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警察文学>详细内容

警察文学

一个公安作家的命运沉浮——读但远军《萍水相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友文 发布时间:2008-09-18 15:22:55 浏览次数: 【字体:

 

著名作家周明编审在为重庆公安作家但远军的长篇小说《萍水相逢》所作的序中写道:“小说讲述的是公安作家黎明和打工妹韩静的爱情故事。”文论俗语有“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本人便以为该文本着重描写的是一个公安作家的命运沉浮,“爱情故事”只是作为一剂调味品而存在的,由它来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为吸引读者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尽管值得言说的人物形象很多,譬如天使般的打工姑娘韩静、视爱情如生命的林助理、暗恋着黎明的民警夏茜、不可一世的公安局局长项锦利、见风使舵的局办公室主任马道任等,都可称得上是黑格尔的“这一个”。由于主观好恶使然,本文重点论述的是公安作家黎明。

《萍水相逢》共分《出门在外》、《死里逃生》、《风雨同行》三部。《出门在外》着重描写的是长仁县公安局治安科民警、公安作家黎明的弟弟黎文在福州的生活境遇。结果是黎文因车祸去世,黎明前往处理后事,从而结识了美丽、善良的韩静,为后面的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死里逃生》写的是黎明服从分管刑侦的副局长杨再途的安排,着手调查一起非常棘手、有着复杂背景的案子。为了查找线索,“不畏强暴”的黎明前往邻县岭南,与同事夏茜击毙案犯,生擒歹徒,为岭南警方立下了大功。在办案中,黎明发现涉嫌贩毒已被刑拘的韩静。他不相信韩静会贩卖毒品。经查证,原来毒品是韩静的同学韩敏放在她的挎包里的。黎明便将韩静保释出来,并凭着机智勇敢,一口气端掉了“毒窝”,还扳倒了朱县长。黎明在事业上似乎在走上坡路,读者也该缓口气了。可是到了《风雨同行》篇,天性耿直的黎明触动了当权派的利益或名声,翻出了若干年前的陈年旧案,黎明又走起“下坡路”来了,读者的神经又高度紧张起来,为这个不向权势低头的公安作家黎明担心。起因是他受命去调查一起轮奸案,结果遭到该案首犯项锦明的哥哥——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项锦利的阻挠和暗中迫害。项锦利利用手中的权力,组织对黎明实施监视居住,调查他在厦门“强奸”当事人的犯罪事实。以率性而活的黎明为主角的正义方与以项锦利为首的邪恶势力暗淡了刀光剑影,不动声色地进行较量。

公安作家黎明在第一部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他的个性特点已初露端倪。多年未见面的弟弟黎文即将出门远行,十分珍视兄弟情谊的哥哥黎明理所当然要到码头去送别,可其科长不允,理由是“大家都备勤”,言下之意是黎明也不能例外。为此,黎明与科长争执起来,火药味十足。“黎明对大伙说:‘你们不要劝我,咱当警察也够窝囊了。几年来我何时请过假,何时又休过假?加班,值班,累死累活的,从没有吭过声,可是到头来又得到了什么呢?是的,我是大学生,是作家,如果在别的部门,我可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可在公安机关,这似乎却成了我见不得人的耻辱,任何一个领导看我不顺眼了,就会拿这两顶帽子来羞辱我……’”

从这些牢骚话中得知黎明的倔脾气。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敢于直言、敢于碰硬的个性人格被分管刑警的副局长杨再途相中,安排他负责去查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杨副局长找他谈话:“死一个小姐不是什么大案,但此案牵一动百,恐怕要扯边边理角角的带出不少人物和问题来,刑警大队没有一个民警有那能力和胆量去动真格。权衡再三,决定你来牵头。你有办案经验,又会写,是咱警界的文化名人,即使得罪了个别领导,他们也拿你莫法……”黎明清楚地知道让他去接受背景深奥莫测的小姐死亡事件调查,他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明的是重用,实际上是让他当“炮灰”使。但是,他佩服杨副局长的人品,“(杨局长)提得起放得下,没有一点官架子,也没有一点整人害人的歪心思。他处事干净利落,是非分明,赏罚分明,在他手下干活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胸怀坦荡的文化人黎明没有丝毫的私心,淡泊名利。在《死里逃生》部分,就因为在长仁表现突出,杨局长指示政治处写材料,给黎明等两人记功。“黎明说:‘请什么功,案子未破,无脸见领导和同事,羞愧还来不及呢!’”当杨局长指示给黎明配备办案手机时,他拒绝了,就不觉得奇怪。“‘我的手机就不用买了,我自己有,只是很少使用而已。’黎明解释说。”

无私才能无畏。正是因为黎明高风亮节、光明磊落,他才能势如破竹,一心扎进案子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和夏茜辗转追踪到岭南,寻找证人。在此过程中,由于他的同事、年轻刑警马小军无意走漏风声,阵脚被打乱,豪门歌舞厅老板苏大豪狗急跳墙,暴露原形,大快人心,侦破工作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如果公安作家但远军写到第二部《死里逃生》打住,已足够了。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公安作家黎明的耿直、机警、勇敢的特质已跃然纸上了。但是,永不满足的远军并没有打住,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不断地挑战自己、自我加压,绞尽脑汁地继续编织更加扣人心弦、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丰富黎明的性格鞠躬尽瘁。

公安作家黎明的命运在第三部《风雨同行》里一波三折。一开始,他就明白自己已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处境十分危险。当他看完了检察院转过来的那封信后,“他说:‘杨局长,你又把我往火坑里推,前次办苏大豪那个案子,虽说压力大,但我不怕,远水救不了近火,涉及的人员都是外面的,哪怕是朱县长,也不直接管我们。这次不同,县官不如现管,我哪敢去项局长头上动土?你是知道项局长的脾气的,处事圆滑,嘴上一套,心里一套,惹着了,不动声色,整得你实实在在,欲哭无泪。我一个读书人,斗不过他,你还是另外择人吧……’”

因为涉案人员是项锦利局长的弟弟项锦明。

杨副局长却为他鼓劲:“干警察的,遇上棘手的案子,怕得了吗?听我的,天塌下来有高的顶着:苏大豪那个案子摆在我面前时我也怕过,还不是同样挺过来了吗?”

富有正义感的黎明与夏茜的多方奔走,从当年犯案同伙及受害人口中获得了可靠的证据。在福州获得较为重要的证言之后,情况突变。杨副局长要求他们乘飞机火速返回。一下飞机,黎明就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并没有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而是见机行事,等待机会向上级公安机关举报公安局局长项锦利。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重点是围绕那重要的录音材料展开的。录音材料作为纽带,是传递公安作家黎明和打工妹韩静之间情感的桥梁。当黎明接到杨局长催他回来的电话后,就知道凶多吉少。头脑灵活的他在下飞机后的那一瞬间,巧妙地将那录音材料托夏茜转给韩静,并告知韩静携带这些重要证据远走长仁。项锦利没有找到关乎其政治前途的录音材料,顾虑重重,担心黎明恢复自由后对自己形成威胁,迅速变更强制措施,准备将呆在招待所、由武警看管的黎明移送到看守所来个永久关押。

崇高伟大、具有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公安局副局长杨再途得知此消息后,故意制造机会让黎明在转押的途中逃跑。随后,黎明连夜赶路,翻山越岭,忍饥挨饿,巧妙打听,克服重重困难才与韩静接上头。接着,他们一起流浪到南方的海南,改名换姓,自食其力,过上了安定的、幸福的生活,而且黎明还重操旧业,写起小说来了。

80年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和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启迪,中国当代小说中“人”的话语发生了转型,负载着沉重的历史意识重壳的“人”的话语发生了变更,“人”,作为生命体,而不是历史的负载,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如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刘恒的《伏羲伏羲》、方方的《风景》和《落日》、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不谈爱情》、《你是一条河》,乃至王安忆的“三恋”系列。以上所列作品中的人是作为生命个体而存在的,超越了社会历史伦理道德的视阈。作家对人的此在状态的关注,贴近人生命本真状态,忽略环境对人生命的影响、忽略环境对人生命的制约,是对人的本身的关注,它从根本上与权力话语是相背离的。

但是,公安作家但远军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还是永葆革命传统,没有受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没有向先锋派作家看齐,而是坚守自己的写作路数,表现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人是处于可以支配环境的主体地位的,人具有超越环境的神话功能;个人的价值也体现在对外在环境的改造上,特别是对超出个体能力的环境的改造上。他笔下的公安作家黎明并没有屈服于环境,臣服于强权,而是勇于斗争,超越环境,为争取自己的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此过程中,他的意志力表现得何其卓越。

在黎明转押的前夕,公安局局长项锦利一行来到黎明所在的招待所,“项锦利站在办公桌边,大声对黎明说:‘起来,听见了吗?’”黎明像没听见似的,不理睬他。狗腿子马道仁在一旁帮腔。“黎明坐直身子,他瞪着马道仁:‘你仗势个啥?黎明的耳朵没有聋,眼睛也没瞎,我听清楚了你们在嚎叫啥,也看清楚了来的都是什么人。可我站着有姓,坐着有名,项什么锦利的叫了我吗?他是在叫谁起来?’”“项锦利圆眼怒睁,他说:‘你说话那么刻薄干啥,谁不知道你黎明是桀骜不驯的刁民?’”

从以上夹枪带棒的话语中,正义方与邪恶方剑拔驽张,读者为黎明捏着一把汗。黎明与项锦利斗,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正义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副局长杨再途在背后不动声色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为维护社会的公正不遗余力,最后竟撒手长眠。他在文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希望的象征,是力量的源泉。他的浩然之气贯穿在小说的始末,为黎明这个人物形象的构建起到了烘托之功效。

回望文本,才发现作品的选材是非常独特的,在我的已知人生中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到公安作家在公安一线的生活。从公安作家黎明的遭遇中读出了沉重,更读出信心。为何沉重?是为黎明坎坷的命运而揪心。如果不是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副局长杨再途的鼎力相助,黎明的结局如何呢?不敢想。我在思考而得不到答案的同时,不会像黎明那样不会转弯,而是换一种思考方式,那就是毕竟黎明的结局还是令人满意的,颇能振奋人心,他的人格魅力光耀千古。因为在这后现代社会中,人心不古,真诚贬值,恶搞流行,能让人心潮澍湃的东西不多了,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就更少了。《萍水相逢》却让人感动,给人以信心。

西方有句俗语“性格决定命运。”公安作家黎明表里如一,是个真人,“认定了一个理就不会轻易转变”,具有文人的清高气节,不向强权弯腰。尽管他说话嘴无遮拦,不讲究说话的艺术,但他富有爱心,爱自己的弟弟黎文,爱自己的同事、搭挡夏茜,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爱我的职业,爱我的事业,我也爱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他们不爱我,我照样还是爱他们。”他对夏茜说:“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将留在我的脑海里,也从此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情谊,我会善待身边的一切。”

在对待爱情上面,黎明也是非常严肃、执著的。当他以前的女朋友去世以后,他不再轻易示爱,而是始终惦记着她。在旁人看来,与他一同办案的校友、同事夏茜是天设的一对,地造的一双,但他自有分寸,自控能力强。他虽然心里爱着夏茜,却只是友爱,而不是情爱。如夏茜击毙了歹徒后,六神无主。从没独自开过枪的她受到了惊吓,躺在黎明的臂弯里。面对漂亮的学妹,他能克制自己,坐怀不乱,那是需要意志力的。终究他还是用理智战胜了欲念,这一心理过程不比与犯罪分子攻心斗智来得轻松,只是远军兄省略罢了,旨在让我们读者自己去想像。我以为,在黎明的身上所体现的不仅是一个人民警察所具备的高尚品德,还有一个作家所具有的道德操守。

黎明和打工妹韩静经过了生死的考验才走到一起,这真是古典式的爱情,也是读者所向往、赞许的。回到现实,才发现生活中的人越来越现实,爱情不再纯真,金钱的份量在爱情中不可低估。爱与情不是统一的,而是分离的,不免让人伤心失望。沉浸到作品中,分享刻骨铬心的真爱,忘掉世俗的烦恼,心灵会得到慰藉。

当本人随同作品中的主人公黎明一同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之后,开始反思。现在是反思的时候了。公安作家但远军的长篇小说《萍水相逢》如果仅仅是告诉我们一个普通警察的曲折经历,也许我不会花这么大的力气去解读,类似的普通警察故事并不鲜见,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展示的一个公安作家的命运轨迹,这就引发了我的兴趣。

公安作家黎明个性鲜明,不热心仕途,敢于直言,敢于说真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是作为精神家园而存在于作品中的,是我们读者喜爱的人物典型。

文学是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小说中公安作家黎明的命运沉浮会在诸多公安作家中产生共鸣。全国公安系统还没有专职的公安作家(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公安作家们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在此过程中,得不到同事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得不到领导的支持,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公安作家熟悉公安,只有他们写出的东西才真实。没有公安工作经历的作家,即使凭想象与虚构出了作品,真实感不强,也没有生命力。因此,本人在此呼吁,请社会各界关心我们的公安作家们,特别是领导同志要扶持我们的公安作家们,因为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解除心理的压力,泄导情绪,为解决民警的心理问题大有裨益。

二千多年前的亚里斯多德就提出了“净化说”。从这一学说受到启发,鼓励公安作家进行公安文学创作利国利民。我们人民警察自己创作出的公安文学作品是非常适合民警阅读的,对解决日趋严重的民警心理疾病问题是一剂良药。无论是高兴还是痛苦,人都需要向别人倾诉,从中获得解脱。民警们与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可以充分沟通,文学形象便成了民警们最亲密的知已。

《萍水相逢》不足之处是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如黎明和卖淫小姐刘瑗在桑拿室的故事,很详尽,很精彩,很有看头,但不合情理。因为此小说有许多侦破的情节,如果是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侦破就失去了意义。(注:但远军的长篇小说《萍水相逢》于2005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入选入选中宣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9部委主办的国家知识工程推荐书目。据悉,近日,《萍水相逢》已改编成25集电视连续剧,导演和女主角也有了初步的眉目。不久,就会搬上荧屏与观众见面。可贺可喜的是但远军将在此剧中亲自担任编剧和策划。公安作家改编摄制自己的作品,但远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注释:

①周新民《“人”的出场与嬗变——近三十年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

 

附但远军小传:但远军,笔名雪地,重庆市长寿区公安局民警,一级警督。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历史系。重庆市长寿区作家协会主席,重庆市公安作协副主席,重庆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工程及《中国作家》、《中华风》杂志特别签约作家。  

1989年始发处女作,共著有长篇小说《风华正茂》、《雪落大巴山》、《相会在古城》、《萍水相逢》、“誓言如风”三部曲第一部《滴血的承诺》、第二部《穿越死亡线》、第三部《人在天涯聚散时》及长篇纪实文学《大罗山纪事》和散文集《火红的风雪帽》、《活出男人的样子》等,总计1000余万字。其中散文集《活出男人的样子》20048月获“重庆市散文学会成立10周年优秀散文集奖”;报告文学《一次震撼心灵的采访》200411月在北京获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报告文学金奖;20058月在北京获世界华人华侨总会文化委员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单位授予的“中国百佳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大罗山纪事》和《萍水相逢》分别以“真话的力量”和“正义的力量”入选中宣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9部委主办的“2005年度国家知识工程推荐书目”。

 

430035武汉市桥口区古田三路特1号湖北警官学院(北院)宣传部  张友文  电箱:youwen2039@163.com     电话:027  83497528     013971416380

张友文 公安作家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