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评武汉杨槐柳的纪实文学《无悔征程》
面对骤然而至的特大地震,武汉特警、消防官兵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国难,上演了一场生死救援大战。抗震救灾的分分秒秒、日日夜夜,人民警察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灾区内外的手足情深、骨肉义重……一幕幕、一幅幅,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又一座历史丰碑。您想身临其境当时救灾的场景么?那就让我们一同阅读武汉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民警杨槐柳的《无悔征程》吧,这是一部关于武汉市公安局抗震救灾的纪实性文学报道。
当后现代主义以嘲弄本质、削平深度、恶搞中心、颠覆传统为乐事的时候,公安文学依然饱含激情地,执着地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无悔征程》是个典型代表。
一、英勇顽强 不怕牺牲
作者笔下的特警们在开赴一线的前夕,争先恐后地报名:支队二大队的闵甍跟大队长“犟”起来了,一大队的王作勇理由充足……这些主动请缨上前线的绝大部分是“80后”,他们曾被戏称为“抱大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但关键时刻来临,在警营中熏陶的他们相比其他同龄人,更清楚时代赋予的责任。年轻的他们,因为有了警察这个特殊身份而可以去以特殊的形式报效祖国,他们感到光荣和神圣。在青年人踊跃报名的当口,领导也起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如年过半百、患有痛风和高血压等疾病的纪委书记秦树堂坚持上战场,劝也劝不住,他说他当过兵、参过战,经验丰富,可以给年轻人一些指点。政治处主任徐建明主动打好行装,偷偷地加入到开赴汶川的救灾队伍之中……种种英勇壮举充分彰显出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忠诚本色。
自古忠孝两难全。他们来不及跟家人道别,就匆匆踏上了征程。这些置生命危险于不顾的人民警察中,有至亲卧病在床需要陪护的,有孕妻即将临盆需要照顾的,有孩子不能自理需要陪伴的……然而,“家”这个概念,在他们心中有特殊的注解,关键时刻,他们骨子里渗透出中华民族那种特有的对同胞的善良和同情心,他们舍弃小家顾全大家,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无怨无悔。
“凌晨4时,胡绪鵾、张凯、夏志钢等领导率指挥中心、办公室、政治部、装财处主要负责同志,齐聚天河机场,为202名闪电集结、戎姿英发的将士壮行……”领导的关怀感动了这些队员们,他们暗暗发誓一定不能辜负领导的厚望,光荣地完成组织的嘱托。
赶到都江堰集结,“武汉特警此次拿了个‘头拔’,是所有队伍里到达集结地最为迅速的一支。”根据国际惯例,救人的黄金时间是72小时,这是最后的时刻发出的最后冲锋号角。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5月15日12时30分,这是在武汉特警的历史上绝对可以书写的一笔。他们的第一任政委杨明建,带着130多名先遣队员,义无反顾,神情决绝地踏上了这一趟‘死亡之旅’。”副支队长华容伟等领导无一不是自己扛起七八十斤的重量。突击大队队长郎永阳带头,副大队长梁依峰、“铁人”李保国、“大个子”王建波、谭纪雄等这一队人马,负载最重,足有一百三四十斤。装的是什么东西呢?他们去的是无水、无食物的重灾地区。在为了保全生命的前提下再去救灾民,他们起码得保证自己三天饮用水和干粮。如果可能,尽量给灾民多带点吃的、喝的。“我们这帮小伙子又是那么实承,他们把矿泉水和饼干往包里塞了又塞,撑了又撑。”在他们眼里,受灾群众都是他们的亲人!在他们心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作者为我们呈献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细节:“背带勒得肩膀生疼甚至出血,把矿泉水瓶子插上去垫着,可以增加受力面积,腰带绑紧点,也可以协调负重在身体上的分配,稍稍舒服一点。”
这些勇士们拿出当年红军长征的气慨,用生命来打赌,“战飞石”、走险路、穿隧道、翻陡山,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特别是穿友谊隧道的场景,给我们读者的印象特别深。有人竭力劝阻他们通过,因为太危险了,山体滑坡、余震袭来,隧道时时刻刻处于坍塌的威胁之中。但是,他们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充示展示了人民警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整部文本中类似这样的情景还有许许多多。像第七节《穿行在生死线上》中的武汉消防队伍,担负着后方补给之重任。他们多次穿越死亡线,与死神赛跑。“当沉甸甸的车队,从大桥上摇摇晃晃地下来,准备钻进一个隧道时,交警将他们拦下了,‘前面没路了,再走危险’。还有当地乡亲喊道‘前面掉大石头,好吓人咧’。”
二、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
在这次中华民族历史性的抗震救灾战斗中,传颂着一个个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动人故事。面对千头万绪的救灾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命的高度尊重。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这次抗震救灾的主旋律,党和政府、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人民子弟兵、人民警察、医护工作者和志愿人员托起生命的希望。关爱生命、抢救生命,不放弃、不抛弃。所有这一切,成为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诠释和具体体现。天灾无情人有情,生命的脆弱凸显了生命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灾害把我们民族的心灵重新激发,把我们生命的希望重新点燃,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辉煌升华。①
《无悔征程》中的马公乡大转移就是以人为本的最好阐释。“可怜的乡亲们,他们老的老,弱的弱,哪里知道,越来越高的堰塞湖就要无情地吞没这里,马公乡可能会成为集体的坟墓!”武汉消防官兵挨家挨户地做说服工作,希望他们尽快离开这难舍的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之地。5月17日凌晨5时,紧急转移开始。副支队长吴敬川、万胜国精心组织,科学指挥,亲自带领武汉消防“尖刀队”行进在队伍最前面,王俊、周永义、唐勇等突击队员承担起了疏散转移途中的安全保卫,宁成伟等承担起了对乡村的所有人员进行紧急疏散的责任。
且看一大特写:为了转移一个在地震中腰椎严重受伤、腿也骨折、生命垂危、躺在床上正绝望地哭泣的青年,突击队员下决心用担架把他抬到安全地带。“那是怎样的一出生死营救,一路悬崖窄道,一路滑坡滚石,一路上行陡坡,……有一段路上有道坎,为了不掉下山崖,战士们就用绳子捆在自己的身上,先探路。为了保持平衡,跪在地上慢慢地向前挪,战士们的肩膀磨肿了,脸被划伤了,咬牙坚持着:有一段路突然中断了,战士们又爬上高坡,用绳索把担架吊上去走,另外拓荒择路,坚韧地继续前行。”最后,连担架上的青年都感动了,当他看到这一切时,热泪滚滚,他甚至希望队员就此把他放下,因为行进太难了,如果因为自己再搭上突击队员的命,他会很不安。”“可是,突击队员也想,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感召力,是全体公民最核心的认同力,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和谐力。突击队员们的所为是尊重生命的表现,更是“以人为本”的表现。
尊重生命是我们自古以来的思想传统。“天地之大德曰生。”《无悔征程》中的第六节《鏖战汉旺不言弃》中的几个搜救镜头,就是敬畏生命的写照。特别是镜头二中的描写话语,让我眼潮。5月17日,武汉消防官兵在东汽公司医院住院部救援一名生死不明的病人。原本6层的住院部,地震后变成了4层,“整栋大楼由东向西位移了8米,并倾斜15度左右,远远望去,像个大魔方,轻轻一推便可倒掉,王东升再次带队请缨。”他孤身一人前往险区打探,“墙体裂缝纵横,每前进一步,就感觉整栋楼在跟着晃动。”侦查清楚了,的确有人还躺在病床上。
王东升立即命令中队长张立、班长黄海兵借助供电工程车慢慢靠近阳台……当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接近病人时,才发现那位老婆婆已停止了呼吸。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髓。尸体也是有尊严的,不然就不会有侮辱尸体罪之说。黄海兵“轻轻地将被子向上拉,盖住死者脸部,随后拔下针来,放入裹尸袋,在战友的协助下,再次空中作业,翻过窗户将尸体背了下来。”
三 警民情深 血肉相连
在第三节《“非常之旅”》中就有几幅警民情深的画面。如武汉特警队员“出了一个叫白云顶的隧道,队员的手电光突然照到一个孩子,这让队伍中的人非常惊奇。手电多照两下,两个、三个、四个……他们安安静静的,手里都捧着一碗水,有队员从面前经过,就轻轻地喊一声,‘叔叔,喝口水吧。’”如同生命一样宝贵的水,队员们怎么舍得喝呢?队员们掏出面包、饼干等干粮,塞到孩子的手里。“正当杨明建在核准前去漩口的路时,一名40多岁的矮个妇女走上前来,“‘公路你们千万不要走了,听说晚上可能有泥石流。’妇女关切地说。”“‘我可以给你们带路,下去就是漩口镇了。’妇女又说。”以上的画面正是印证了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在谈及对灾区的感受时所说的一句话:“山可崩、地可裂、江河可以断,但中华民族紧紧连在一起的心分不开,警民之间血肉相连的深情斩不断。”
在第四节《余震偏逢风雨来》中“开饭时间一到,他们(突击大队队员们)还是继续啃他们的面包,村民的稀饭,很香,他们却不吃,连水都不喝一口,这是一道战地命令,因为灾民们也非常缺乏粮食。故而有时出现这般情形,村民喊着、拉着、扯着,亲切的川音,真诚热情地挽留着,队员却笑着、让着、推着,并不‘领情’,有时候,老乡盛好端到跟前了,队员一个灵机,像金昆,就说一句美丽的谎言……”
民警黄挎包内装着水、食物和应急药品。“在安子坪救灾工作中,民警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房屋倒塌了一半,连灶台都被震垮了,靠屋边架起一个水壶,煮少许稀饭充饥。民警将自己的食物和水送给老人,自己饿着肚子帮助灾区群众一直忙到天黑。”“有的群众无法下山接受治疗,民警将药物送给群众,为灾区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
7月29日凌晨,什坊市六十米大街上摆开一条长龙,警灯闪闪,庄重而肃穆,武汉特警即将告别这座秀丽的城市和朴实的乡亲。“两个月来,先后有448名武汉特警远赴千里执行抢险救灾的任务,他们抢救废墟中的群众,抢运和转移伤员,抢运救灾物资,帮群众抢搬粮食、贵重物品,盘查可疑人员、可疑车辆,调解治安纠纷,参加各类安全保卫,积极为民服务,直接向受灾群众捐款、捐医药用品,在这一切默默的奉献中,他们早已和灾区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当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凯旋之际,周边单位的负责人带着锦旗赶来了,孩子们拿着给特警叔叔们的水彩画赶来了,附近的住户捧着水果赶来了……道不尽感谢,说不完亲情。在泪水与掌声中,可敬的武汉特警恋恋不舍地离开这块曾经洒下自己心血与汗水的热土。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警民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同舟共济渡难关、众志成城抗灾害的感人乐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在猝不及防的地震灾难面前,武汉特警们用青春、热血忠实践行和弘扬着警察意识。特别是那些“80后”,“他们身上的一点自私、一点娇气、一点自我,褪去了,取而代之的,互助友爱、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正像竹笋冲出地面一样,带给我们惊喜和希望。”“80后”中的代表侯国龙看到妈妈牵挂的短信之后,即兴赋诗一首,感人肺腑,其中的一句是:“亲爱的妈妈,请别再把短信发 儿子不会害怕 汶川也是我的家。”他已将汶川当做自己的家,与其他所有在汶川大地震废墟上并肩战斗的同行一道,用实际行动来注解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点滴感动你我,真爱共渡难关。感人的事迹难以用语言一一述说,因为大爱无言。在大难面前,“80后”用无私的情怀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用真诚的行动诠释了作为人民警察的崇高使命。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80后”经历生死考验后,才真正长大。无怪乎后方的家人都说,这次经历能让他们上一大台阶,他们已经学会付出,学会了用心对人……
《无悔征程》所刻画的都是新时代的英雄。英雄的定义是什么?英雄者,是为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和历史进步做出超凡贡献的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英雄,那是一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者。在非常时期,英雄表现为一种生死壮举。因此,人民警察当之无愧是和平时代的英雄。
当下绝大多数文本在躲避崇高、拒绝神圣、调侃庄严、消解责任、走向猥琐与鄙下时,《无悔征程》却满怀激情地赞扬当代英模,构建警察群像,书写民族精神,抒发大勇气概,揭示人民警察在逆境中的敢打硬拼的坚贞品格,使作品充满昂奋的基调,是《无悔征程》的一大特色。
文学是以写人物为主的,纪实文学报道不能舍此而他求。《无悔征程》的特点,就在于她为新时期展现出性格鲜明,形象生动,亲切真实的人物“画廊”。如黄红平这个“许三多”式的战士,王作勇、刘尚东、汪方轩、肖登伟等10多位快要当爸爸的队员们。
作者是个揭示美好心灵的画家,是个赞颂壮丽人生的歌者,她时时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而直抒胸臆。为何?因为她像一线抗灾的特警、消防官兵一样,心中也有大爱,爱人民,爱这些最可爱的人。她真诚地为这支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精锐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而鼓与呼。
抗震救灾斗争展现的巨大爱国热情、伟大民族精神、高尚道德情操,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无悔征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一次集中、深度的展现。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并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公安队伍作为一支武装性质的纪律部队,更需要用特色鲜明的公安文化培育警察核心价值理念,弘扬新时期警察精神,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迫切需要用优秀的公安文化产品讴歌警察的牺牲奉献精神,展示警察的酸甜苦辣,进一步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由此可见,《无悔征程》的付梓很有意义。
注释:
①龚群《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2日。
附杨槐柳小传:杨槐柳,女,武汉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民警,三级警督。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科技系,现为湖北省作协会员。
大学毕业后,曾在刑侦队担任侦查员,侦审经历让其对警察职业有深刻的体会,因为一个偶然的基层办案经历,她提起了笔开始创作。1998年开始发表处女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法制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人民公安》杂志及省市各类报刊上发表散文、新闻报道共计200余万字,曾参与撰写《为了母亲的微笑》、《剑啸江城》等报告文学集,作品曾获公安部金盾新闻奖。
430035 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号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20081022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