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恋歌》中细节的魅力——再评王仲刚的长篇小说《国旗恋歌》
公安作家王仲刚的长篇电视小说《国旗恋歌》看得我血脉贲张,热血沸腾,是因为她深情地颂扬了国旗护卫队队员们在护我国旗、壮我国威中所表现出的韧性和耐力,具有广阔的全景性质、历史况味、文化底蕴、人性深度和崇高品格。在后现代社会中犹如一枝奇葩。后现代主义特征是深度模式的消解、历史感的消失、情感的消逝,其文化是忽视灵魂、蔑视神圣、精神迷茫的。文本中武装警察崇高伟大的人格、无私奉献的精神、执着坚定的信念在如此氛围中就显得卓尔不群。那么,小说是凭什么震撼人心、打动读者的呢?可以言之凿凿地说是细节。
何谓细节?没有统一口径的定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时代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反本质主义大行其道,于是不再追问细节到底是什么。关键是细节在文本中的作用。它是小说举足轻重的艺术构成。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能使人物更加鲜明、具体、生动,为其性格增添异彩。文学作品是以形象的具体性打动读者的,因此就必须有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鲁迅的大作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细节。甚至可以说,鲁迅先生是细节大师。他的每篇小说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更多的是细节。如《祝福》中祥林嫂手里的竹竿,“一手柱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只因聊聊十余字,容易被人忘却。细细琢磨,才发现其含义十分丰富。此句说明祥林嫂已沦为乞丐,长长的竹竿衬出她的弱小、孤凄,那开裂的下端,旨在告诉读者———祥林嫂乞讨已久,依然处境困苦,连一根像样的竹竿都没有经济能力承担了。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用如椽的大笔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封建时代各色人等的生存境况。他在小说中主要表现的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真的人”的呼唤、期盼,其矛头直接封建社会的根基——封建文明,调子是低沉压抑的,而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公安作家王仲刚先生的《国旗恋歌》描绘的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国旗护卫队的生活画面,讴歌了武警战士群像,调子是鲜明高昂的。尽管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各自笔下作品基调也大不一样,但是他们使用的艺术手段是相同的,那就是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构成环境,打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国旗恋歌》中的细节很多,不胜枚举。现试着选取几个刻骨铭心的细节说明它们在烘托人物、传递情感、表达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来自全国有名的茶都——河南信阳的武警战士陈太平走进军营后,仍不忘家乡的的女友孟欣,做梦时常梦见她。孟欣在火车站送别陈太平时,由于心里太难受之故,竟当场昏厥了;写给陈太平的信也是火辣辣,甜蜜蜜,沾满相思泪。可见,两人如胶似漆,他们的爱情非常传统古典,坚不可催。但是,部队纪律严格,不准谈恋爱;部队生活也颇传统,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可用来传情,也没有互联网用来达意。那么,陈太平怎么向心爱的孟欣诉说衷肠呢?为了朝思暮想的她,为了实现临分手时的诺言,陈太平竟用手电筒照着在被子里愉愉给孟欣写信,被班长、指导员没收过几次手电筒。多情的王仲刚编织了用手电筒照着在被子里写情书这一情节,旨在极力渲染陈太平与孟欣之间的爱情,说明他们爱得如醉如痴,爱得地老天荒,为以后爱情的流产做好铺垫,并为末尾章节爱情遭遇寒流凸现反讽效果。后来,天性浪漫多情的孟欣耐不住寂寞,渴望享受生活,不理解、不支持陈太平,投进了别人的怀抱,说明海誓山盟的爱情也有不堪一击的时候,但从反面也衬出了当兵的人意志坚定、刚毅、誓不改节,以国为家的博大胸怀,充分体现陈太平这名武警战士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体现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理智的陈太平并没有因爱情的夭折而神经错乱,而是“移情别恋”,对国旗的挚爱取代对女朋友的忠贞,集体情感压倒个人情感,而不像电影《色戒》里的女主人公王佳芝为个人情欲放走了大汉奸,遭人唾弃。
还有一些细节旨在说明国旗护卫队队员们生活与外面相异:“手机不让用,互联网不能上,就连打营区的磁卡电话都要受到很大限制,刚开始还真的难以适应。”虽“身居陋室”,却“精忠报国”。那些可敬的战士们睡觉时连枕头也没有,不允许他们喝酒,就餐的地方非常狭小等。就是在这样苦行僧式生活环境中,他们的意志力是何等的坚强。如“尼玛丹增像雕塑般站在国旗下,满脸汗水。一个小蜘蛛在他的帽子和耳朵之间织起了一个网,蜘蛛还在织着。但尼玛丹增就像一尊雕塑一般,一动不动。”这是一个经典细节,可以说是飞来神笔。写出了尼玛丹增忠于职守,意志力顽强,甘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状态。当“观旗的人热得喘不过气来,有的拿着草帽,有的拿着扇子,还有的用报纸、杂志当扇子扇风纳凉”的时候,我们可佩的武警尼玛丹增必须坚守岗位,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包括女朋友卓玛近在咫尺地从不同角度的轻声呼唤。就因为他是军人,“军人是什么?军人就是牺牲,军人就是纪律,军人就是经过特殊冶炼、特殊包装的特殊商品。”
尼玛丹增仅仅是众多国旗护卫队队员中的一个代表,从他严谨守纪的行为我们读者可以推测其他队员也是像他一样站岗执勤,守卫保护神圣的国旗。他练就这一身坐如钟、站如松的过硬本领并非一日之功。在近乎苛刻的训练中,又有一个独创性和原创性的尿血细节。郑小虎发现自己尿血之后,万分恐惧,万分沮丧,万念俱灰,甚至还给家里写了遗书,其母亲及时向队长和指导员反映情况。细心的领导迅速地解开了郑小虎及其他隐瞒不报的战友们心中的节。这一细节是说明所有的武警战士们训练强度都很大,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痛,总而言之是不怕牺牲,”并且上进心强,十分珍视荣誉,视国旗为生命。
为了表现训练的严格,训练的难度之大,聪明的王仲刚又做了几个细节,那就是陈太平在队列训练时尿裤子。为了达到头正颈直的目的,“所有新战士的脖子两边的衣领上都插满了大头针,”“他们的腿上也都夹上了木板,这样可以防止两条打哆嗦。”还有尼玛丹增顶碗训练,冯新年顶锅训练等。“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奋斗,总是伴随牺牲和疼痛”。在抗震救灾中所展现出的巨大爱国热情、伟大民族精神、高尚道德情操在这些朝气蓬勃的子弟兵上也得到了体现。
一篇小说,如果抽掉绘声绘色的细节描写,它就不会有感染力,离开细节去刻画人物,只能塑造出没有灵魂的偶像。《国旗恋歌》就是通过以上细节来构建各具特色英雄形象,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赞美高贵的人性,追求真善美,肯定人类的基本价值,诸如:忠诚、荣誉、尊严、勇敢、团结、奉献、乐观等。
《国旗恋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和平年代有没有英雄主义?回答是肯定的。战争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产生英雄和英雄主义的沃土,但和平时期,在人们的生活周围还是有的,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才思敏捷的王仲刚就想到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护国旗的这支特别的队伍。通过与他们长时间的接触、观察与了解,然后融进自己的血肉与感受,就为读者提供了这一道健康有益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大餐。
王仲刚选取富有质感和实感的细节,深刻挖掘其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使国旗护卫队队员威武、严谨、刚强的英雄形象在优美的文笔中更显丰满感染力。小说写出了这些主人公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发展的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就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①
总而言之,《国旗恋歌》勾骨画魂,以小喻大,彰显细节魅力,是王仲刚对生活的个性把握。由此可见,政治头脑敏锐的王仲刚的作品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传达的时代主题与抗震救灾精神相吻合。窃以为此长篇小说有红色经典之意味,但是她到底是不是经色经典,由广大读者来评判,由时间来检验。
当下正是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任务特别艰巨和繁重,更需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四川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做到坚定、坚强、坚韧,在特大地震的废墟中挺直脊梁,在百废待兴的环境下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努力克服重建资金、人力物力、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各种困难,真正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转化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四川人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信心、勇气和力量。②因此,与时俱进的王仲刚的《国旗恋歌》付梓正是抓住了历史性机遇,文本里面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将继续激励灾区人民、鼓舞灾区人民、温暖灾区人民,坚定他们大灾面前压不垮、大难面前不低头的决心和信心,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高昂的斗志重建美好家园。(注:《王仲刚文集》(六卷本)于2008年8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长篇电视小说《国旗恋歌》系第5卷。)
注释:
①聂辰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光明日报》,2008年9月9日第9版。
②黄新初《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求是》2008年17期。
附王仲刚小传:王仲刚,男,1954年1月生,笔名小丑子,河南省固始县人,一个在万里铁道线上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职业警察,当代中国文坛惟一的“一手拿枪一手执笔”的警营作家。现任兰州铁路公安局政委,二级警监,铁道部公安局刑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士,郑州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
30多年的刑警生涯,多次出生入死,屡破疑难大案,16次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国务院领导先后亲自授予他个人一等功奖章和全国反走私先进个人(省部级劳模)证书。曾任郑州铁路公安局刑侦科科长、刑侦处处长、督察长、副局长、广州铁路公安局长沙铁路公安处政委、青藏铁路公安局政委。
业余时间潜心创作,主要电影作品:《风流警察亡命匪》、《伏虎铁鹰》、《天伦》、《非常民警》、《生死快车》,中长篇电视连续剧:《紧急追捕》、《喋血大动脉》、《暖流》等,有的被翻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获过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最佳编剧奖。歌曲《天路情歌》于2007年12月获中国音乐界最高奖第六届金钟奖声乐作品大奖。出版个人文集《王仲刚影视剧作精选》、《觉悟》、长篇小说《喋血大动脉》、《紧急追捕》、《国旗恋歌》等。
430035 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号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