说,我一个警察,我能做什么呢?尽管我心平气和,但老婆却是歇斯底里的。我知道,我的日子快没法过下去了。我甚至想好了,等我退休了,我就一个人回乡下老家去,种那两亩被丢弃了很多年的地。我把房子和退休金都留给她们,只要她们再也不找我絮絮叨叨就行了。”

“从年轻的时候起,我最喜欢的工作就是在外面执行任务,这样我就不用呆在家里听老婆唠叨了。”

从字里行间得知作为警察的我的心态是焦灼不安的。我的生存境遇比整天提心吊胆的老常也好不到哪里去。正因为我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于是总是找机会逃离家庭。本应该作为避风港的家、象征着温馨和舒适的家在文本中已不复存在。我以为,家的出现是有寓义的,可以当作精神家园的同义词来看待。全篇小说浸透着一种与理性、正义、浪漫激情或雍容华贵迥然相异的美感特征。作为现代主义文本笼罩着阴郁、神秘、焦虑、荒诞、迷惘和绝望的气息,弥漫着无告的痛苦和难以排解的孤独,没有健康的情绪和阳光的人性,便不能给读者信心与力量,不能让读者感动。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谁在深夜戴着墨镜》就像文本中的贪污犯老常一样逃避现实,虚构警察形象,缺乏传统的英雄品格。小说中的内容不是用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真实,而是旨在强调世界的荒诞,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人的孤独和痛苦。用客观冷漠的语调,直截了当表现世界荒谬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冷漠关系,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进步文艺”的概念,指出:“进步文艺,刻写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深深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风尚。”可见,进步文艺是指那些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能够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方向,给予民族精神与时代风尚深刻影响的先进文艺。在现阶段,我国的先进文艺应该是指那些“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刻体验人民前进的准确信号,敏锐发现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自觉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升起更加昂扬的理想风帆,描绘更加美好的生活蓝图,激励更加坚定的奋进信心,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功立业。”

因此,以反映人民警察生活、工作、命运遭际等的公安文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努力塑造一批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金盾卫士形象,尽快挤身于“进步文艺”的行列。最近,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公安作家王仲刚创作的长篇电视小说《国旗恋歌》就是个中翘楚。小说为读者展示了国旗护卫队中的武装警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及其爱国情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喜欢公安评论的我仅仅是站在警察的立场来言说《谁在深夜戴着墨镜》,旨在为警察说话,维护警察形象,维护国家形象。“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个角度来看,此小说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但是,我们必须从此作品中汲取一点为我所用的东西来推动我们的公安文学创作,为建构优秀的人民警察形象打下基础。

题外话:本人已将此作品划归现代主义文本的范畴,于是索性再多说几句,那就是该小说的不真实之处还表现在办理刑事案件的分工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像老常这样的贪污犯罪案只能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如果情况特殊的话,公安机关可以配合检察院办案,不能唱主角的。小说中却让公安机关全权侦办此案,违反了法律程序,这一处极不真实。还有一处不真实是:一个公安局局长怎么会直接吩咐我这样的普通民警去办案呢,这是违反组织程序的。种种迹象表明此小说不能算作现实主义,只能是个荒诞文本。既然是荒诞的,那么警察就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只能是一个符号或代码而活动在文本中,读者切莫对号入座。

附黄土路小传:黄土路,原名黄焕光,壮族,上世纪70年代生于桂西北农村。现居南宁,为广西第二届签约作家,《红豆》杂志副主编。有作品在《作家》《花城》《上海文学》等刊物发表,并入选《21世纪年度小说-2006短篇小说》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慢了零点一秒的春天》

430035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  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20081103

张友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