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谋杀案
2008年7月,击败热门的《奈保尔正传》赢得英国非小说类年度图书奖的,是一本讲述凶杀案的纪实作品。多少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谋杀案都有着孜孜不倦的热情
在英国威尔特郡一座庄园内,发生了一起离奇凶杀案。这是1860年,三岁男孩肯特夜间在卧室失踪,后被抛尸在佣人厕所。凶手作案手段极其残忍,被发现时,孩子胸口被刺,喉咙也被割开。
此案在当时难住了所有警察,他的家人和仆人全部受到怀疑,但却没有确凿证据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逮捕。一个名为惠彻的伦敦侦探,最终接手此案。他花了整整5年时间,查出凶手就是被害小男孩同父异母的姐姐。
这起发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谋杀案,轰动了当年的英伦三岛。其错综复杂的案情,也为数名作家,如查尔斯·狄更斯、威尔基·柯林斯以及科南·多伊尔等,带来了写作灵感。
140多年后,英国女作家凯特·莎莫史克尔翻出这桩凶案的所有档案,分析案情的发生和调查经过,用一年时间写出了纪实作品《惠彻先生的猜疑》(TheSuspicionsofMr.Whicher)。该书在2008年7月击败热门候选——弗伦奇所著的《奈保尔正传》,赢得了本届萨缪尔·约翰逊奖。
萨缪尔·约翰逊奖是英国最重要的非小说类年度图书奖,评奖范围涵盖传记、旅游、科普、艺术和时政类图书。《惠彻先生的猜疑》之所以获奖,不仅在于它像小说一样生动鲜活。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一桩早已结案的谋杀案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比如,侦探惠彻本该成为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可他的职业生涯为何却因此案一蹶不振?侦破过程中,是否有些上层阶级的内幕未被揭开?
英国人的侦探情结
《惠彻先生的猜疑》之所以受青睐,和英国人对谋杀、疑案题材的一贯痴迷是分不开的。英国人大多含蓄内敛,喜欢借助神秘的悬疑事件给平淡的生活找些刺激。
也许正因如此,世界上著名的侦探故事大多诞生在英国。柯林斯的《月亮宝石》、《白衣女人》,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系列小说,都是其中的代表。直到现在,英国畅销小说排行榜上最热门的,20%都是悬疑探案类作品,更有一个专门的“罪案作家协会”,每年都要评出一位优秀的侦探小说新人,给他(她)颁个“金匕首奖” 。
英国人的侦探情结不光体现在对小说的热爱上。平日里,他们还喜欢热忱地讨论新闻里的真实罪案。据说,让他们把 “破案癖好”发挥到极至的,竟和 “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神秘失踪事件”有关。1926年12月3日,已是畅销作家的阿加莎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开车离家出走。她丢下的车后来在荒郊野外被发现。
人们猜测,阿加莎一定是被出轨的丈夫杀死了。理由是,她常去的泉水池里出现了一具和她身材相似的女尸。尸体虽腐烂难辨,但大家认定那必是阿加莎本人。
很显然,警方也同意了这个说法,他们顺着这条线开始忙着破案。可就在这时,消失了11天的阿加莎却好端端地现身。于是,英国大众又分析说:一定是侦探女王亲手策划了这次失踪,目的是扰乱丈夫与其情妇共度周末的计划。阿加莎到底为何消失,最终也没定论。据说,多年后有个英国人声称,经他的推断,那时的阿加莎一定患上了一种罕见疾病——“神游症 ”。
如果说百姓的“侦探情结”多是过过嘴瘾,英国作家们则喜欢从真实案件中汲取创作的养份。最有名的,就是“开膛手杰克”的故事。1888年,伦敦的犹太人聚居区出现了几起连环杀人案。多名年老色衰的廉价妓女被虐杀,死者不是给勒死,就是给人用刀捅死,还有一些被肢解,内脏都被掏出。凶案闹得最凶的时候,有人给伦敦一家报纸寄了一些死者的内脏和信,自称“开膛手杰克”,凶案都是他所为。
即便到100多年后的今天,英国人也没找到“开膛手”究竟是谁。但是,这个连环杀人狂,却催生了20世纪乃至 21世纪英国人旺盛的创作力与想象力。一战以后英国开始出现“研究开膛手杰克”的专著,第一本是写于1929年的《开膛手杰克传奇》,列了几个嫌疑人,此后企图找出“杰克”的书层出不穷。据说,柯南道尔曾声称,依据他福尔摩斯式的推理,凶手一定是个乔装成女人避人耳目的男人。
而最新的“开膛手”嫌疑人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画家沃尔特·西克尔特。这一推断,是由现今的一位畅销小说家提出的,主要依据的是画家诡异的画风,以及精湛的蚀刻刀法。当然,“画家版开膛手”与之前的种种推测一样,并没有得到官方确认。看来,延续了100多年的这部“开膛手”现实推理小说,要被英国人一直写下去了。
全球痴迷凶杀案
当然,痴迷于罪案题材的,又何止英国人。加西亚·马尔克斯曾根据真人真事,写出了被他称为自己最好作品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法国人戈达尔、特吕弗最爱拍的题材,都是些有血有肉的杀人犯;去年,陈可辛也借着晚清四大奇案之一“张汶祥刺马”拍出了改名换姓版的《投名状》。当然,从数量上看,除了英国人外,对真实谋杀最关注的,还要算美国人。
“开膛手杰克”就被他们演绎出了不同版本。约翰·道格拉斯,这个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在他那本著名的犯罪学著作《顶级悬案》中,将杰克推断成“有精神疾患的、不能与女人建立起正常关系、在性方面有障碍的、移民到伦敦东区居住的外国人,很有可能是犹太人。”鉴于约翰的身份——《沉默的羔羊》中的联邦特工杰克·克劳福德的原形,很多人对他的推理深信不疑。
好莱坞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好题材。早些年,有一部跟开膛手没有任何关系的电影,只因为剧中有个邪恶的杀手,就把片名定成了《杰克归来》。直到2001年公映的《来自地狱》,才算真正把镜头移到了100多年前的伦敦。
影片把恐怖、破案、社会剖析等元素搅合在一起,把所有对“开膛手”身份的猜测都添了进去,乱炖了好大一锅粥。最不靠谱的是,导演最后把凶案和英国皇室都扯上了关系。想想也是,这总比把凶手说成下层社会的一个精神病人更有吸引力,这是典型的好莱坞逻辑。
在肯尼迪遇刺案上,美国人更好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虽然几十年来,法医界通过一系列尸检、弹道学检测等手段,向世人反复证明,凶手仅是个无名之辈。而那个充满魅力与活力的总统,确实是被这个人用一支只值20美元的步枪干掉了。但是,美国人宁愿相信凶手被捕时散出的烟雾弹:“我是个当了替罪羊的傻瓜。”
于是,无数的书籍、文章及电影打着解密的旗号冒了出来。“肯尼迪是被美国政府的高层人士联合了商人、黑社会分子、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司法局和执法单位等有计划地谋杀而死的。”这样的结论,虽被专家、法医们不齿,但却符合大众口味。
美国人为了写好侦探题材,甚至专门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非虚构小说”,创始人便是作家杜鲁门·卡波特。1 959年11月,美国堪萨斯州发生了一起灭门血案,一个名叫克拉特的农场主和他的妻子及其两个孩子被人在家里用猎枪打死。卡波特受《纽约客》之约跟踪调查这一案件。历经6年多,在6000多页笔记的基础上,他完成了《冷血》一书。小说完全按照案件发生的顺序来写,叙事视角不断变化,有从克拉特邻居、警探的回忆来写,有从罪犯的角度来写,还有从作者的视角来写,每一个叙述者只讲述自己经历或目击的部分,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全知全能视角带来的不真实感。
它们仍是未解谜团
类似于“开膛手杰克”这样,历史上还有很多凶案直到现在都是未解谜题。而这些,刚好可以让艺术工作者们拿来好好发挥。
2007年在美国公映的电影《索命黄道带》(Zodiac),就让一个上世纪的特大悬案又鲜活起来。1968 年12月20日自称“黄道带杀手”的家伙在美国旧金山海岸地区开枪射杀了一对夫妇,6个月后他又故伎重演。几天后,他向3份当地媒体发了信,声称对两起谋杀案负责,并列了一个由408个字母组成的图形,里面藏着他的名字。
在1960~1970年代,“黄道带杀手”共作案20多起。每桩命案前后他都会写信、邮寄包裹或打电话给媒体,透露犯罪线索,或是下一步的犯罪计划。这个凶手好像再世的“开膛手杰克”。尽管全国通缉,但30年后的今天他仍逍遥法外。
在凶手杀戮正酣时,娱乐业就开始拿“黄道带”做起了文章。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以此案为基础的影视作品不下7 部,还有很多重金属乐队和朋克乐队喜欢给“黄道带”献歌。最新的那部影片《索命黄道带》,以漫画家罗伯特·格雷史密斯的两部专著为原型,案发当时他在《旧金山年鉴报》画漫画,亲手打开过“黄道带”的来信,并为破解密码绞尽脑汁。
不光是电影,研究“黄道带”的著作也是一本接着一本。最新的,出自乔治顿大学的一位微生物学教员,他分析了一堆弧度和象限后,得出结论,根据星座命盘的分布可以分析出“黄道带”杀人的位置和犯罪方法。可书中并没猜到,今年6月美国一家旅馆会发生一起怀孕女兵陈尸浴缸的谋杀案。没过两天,当地一家报社就收到凶手的来信,信中使用的正是“黄道带 ”杀手特有的星象图案标志。
给了人们创作灵感的悬案,其实还有很多。哈里森·福特主演的那部《亡命天涯》也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电影的前身是1960年代的同名电视剧。剧情和电影大致一样:有个医生被指控谋杀了妻子,但他坚称自己是清白的。整个剧集就围绕着他如何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展开。
剧中主角金布尔的原型名叫谢泼德。在他因杀妻罪入狱不久,《亡命天涯》这部电视剧就在美国播出了。随着收视率的提高,一大批观众开始怀疑对谢泼德审判的公正性。也许真是电视起了作用。总之,谢泼德的案件忽然被翻出来重审,陪审团这次几乎一致认为医生是无辜的。很快,他便被无罪释放。本来到这里一切都该结束。但是在1995年,谢泼德的儿子山姆声称其父亲生前受到了不公平监禁,要求政府给予200万美元的赔偿。
在对有关证据进一步分析后,法院得出一个最模糊、最费解的结论:谢泼德对于他妻子的谋杀,并不是不成立的。直到今天,这个案子仍没有定论。或许,证据可以反复鉴定。可人性,却是个永远说不清的东西。
案子的审判结果一变再变,但是之后的作家、电影人却没有人再碰这个话题。也许大家还是更喜欢《亡命天涯》的结局,未必真实,却更符合人们心中美好的想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