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学>详细内容

警察文学

一本爱国主义经典教材——评王仲刚的长篇电视小说《国旗恋歌》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友文 发布时间:2008-10-09 18:42:41 浏览次数: 【字体:

 

本人生活向来是有规律的,譬如中午有个小憩的习惯。近来,生物钟却给弄乱了。就因为传奇式公安作家、王仲刚的长篇小说《国旗恋歌》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欲罢不能,欲睡不着。文本中的感人场景忒多,数不胜数。当人们慨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没有什么催人泪下作品的时候,读一读《国旗恋歌》将彻底地改变观念。

小说为读者展示了国旗护卫队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闻所未闻的。当我们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交流时,眼睛不得不湿润。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读者在品鉴文本时,不时会被那些武装警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所感染,被他们的爱国情操所震憾。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人心浮躁,我们的可爱武警在苦行僧式的生活环境中依然一心一意为国旗增辉添彩,需要何等的胸怀与气魄呀!当人们抱怨工资不高、房子太小、待遇偏低、生活单调时,读一读《国旗恋歌》,与作品中的主人公零距离接触,就会有醍醐灌顶之感。这也就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也就是本人为什么要极力阐释此小说的深层动机。

小说中处处是“这一个”。如国旗护卫队中陈太平、尼玛丹增、郑小虎、冯新年、谷天强班长、林正东排长、王国华队长等。窃以为,王仲刚写人,能够“得其意思之所在”,擅长于描写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能把握同一性格类型人物的不同特点。不由自主地想到明朝李贽评《水浒传》中的一段话:“《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第三回回评》)李贽强调《水浒传》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同中有异,能从人物的共性中进一步区别出人物的个性来,让读者只要一看人物的言语、动作、行为、举止,就知道他是谁。同理,《国旗恋歌》中的人物形象构建得也非常成功,各有千秋。

所有的国旗护卫队队员都想家,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意象反复出现在文本中就是例证。但是,“当了兵,家的概念就变大了。”他们这些忠于职守的武警战士们以国为家,视国旗为生命。“他们都已经染上职业病,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国旗或听到国歌奏响,就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感到无比的激动!”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武警战士们,为了国旗的尊严,自我加压,严格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站功,练得几次晕倒过去;练走功,练得双腿肿胀,鞋子都脱不下来;练枪功,练得双手鲜血直流,多少次,染红了枪支……”。可他们从不抱怨,从不退缩,而是赶、帮、比、超,并结下了兄弟般的阶级情义。他们大公无私、淡泊名利,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献给了神圣的国旗。

如果以上所述是国旗护卫队队员的共性,那么其个性是鲜明独特的,毫无雷同之感。来自河南信阳的陈太平毅然决然地放弃令人羡慕的银行工作,投身警营。家人都很支持,因为他出生在盛产优秀儿女的革命老区,从小在深厚的红色文化中耳闻目染,再加之“他家门口至今挂着两块‘光荣烈属’的牌子”,“血管里流的都是军人的血的他”根红苗正,无怪乎青梅竹马的恋人孟欣再怎么努力也阻挡不了他参军入警的步伐。后来,想他想得发疯的孟欣耍手腕、使计谋也不能让他“回心转意”,改变初衷。因为,维护祖国的神圣,捍卫祖国的尊严,是每一个战士崇高的使命。

尽管王仲刚在文本中极力渲染陈太平与孟欣之间至死不渝的忠贞、热烈执着的追求,着力描写两人在火车站分手时那痛摧肝肠的离别,以及他刚从军不久那段日子里,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等。但是,在这个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开始出现多元化,坚如磐石的爱情,由于远隔千山万水,也不能长久地保鲜。王仲刚用反讽的笔法戳破了爱情神话:当陈太平昔日的恋人躺在昔日朋友丁剑的臂弯时,执著的陈太平还在给她写信。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孟欣睡在婚床上心不在焉地读着陈太平给她写的情书。我以为这一处写得相当绝妙。

陈太平得知自己一心一意爱着的孟欣和他当初当兵时拜托的朋友丁剑结婚时,他“一下子懵了”。但是,我们坚强的武警还是非常理性的,他没有呼天抢地,觅死觅活。在做了一番冷静地思考之后,用他那宽阔的胸怀包容并理解了孟欣,“她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正像他当年选择走进军营一样。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陈太平失去了心仪已久的女友,但他得到得更多。“为了站好中国第一哨,升好祖国第一旗,他和战士们披星戴月、不舍昼夜,甘愿肝脑涂地。如今,他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自豪,我是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我骄傲,我是一名光荣的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队员。我是一位神圣的擎旗手!’”擎旗手啊!万众瞩目。“能担此重任,是一种荣幸,是一种使命,使命高于生命!”

在讲述陈太平与孟欣之间恩恩怨怨的时候,更是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传达的是带有全人类性的,更为普通、永恒的一种精神体验和哲理思考,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和追问。这是非常难得的。作品有无哲理意蕴决定着其生命力的长短。如果陈太平不到北京去当护旗手,也许他的恋人不会蜷在别人的怀抱。如果陈太平没有离开家乡,整天哄着孟欣高兴,孟欣就一定属于他吗?“命运,是那么不确定、不可靠。”“他们的境况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实际上都是一个个说不准的意外和偶然。”作家用相当的篇幅来讲一个名叫桑巴的登山运动员的故事,旨在说明命运的不可捉摸。“如此看来,人生真没什么好算计的。我们总想将命运改变,只因那么一点点,只是一点点,就被命运全然改变。”

从表象上看,陈太平的爱情与他失之交臂,是因为他加入了国旗护卫队,其女友孟欣不理解他的鸿鹄之志使然,那么林正东排长的爱情又作如何解释呢?林正东来自生存恶劣的陕北,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都难以保证。在北京土生土长、美丽可人的大学生肖月华却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家境贫寒的他。尽管爸妈不乐意,哥哥极力反对,肖月华为了林正东,最终还是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家庭,离开了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城,勇敢地追随揣着一纸二等甲级残废证书的林正东来到大西北当一名教师。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追求享乐的孟欣不愿与“不近情理”的陈太平相守一辈子,便选择了珠光宝气的生活,而肖月华的人生价值观与她迥异。肖月华先是深深地爱着国旗,而后升华为爱国旗战士林正东,即爱他的人品,伟岸的人格。这才是真爱,超功利的爱。

在滚滚红尘中,问爱为何物?沉浸在《国旗恋歌》里面,读者的灵魂会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会被感动得痛哭流涕。在物质主义弥漫的天空下,真爱比以前难寻多了,但是人们还在渴求之。就是由于人们心中还有自己的一块精神家园。(后面还会论述

从陈太平和林正东这两个钢铁般武警的爱情故事中,可看清他们各自心灵变化的轨迹及个性。王仲刚把他们写活了,并写出了情感逻辑。陈太平的爱情是从有到无,而林正东刚好相反,是从无到有。在此过程中,两人的性格特征就很自然地显露出来了。

陈太平刚入军营时,爱得轰轰烈烈,爱得如火如茶,竟拿着手电筒躲在被子里给孟欣写情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战友的同化及指导员对他的教育,他对国旗及国旗护卫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来到部队后,谷天强带给他的不快最多,他最不喜欢的人就是谷天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他由衷地佩服这个班长,佩服他以大局为重:即使自己父母来北京看病,因训练任务重,他也没请假陪他们;佩服他的铁人精神:即使脚趾骨折,他也能挺住,执意任擎旗手。还有指导员几次没收了他的手电筒,提醒他当兵期间不能谈恋爱……。特别是时常回响在耳边的《国旗护卫队之歌》似一针强心剂,让他知晓了“国旗国旗,高于一切,她是所有流着中国人血液的人们的旗帜,是中国人心中不倒的魂。”渐渐地,集体情感压抑了个人情感,阶级友情熄灭了爱情,他的爱开始转移,转向爱国旗、爱战友。

排长林正东面对爱情突然降临的时候,首先是持怀疑态度,还犹豫过、回避过。一个堂堂的男子汉面对当代女大学生的大胆追求时,他还显得惶恐不安,顾虑重重。这样运笔,就写得很真实。因为肖月华与他相差悬殊太大,有自知之明的林正东不得不惧重地权衡这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因此,魁梧的军人在异性面前显得不知所措就合情合理。可见,外表刚毅的男人林正东内心也有脆弱胆怯的一面。

尼玛丹增这个国旗护卫队队员和恋人卓玛之间的爱是热烈而深沉的。两人彼此心心相印,能读懂对方,这是一种理想的爱情。就是因为尼玛丹增的爱情很顺利,他就不知无爱或爱情夭折的痛苦。于是,尼玛丹增给我们读者的印象是永远的乐观,不知什么叫忧愁,不时还与陈太平开个玩笑什么的。

陈太平、林正东和尼玛丹增在各自的爱情遭遇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即“什么也不说,国旗指引我,祖国需要我。”

因高强度的训练,郑小虎尿血了。他不知是什么原因,还以为自己的大限之日到了,十分恐惧和绝望,便向家里写了诀别信。细心教导员及时发现问题,向他解释尿血的症结之所在,他又开始生龙活虎起来。就是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郑小虎在母亲弥留之际,也没有告假回家。他说:“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国庆升旗,我就当一回不孝之子吧。等我成为一个合格的升旗手,等升完国庆这次旗,我再回去看望她老人家,那样她一定会高兴的,母亲的病兴许会减轻一些。”

班长谷天强也是颇具特色的。他性子急,要求严,训练时不大注意方法,作风粗暴,甚至开口骂人。在领导和同事的热心帮助下,后来也改掉了身上的一些坏毛病。

……,……。

   《国旗恋歌》中的武装警察们一个个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足见王仲刚的功力。他们是我们读者心目中的英雄,正像谷天强是陈太平心目的英雄一样。他们是鼓舞人心的旗帜,是催人向前的号角,

“看今天商潮滚滚,物欲横流。苍茫大地,问天下谁是真的英雄?在这个远离战火硝烟的和平建设年代,在这个价值观念多元化,一些人追捧大款、大腕、歌星、影星的社会,我们的身边难道只有超级女声、梦想中国这样的娱乐英雄吗?我们的身边还有英雄吗?”在和平年代,远离了刀光剑影的大众常常在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中慨叹英雄的缺失。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且看《国旗恋歌》中的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现实中也有,那就是每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护国旗的子弟兵。这些经过特殊冶炼、特殊包装的特殊制品虽没有立下显赫的战功,但他们甘于寂寞,甘守清贫,自觉地抵制灯红酒绿。在远离现代化的军营里,他们永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信仰,牺牲自我,扬我国威。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有各自不同的精神家园。小说中的武警,在刚入伍时,有的将纯洁的爱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存放于心间,有的将自己难忘的家乡当作一块精神高地储存在大脑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经过军营里的一番锤炼,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他们物质上贫困,但精神上富有。虽然他们腰包是空的,但是脑子里装得满满的,心里是踏踏实实的,他们心里装着祖国,装着人民。国旗,永远在这些可敬的武警战士们心中飘扬;国旗,就是他们毕生的信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们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中,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高高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国旗恋歌》的问世正当其时,因为她是一本爱国主义经典教材。

王仲刚能写出如此生动感人的爱国教材,得益于他亲自深入营地,“与他们(护旗队员)同吃、同住、同训练,一同升旗、护旗、降旗,也同时开展了全方位的、紧张的采访。”然后,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进文本,用心编织了“一曲国旗护卫队官兵的英雄颂歌。”

此小说中叙述语言像诗一般,精美流畅,读起来是莫大的享受。不足之处是文本中有些人物语言还欠推敲,部分人物所说的话不符合他们的身份,与他们的学历及社会、家庭背景不相称,这是王仲刚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注:《王仲刚文集》(六卷本)于20088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长篇电视小说《国旗恋歌》系第5卷。

附王仲刚小传:王仲刚,男,19541月生,笔名小丑子,河南省固始县人,一个在万里铁道线上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职业警察,当代中国文坛惟一的“一手拿枪一手执笔”的警营作家。现任兰州铁路公安局政委,三级警监,铁道部公安局刑侦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士,郑州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

30多年的刑警生涯,多次出生入死,屡破疑难大案,16次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国务院领导先后亲自授予他个人一等功奖章和全国反走私先进个人(省部级劳模)证书。曾任郑州铁路公安局刑侦科科长、刑侦处处长、督察长、副局长、广州铁路公安局长沙铁路公安处政委、青藏铁路公安局政委。

业余时间潜心创作,主要电影作品:《风流警察亡命匪》、《伏虎铁鹰》、《天伦》、《非常民警》、《生死快车》,中长篇电视连续剧:《紧急追捕》、《喋血大动脉》、《暖流》等,有的被翻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获过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最佳编剧奖。歌曲《天路情歌》于200712月获中国音乐界最高奖第六届金钟奖声乐作品大奖。出版个人文集《王仲刚影视剧作精选》、《觉悟》、长篇小说《喋血大动脉》、《紧急追捕》、《国旗恋歌》等。

430035  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号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王仲刚 张友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